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爆改 28㎡ 胡同院子,他要让居住者「找回尊严」| 青年 100

 sjw0923cn 2018-01-28

最近,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现居北京的建筑师成直。


他干了一件很酷的事:将北京胡同里的 28㎡ 老房子,爆改成诠释生活美学的居住空间。


\ 爆改胡同院子


提到老城区的胡同院子,很多人都会想到:凌乱、拥挤、吵杂。


地处北京磁器口大街西片区的胡同院子更是如此,它具备了上述所有胡同院子的混乱特征。


另外,住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房子使用权变更所带来的新邻里关系,为这个混乱的状态,添上了「缺少私密空间」「居住环境狭窄」等现象。



居住其中,并不是一件美事。


成直的改造,正是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木材,配上浅色的墙壁,空间更显开阔。


大片的玻璃窗、天窗,让日光和微风走进房子内,视野更加开阔,减少了沉闷和拥挤的感觉。



客厅、卧室等地方,通过门帘隔开。


减少对空间的利用,同时又保证了私密性。


这里没有浮雕、吊灯等奢华的装饰和家具,一切都从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出发。


简单而美好。



对于无数胡同院子居民来说,这里是梦寐以求的住处。


对于建筑师成直来说,这里是他对城市当下某个痛点又一次触碰、为居住者又一次找回尊严的过程。


\ 玩物志 x 成直


建筑师成直,同时也是一名城市的观察者。


在建立工作室之前,他在北京和爱丁堡读了 6 年书,经历了截然不同的教育工作近 10 年,接触过很多不同的项目和人群,最终选择运作起一个作坊类型的小工作室,操作实际的设计项目。


这个工作室拥有一个很酷的名字「察社办公室」。


成直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好像也不是一场死局,要由「设计师」来任意摆弄。而每个生活场景里充满了隐藏的秩序与力,以及自己的诉求。


设计的过程,应该是通过观察、考察、体察,找出这些「诉求」,并把它们彰显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成直偏爱改造项目,而不是新建项目的原因。


成直认为:


因为项目本身所携带的时间特性,使其维度上更丰满,就象一个感情充沛的老人。那么当我介入项目的时候,就像在与这些老人对话,听那些年深日久的故事。


设计的过程更像一场交谈,而不是自我孤立的,站在上帝视角做事情。而在这个交谈的过程中,植根于更深处的设计策略便会慢慢显现。设计过程虽然充满不确定性,但往往会得到更多的惊喜。


▲察社办公室的另一个改造项目 -- 西绒线胡同杂院微改造

在成直的眼中,建筑有 2 种描述方式:为其造屋(housing)和使其入住(inhabited)


「为其造屋」指的是提供一个安身之处或庇护所。


对象可以是人群,也可以是人群进行某些特定活动时需要的特定场所。


简单来说,就是「我有一件珍贵的东西,我做了一个匣子来承放它」。


「使其入住」则是反过来的。


是要在拥有一个外在居所的前提下,让一个陌生人进入其中,并被温柔以待。


成直认为:


建筑也就是为生活造屋,使生活入住。有些好的建筑还会引导生活变化,甚至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


回归到文章提到的爆改胡同项目,成直说,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拒绝的。


成直认为:


一个只有20平米多的小房间,身处于混乱的大杂院之中。面对这个窘境,我实在产生不了任何想象。


但在和屋主以及邻里的对话、在对场地以及周边的调查之后,他意识到:这种混乱而尴尬的状态,正是这个时代、这座城市面临的其中一个困境。


充分的介入和探索,实际上也是在触碰这个城市当下不可触碰的某个痛点。


他决定去触碰这个痛点。


在经过屋主的支持后,放大设计对象、拉长设计周期,任性而肆意地进行改造,带来了我们在文中看到的成果。


成直认为:


设计本身变成一场实验,触碰这个「真相」的实验。


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就像进行一场和解。让居住者和房屋,邻里,城市,各方之间达成和解。


在这个和解的过程中,人们得以找回尊严。



未来,成直还希望做更多的改造项目,专注于一些小事情、小生活。并在不同的项目中,观察和思考更多不同的东西。


用他在 2017 年结束时分享的话说,就是:


依然疑惑,幸好还在审视、还在抗争。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