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炸药爆轰理论:是熵极大还是熵极小?

 老夫不请自来也 2018-01-27

文章来源  根据科学网胡绍鸣的博客整编​

                        1. 炸药爆炸之后动不动?

人人明白炸药爆炸飞砂走石,偏偏炸药专家犯起了糊涂。炸药爆轰理论证明炸药爆轰产物一直向前运动,工程应用却另搞一套:假设炸药爆轰产物瞬间静止不动,得到的公式非常简单,计算炸弹鱼雷导弹乃至土石方爆破都很准。那么炸药爆轰产物到底动不动?

先看实验。买个头号大鞭炮,中间切条缝,用包糖的锡纸插在缝里。点火放炮,锡纸动说明爆炸产物动,否则就是不动。

嘭!咔,咔!瞬间照相机连拍两张照片。对比两张照片上的锡纸位置:没变动。 照片显示,炸药爆炸后,锡纸抖了一下,接着瞬间静止不动,然后再飞散。

怎么会不动呢?改用最新款手机来拍摄,显示屏上锡纸飞出老远,这视乎说明实验无法重复。原来,炸药爆炸后静止不动的瞬间很短,手机曝光没有相机的快,相机曝光时间是亿分之一秒。这使我们想起:当年比萨斜塔下轻重物体同时落地的实验结果会有几个人相信?

是不是实验环节有问题?四位学者于是换炸药,调相机,换金属箔,重新做实验。一次,两次,十次,结果仍然都是金属箔不动

由于任何一本爆轰理论专著的描述都是爆轰产物向前运动,所以这个实验质疑了经典理论在基本概念上的错误,照片被发表在《中国科学》杂志上。虽然六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出现相反实验结果的报道。

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很难找到和体系基本理论矛盾的问题。投巨资建对撞机、射电望远镜,上穷碧落下黄泉,不就是为了找问题吗?鞭炮才几个钱,能发现炸药爆轰产物瞬间静止不动,挑战传统理论,不也是在寻求科学真理吗?

 

                  2. 炸药爆轰产物带来的熵极小吗?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热现象达到终点的熵趋向极大。然而,所有中外炸药爆轰专著虽然都认为炸药爆轰是热现象,但炸药爆轰趋向熵极小,最后是等熵过程而熵不再增加。

炸药爆轰理论挑战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孰是孰非?如果爆轰产物真的熵极小,为什么历经百年得不到实验证明?假如爆轰产物熵极小合理,为什么自然界还没有发现第二个终点熵极小的热现象?

当物理界辩论“以太”时,爆轰界就辩论“熵极小”了。以太之争催生了狭义相对论,而现今所有的爆轰专著继续在证明爆轰产物熵极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爆轰产物熵极小问题提出一百多年未得解决,这个“技巧”还真有些难度。

如果你用实验证明了爆轰产物真的熵极,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悖,那恭喜你机会来了!热力学理论体系极其严谨,这种撼动其根基的发现没准能问鼎诺贝尔奖,“钱学森之问”也就有答案了。

如果你用实验证明了爆轰产物熵极,与爆轰理论相悖,同样恭喜你机会来了!爆轰科学是一个神奇的领域,“曼哈顿计划”和“两弹一星”曾吸引无数科技巨星在此大放异彩,可惜的是,在中外爆轰专著的“基础理论”一章中还看不到中国人的名字,更令人遗憾的是原子弹这个领域现在已经沉寂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你将在力学、化学和热力学的相交处点燃新的物理风暴!

 

                       3. 炸药爆轰科学的阵痛

实验显示炸药爆炸产物在初始瞬间是静止的,经典爆轰理论却证明它永远向前运动;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现象终点熵极大,经典爆轰理论却证明炸药爆轰产物熵极小。炸药专家纠结得很:奉献一生、深深挚爱的专业咋是这样的?

科学体系中出现矛盾很正常,它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和契机。然而解决矛盾是一个备受煎熬的痛苦过程。

力学家脑子里全是偏微分方程,怎么也找不出经典爆轰理论错在何处;化学家一直想不通,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怎么会比分子混合快,没充分混合怎么就反应完了呢?热力学家不能容忍爆轰产物熵极小,越想越气不顺。

力学家表演计算机数值模拟爆轰过程,他依次输入三个守恒方程、状态方程、物性数据、边界条件、忽略输运效应。一回车,爆轰波动态图出来了:熵极小,爆轰产物一直向前运动,经典爆轰理论没错!

众人面面相觑,热力学家两眼发直。化学家视乎憋出了毛病,大家好言相劝:别看咱们带了十几个博士生,你我彼此彼此。

换汤:把模拟爆轰过程的程序稍微改一下,三个守恒方程、忽略输运效应都一样,只是换了物性数据、状态方程、边界条件。热力学家还心有余悸,特别提醒一定要加“糖”!

屏幕上显示出原始状态:一汤煲凉水,“莲子”和“冰糖”沉底。

都是研究员兼博导,计算机模拟是拿手好戏。回车煲汤,十分钟后显示屏上的煲汤结果:一汤煲凉水,莲子和冰糖沉底。

化学家不服气:莲子汤能比分子轨道复杂?力学家更窝火:三峡大坝都模拟过,会栽在这碗莲子汤上,刚才不是还“成功”模拟了爆轰过程?再检查输入条件,没问题。再回车煲汤,十分钟后显示屏上风光依旧:一汤煲凉水,莲子和冰糖沉底。

热力学家头上冷汗直冒:不知错在哪?这检查也没法写呀!通常来说, 三个守恒方程不可能有问题,水的状态方程和物性数据会错?边界条件不就个汤煲嘛!问题只能出在忽略输运效应上,但在模拟爆轰过程中也忽略了它。

这里的输运效应无非是与扩散、粘度和热传导相关。分子不扩散到水里,糖怎么溶解水不传热怎么能烧开这样的假设条件难道有问题?所有爆轰理论专著都忽略输运效应,经典方法历经了百年肯定是有道理的,但实验必须做下去。

考虑输运效应 回车,嘿,显示屏上莲子汤热气腾腾!用微信发给热力学家太太,马上回了一个笑脸。

模拟实验表明,只要有分子运动,就必定产生输运效应。忽略输运效应,就等于忽略分子运动。那么,分子不运动怎么发生碰撞?不碰撞就没有化学反应,没有化学反应还有炸药爆轰吗?按照热力学原理,输运效应是增加熵的因素,如果你把它忽略了,熵当然极小了。热现象怎么怎么可能避开分子热运动呢,分子运动不可能没有扩散、粘度、热传导。参与模拟爆轰实验的四人一致认为,不能受爆轰经典理论的束缚,模拟要考虑输运效应。在修改条件后回车,显示屏上出现漂亮的爆轰波动态图形:熵极大!爆轰波扫过时爆轰产物抖一下,然后静止不动了,此与鞭炮实验完全一致。

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爆轰是热现象,爆轰模型不能忽略输运效应

 

                      4.谁在爆轰领域第一次打鸣报晓

雄鸡报晓领唱,第一个打鸣。四位学者放鞭炮发现炸药爆轰产物静止不动,首先发表了这个不符合常识又违背经典爆轰理论的实验结果。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第一颗原子弹诞生之地,美国著名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爆轰学者就观察到了爆轰产物静止不动,这与我们四位学者放鞭炮放出来的结果完全一致。但是,他们仍然按照经典理论处理运动状态数据,没有伸颈高喊一声“爆轰产物静止不动”,而是将研究报告至今都存于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

其实,爆轰产物静止不动早就用于工程计算,被不打鸣闷声大发其财。炸药专家最有发言权,他们喜欢用Gurney(格尼)模型做出简单可靠的计算,对炮弹炸弹鱼雷导弹从未失过手,更不用说算工程土石方爆破问题。说来也怪,Gurney模型的基本出发点竟然是爆轰产物静止不动Gurney怎么想到了这一点呢?真叫人佩服。他是物理学家,从来没有长鸣一声“这不是假设,爆轰产物本身就是静止不动”,也许跟他的处境有关。Gurney在二战时被军方拉去服务,临时工不想和爆轰界大佬纠缠,二战结束后他又回来搞物理了,没继续研究爆轰。

Gurney模型影响,后人建立模型也往往假设爆轰产物静止不动,得到的模型和实验吻合很好,用于工程实践很成功。中国学者多有建树,他们的发现可反映了这类问题的力学实质,经典爆轰理论存在前提问题,忽略黏度、扩散和热传导将使结果出现偏差。可惜就差雄鸡一鸣报晓:爆轰产物本来就静止不动。伦琴射线在伦琴之前几十年就出现在物理实验室中,然而却被认为是阴极射线是底片质量问题,没人站出来宣布发现新射线,最后只能看着伦琴拿诺贝尔奖。

 

                   5. 探索炸药爆轰科学的真和美

经典炸药爆轰模型的某些结论不合理,学者们早就质疑:热力学家不能容忍炸药爆轰产物熵极小;化学家想不通忽略了分子运动怎么能进行化学反应;炸药专家不明白炸药爆炸产物为什么永远向前运动;力学家困惑模型依赖声速假设既无实验依据又得不到理论证明。

四位学者发现经典爆轰模型的问题是简化过多,忽略了粘度、扩散和热传导,不能反映爆轰过程的热现象本质。然而,只考虑粘度一个因素的奈维-斯托克斯方程都无解析解,要考虑粘度、扩散和热传导这三个因素就更难有解了。也许百年前老祖宗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无奈之下才在爆轰理论中忽略了输运效应。

得走一条新路。物理学中有一个最小作用量原理,也许它适合解决爆炸复杂系统问题。这一原理不用力而是用能量来研究力学过程,最终结果和牛顿力学方法一致。它还可以推广到其它领域,几乎可以导出基础物理学的全部方程。

能不能推广到爆轰科学?最小作用量原理中包含一项势能,力学家到处请教什么是爆轰过程的势能。炸药专家直摇头:干了一辈子炸药,没听说过爆轰过程有势能,只有动能、热能和化学能。热力学家突然想到:热能可能是一种势能,而且更神奇,热力学势能的梯度是一种热力学!真有意思,连力学家都不知道物质世界还有这种,真开眼界了。

模型考虑了粘度、扩散和热传导等多种复杂因素,得到了解析解。四人给新模型起了个名字叫LADM模型(Least Action Detonation Model),然后细品这个新模型,就像年青父母注视着自己的新生婴儿。

炸药爆轰产物终点熵极大,热力学家气顺了;化学平衡比热力学平衡来得慢,化学家满意了;力学家最自豪:模型完全从自然定律导出,没有任何假设;所有的能量都耗散成了热能,爆轰产物静止不动,与广场鞭炮实验相符,炸药专家高兴了。

问题当然还多着呢,得慢慢来。

 

                  6. 熵极小是炸药爆轰经典理论的心病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一切热现象终点熵极大,但按照经典的ZND模型,炸药爆轰产物熵极小,并且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炸药爆轰专著中找到详细论证过程。

武大郎个子矮,他的ZND模型熵极小,说起自己都一副可怜相。他说他出生后一直在长,发育结束时长到本人的极高点啦!只是和别人比最矮

ZND型认为炸药引爆以后熵一直增加,化学反应结束时熵也达到自己的极大点,只是这个熵和其它状态相比较是极小

武大郎个子矮可能是脑垂体发育不全。热现象也有个脑垂体负责熵增加,叫输运效应,包括粘度、扩散和热传导。ZND模型忽略了输运效应,熵自然就不增加雷霆万钧的炸药爆轰被描述成了终点熵极小,就像给武松摘除了脑垂体,让山东大汉也成为侏儒。

在没有熵极大的爆轰模型之前,研究爆轰还得用ZND模型。那么为什么建立不了熵极大的爆轰模型呢?因为难度太大了:只考虑粘度一个因素的奈维-斯托克斯方程都没有解析解,考虑粘度、扩散和热传导三个因素的爆轰模型微分方程组就更不可能有解了。要在爆轰模型中考虑输运效应,其难度就像给武大郎再植脑垂体,传统的老路根本走不通,国内外也没有这方面的成功尝试。

爆轰领域不缺人才,而且是群星灿烂,他们在爆轰科学领域写下了光辉的历史。例如英国力学家确定的Tailor波;美国物理学家提出的Gurney模型;ZND模型的“N”是冯 ·诺依曼;中国的邓稼先的九次计算、陈能宽的向心爆轰波、周光召的最大功原理、王淦昌的爆轰产物状态方程,个个都是里程碑式的成就,郑哲敏的爆炸力学研究还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些科技泰斗们在炸药爆轰物理领域的工作像流星掠过天空,留下耀眼的轨迹,只可惜时间太短了。

炸药专家认识到爆轰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力学、化学和热力学等领域的科学家协同工作,积淀各学科理论综合应用的经验。三十年磨一剑,我们相信终点熵极大将被确立为爆轰的基本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