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意解读 | 老子说的“道德”,并不是世俗的“道德水平”

 涵97pdbincn9to 2018-01-28

太上道祖留下《道德经》一部,教化后人勤修道德。很多人理解的“道德”,就是人们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其实,这是对“道德”一词的狭隘化。

(图片内容为王振提供)

道教是一个用“道”和“德”教化人的宗教。道教的最高崇奉是“道”,是崇尚自然。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因此,“道”的概念便是: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换而言之,“道”是宇宙的本源,成长的规律,是宇宙万物成长的原动力。德,是万物发展、成长的外形、势态及其所具备的特有因素,是万物的个性。“道”与“德”,是整体与局部、遍及性和不凡性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而言,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具有“道德”的,既有内在的道的属性,同时又有承载道而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老子说的“德”,不是单指人类的品性,而是包含一切事情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态。我们现在说的“德”,其实已经包含了儒家所提倡的纲常礼制在内,是老子所批评的对象。《道德经》18章写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正是对仁义礼智的批判。老子崇尚自然,希望百姓都能回归到淳朴自化的状态,所以也不可能用如今所言之“道德”去教化民众,否则就和大道无为的理念完全相反了。

图片内容为王振提供

在老子的思想中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内在规律,这是道之“体”,那么万物滋生或万物滋生后的发展变化,则就是道之“用”了。由于“体”、“用”的交互作用或运动,才有了宇宙的生成和发展,于此道体的存在才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通过万物表现出来的“德”,是可以体认到“道”的。那么对于人类来说,通过修习诸般品德,使其变成自身自然而然发生的习性,而非是使心用心的功利性道德,真正实现澄心去欲,那么也就离证悟自身的道性不远了。

(道教之音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