分享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昵称535749 2018-01-27


1/6、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

《奇葩说》蔡康永与高晓松的互怼非常有意思。从辩论风格上看,两人都是学者型理性风,两差异在于,蔡康永就像“化骨绵掌”,表面上没有什么激烈的观点,却常常跳出争议,以一个全新的看问题;高晓松就像“独孤九剑”,旁征博引间,总有出人意料的角度,作振聋发聩之声。

有一集辩论的主题是“30岁是追求梦想还是稳定工作”,蔡康永的立场是“稳定工作”,他有一句话比较两种心态的结果: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追逐钱的人,最后如果真的赚到了一堆钱,他会非常开心,可是追逐梦想的人,最后如果得到是一场梦,他会非常难过)

有一集辩论的主题是“该不该向父母出柜“,高晓松的立场是“正方”,其中有一句话把话锋转向“异性恋”: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我们这些异性恋里,变态的,拧巴的,不要脸的,多极了)

我总结下来,蔡康永更习惯“发散思维”,高晓松更擅长“逆向思维”(只是相对而言) ,刚好是”非常规思维“中最重要的两种。 

我们平时总把“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混为一谈,虽然它们都是“非常规思维”,但这俩哥们儿性格其实刚好相反。

2/6、攻与守

发散思维要求大脑处于“放松”状态,以开放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

《奇葩说》里最擅长发散的不是蔡康永,而是马东。有一集,马东问柳岩,如果只能和唐僧师徒四人中的一人在一个孤岛上,你选谁?柳岩说孙悟空。马东老师立刻一本正经地问:“因为他有金箍棒吗?”。

好吧,抛开这是一个荤段子不谈,我们可以看到发散型思维的部分特点:

一件事就像一颗树,正常思维总是聚焦它最核心的意义——树干,而发散型思维注意到的是树枝、树叶、树根……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那么逆向思维呢?我们很熟悉的“司马光砸缸”就是一个逆向思维案例。如果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的逆向思维,是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逆向思维同样聚集于最核心的意义——树干,但它的方法是反思:为什么这是树干,而不是一个大的树枝呢?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坦白说,在每个人的记忆里,自己都是被欺负的——小孩子被欺负不应该打回去)

比较一下这两种思维方式:

辩手选择的立场比较平常时,常规思路不太容易出彩,最佳辩论策略是尝试各种不同的脑回路,从各个方向来稳定自己的立场。

选择的立场比较有挑战性时,话说多了,破绽也多。最佳策略是反驳,不管我对不对,反正你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需要逆向思维。

“发散思维”如同处于取得优势后转入防守的拳击手,要从各种角度巩固自己的优势;“逆向思维”如同防守反击的拳击手,守好自己的门户,盯着对方的破绽,出奇不意地发出反击。

“发散思维”的难点在于合情合理,“逆向思维”的难点在于奇诡深刻,所以有观众评论:“高晓松说什么我都服,蔡康永说什么我都信。”

那么,马东又为什么要“发散思维”呢?

3/6、顺与逆

某嘉宾说:我有处女情结,我媳妇嫁我的时候是处女。

马东说:现在也是吗?

当台上的嘉宾唇枪舌剑时,我们很容易忘了《奇葩说》是一档披着“辩论赛”外衣的娱乐节目,但马东不能忘,他是主持人,他要保证场上的气氛是欢乐轻松的。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她说爱情是一场 你死我活的战争,但我觉得即使你赢了,你最多就当个寡妇)

马东需要“发散思维”,因为他是主持人,不能有倾向性,又要娱乐观众,类似的打诨插科很多:

你可不服,也可以委屈,但你被淘汰了。

奋斗不一定成功,但不奋斗一定很舒服。

前面说,发散思维可以从各种角度拓展辩题的意义,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场面太紧张,双方针尖对麦芒,就需要“拉架”,还不能直接拉,一定要故意“跑题”,发散思维就可以在跑题中缓解敌对氛围,所以一般段子都是用发散思维创作的。

相对而言,当“思路一边倒,气氛好好好”时,想要充分的讨论,那就需要有“鸡蛋里面挑骨头”的逆向思维了。

《奇葩说》里最能体现逆向思维特点,不是高晓松,而场上有职业辩手背景的选手。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所谓优点,只是我们把一个人的特点往好处看,所谓的缺点,只是我们把一个人的特点,往坏处看)

以“马薇薇“为代表:

你没有爱了,你需要陪伴,所以你需要我一辈子不离开你……,养条狗啊!

人生只要不伤害别人,没有什么捷径是真正值得抨击的。

成年男女,像个孩子的时候最可爱,真把自己当个孩子的时候最可怕。

“逆向思维“不是故意对着来,而是跳出议题的常规讨论范围,重新设置一个更有高度的议题,看看柏邦妮是怎么偷换议题的: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有无数人跟你说,你一定要现在有一个小孩,否则你老了以后怎么办?我们为了人生最后二十年,生活质量最差的二十年,就付出了我们的整个一生)

这两种思维也体现在专业辩论赛和《奇葩说》的区别上:

职业辩手要赢的是评委,用逆向思维不断设置议题,至少能让自己多说话,控制主动权;但上《奇葩说》要赢的是观众,就要有娱乐精神,发散思维才能够让你拥有超高的人气。

4/6、0与1

这两种”非常规思维“并不局限于辩论中。

工作中,如果你遇到的是常规任务,你更需要发散思维:想一想这个任务有没有什么潜在的要求?想一想工作方法上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想一想这个工作和别人的工作有没有什么联系?……

如果你遇到的是困难任务,你更需要逆向思维:大家都在纠结的部分是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我们面对的困难是否真的需要被解决?它的需求是否存在定义上的错误?……

从工作类型上讲,“发散思维”更适合艺术创作,“逆向思维”更长于创造发明。

洗衣机脱水缸的转轴是软的,摇摇晃晃,为的是高速脱水时转得很平稳。不过,一开始这个转轴是硬的,因为一般的轴的都是硬的。但脱水时会产生剧烈的颤抖和噪声。技术人员一开始的方案是加粗加硬转轴,全部无效,最后还是逆向思维帮了忙,为什么不能用软轴呢?终于解决了问题。

之前的例子,很容易让人觉得“发散思维”是社交场合用来调节气氛的,其实不然。

“逆向思维”需要一个常规思维垫底,发明“软轴”,需要先有“硬轴”,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弱点——不能凭空产生一个想法,也是“发散思维”的优势——大胆假设,无中生有。

比如艺术家都喜欢跟观众对着干,专管普通人看不懂的叫艺术,哲学家、科学家更喜欢凭空假设一件事情,再看看如果成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量子物理的大部分发现,都是先假设一个理论,再让大家一起找证据。

可以说,发散思维是从0到1,逆向思维就是往1后面添0。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这两种能力呢?

5/6、 阅历与知识

通常人与人的闲聊往往只有“发散”,没有“思维”,聊天的内容从天气到热点新闻,再到体育、购物,任何一句都能让谈话内容“歪楼“。

“发散”让谈话氛围很轻松,但纯粹是打发时间,而“发散思维“作为一种“跑题”策略,既要跑出来,又不能跑得收不回来,要在“合情”与“合理”的寻找平衡,这个发散的点,需要有强大的洞察能力。

同样,生活有一种人,逢观点必辩,越是权威必反,只要不是自己的想法,总想找出点破绽来,这也不是“逆向思维“,而“逆反心理”的“中二病”。真正的“逆向思维“总能给别人一个新角度,同样需要对人性的洞察。

洞察力训练,就是“非常规思维“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这是一个发散型思维的洞察: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我们常常不够爱自己,我们常常需要透过爱我们的人,才能发现我们自己有多么好)

议题是“选择爱我的人,还是我爱的人“,蔡康永的立场是” 选择爱我的人“,但上面的理由已经完全跳出了原来“爱的价值”的议题,发散到“爱的感受”这种很感性层面。

这也是蔡康永的一贯风格,这种对人性的认识,来源于丰富的人生阅历,长期的人性观察,这些沉淀越丰富,发散思维的价值才越高。

很明显,辩手们实在是太年轻,《奇葩说》常常讨论婚姻问题,但场上选手大部分都是未婚,所以他们的洞察力大多属于“逆向思维型的洞察”: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想爱的人不需要结婚,结婚是因为怕有一天他不爱我了“,这个典型的逆向思维是用正向思维反推,而不是从生活经验中总结,是一般职业辩手的主要思路,

逆向思维的洞察力来源于“思维方式训练+知识积累和迁移”。

思维方式训练并不难: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观点的逻辑都不太严密,其中的思维谬误类型就那么几种,我之前写过的《“女生学逻辑干嘛?”“让你少被男人骗啊!”》中列出了最重要的几种,只要对这种思维谬误加以训练。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熟练逆向思维,写金句是一种套路)

难的是知识储备。一般人以为口才靠的是嘴皮子,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知识积累。一般大的辩论赛事,辩题提前几天下来后,辩手都要查阅大量的论文,再把其中的学术观点转化为论点论据,现学现卖。

除了知识储备,逆向思维还要具有“从一类知识向另一类知识迁移”的能力,还要“从具体的知识中提炼成抽象的观点“的能力,这就是高晓松的强项了。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最高法只判一件事,就是这件事自由赢了,还是平等赢了)

人的“非常规思维“能力的提升,一般都是先通过”逻辑思维训练和大量的知识储备,提升“逆向思维”的能力;再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加深对人性的理解,提升“发散思维”的能力。

所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两条不同的道路,最终还是殊途同归。

6/6、正与奇

我用蔡康永和高晓松解释“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只是图个方便,他们俩完全可以根据议题需要,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游刃有余。

比如蔡康永在”人类不需求超级英雄“中的逆向思维:

《奇葩说》那些跳出常规思维的能力,到底是如何练成的?

(可是我猜那些跟我们对立的恐怖分子组织,他们也希望有个超级英雄,来把他们对立的国家给夷平)

事实上,他们甚至不用辩论技巧,只需要凭借知识储备和阅历,用常规思维就能四两拨千斤。

无论是辩论,还是工作中的讨论,逻辑强大、观点严谨、洞察深刻的常规思维才是最主要的。

蔡康永曾经做过一个比喻:讲话好听的人好比是走路好看的人,而笑话就好比翻跟斗,偶尔翻一个很能夺人眼球,不过翻太多就没意思了。你又不是猴子请来的救兵。

这也是《孙子兵法》的核心要义:守正,出奇。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