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人》吴晨:过载背后的驱动力

 静候a 2018-01-28

【来自36氪】

一开始一心多用,同时可以做两、三件事,的确可以提升效率,但是要同时做四、五件事,不断被打扰之后,你的效率就降低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公众号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36氪经授权转载。

当我们谈论过载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时间到底去哪儿了?和全球各个不同的市场相比,中国用户使用手机的时长是否已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各大应用争夺用户注意力背后有哪些商业逻辑?

在腾讯研究院主办的T-Meet大会上,《经济学人·商论》主编吴晨带来《过载背后的驱动力》的主题分享,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和解答。

以下为现场演讲视频及内容:

大家好,我是一位媒体人,供职于全球最著名的杂志之一《经济学人》。《经济学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试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梳理议题找趋势。

我想在我们剖析《过载背后的驱动力》这个重要的议题之前,也给大家一些宏观的观察,梳理一下过载背后的背景。

我们做一个比较,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企业,十年以前和现在有什么大的区别?

十年以前如果我们看这十家企业,当中有金融公司、制造型企业、投资型巨头,也有一家IT公司,是微软。十年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前十名的企业里面有七家是IT公司。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五家来自美国,两家来自中国:腾讯和阿里巴巴。

而这六家新上榜的IT公司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想大家也应该知道,就是在过去十年,它们快速的发展跟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跟外部世界沟通、交流最重要的管道,给我们带来了效率、便利,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玩手机的心动,每个人都有如果我干活干的累了,拿起手机来开个小差的习惯。

所以,我们在利用手机的过程中,首先是更好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提升了我们的效率。但是当我们习惯了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时候,其实我们的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我们非常有可能过度使用手机。

我给大家一组数据:据说现在最重度使用手机的人,每分钟要刷两次(打开两次)手机,稍微轻一点儿的人,每七分钟要碰一次手机,美国每个人平均每天碰手机2600次,这是非常非常重度的使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手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打扰呢?做一个比较,一个人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当中,专注地做一件事,而一个人边玩手机边做事,差别是什么?同一个人的智商下降了至少10分,而这个人工作的效果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昨天一天没睡觉。

反过来讲,我们怎么才能回到专注的工作当中去呢?研究又发现,如果你从被手机打扰的状态回到一个专注的状态,可能需要半小时的调整。我们列举出来过度玩手机带来的干扰,时间的碎片化,每个人的专注力变少了,更容易分心,还有玩手机上瘾,这些都是过载的现象。

要了解、分析这个现象,必须要剖析智能手机这个新的工具。智能手机的确是过去十年最重要的发明,夸张一点儿讲,手机已经把我们变成了一个新物种,人类自己变成了一个新物种,因为我们跟十年以前的人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有了新的胳膊、新的肢体:手机是我们身体的延伸。

手机也是每个人大脑最重要的外部设备,因为手机给我们带来最大的便利,就是让我们一下子可以跟人类所有的集体智慧相连,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发展,可以随时随地的工作,也可以更好地管理我们的生活。

这是手机作为一个新工具,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是手机也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因为手机引爆了移动互联网,手机带来了一个非常新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就是眼球经济的商业模式,或者说基于注意力经济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

消费者的注意力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要想挖掘这样的商业价值,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所以,我们顺着眼球经济的逻辑,想想全球IT巨头们都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呢?他们说他们要占有消费者的时间越长越好,跟消费者的互动越频繁越好,搜集消费者的行动、行为信息越全面越好。

《注意力商人》

有一本很著名的畅销书叫《注意力商人》,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吴修铭。他说现在IT巨头都变成了注意力的商人,他们在竞争消费者时间的时候,其实也是开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军备竞赛,他们创造出海量的信息,试图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消费者面临海量的信息,他们的注意力会变的越来越分散,注意力本身就越来越稀缺,迫使注意力商人们花更大的精力和想法去创造新的东西,来吸引每个人的眼球。

我们再仔细回想一下人类为什么要使用工具,使用工具最重要的结果是:

1、能够帮助我们节约时间。

2、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效率。

手机到底帮助我们节约时间了吗?手机到底帮助我们提升效率了吗?智能手机的使用一开始的确帮助我们节约了时间,因为可以让我们同时做好几件事情。但是我们发现在注意力商人推动智能手机使用的过程中,我们节约下来的时间并没有被用来做更为有趣或是更有意义的事情,反而是让我们做了一些我们自己觉得有趣的事,这实际上是在打发、消磨、浪费时间。

我们看这页图,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这张图上列出来的是全球各个不同的市场,大家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间,是工作之外用手机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到过度使用手机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而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平均每个人,每天工作之外要用三个半小时的手机,这其实是非常非常大规模的时间,因为中国人口的体量和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你可以想象这是多大的一个问题。

手机是不是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效率呢?

斯坦福大学有这样一个研究,题目是技术的先进,就是使用新技术跟生产力的提升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比例,是说一心多用和生产力的提升是呈现倒“U”型的关联。一开始一心多用,同时可以做两、三件事,的确可以提升效率,但是要同时做四、五件事,不断被打扰之后,你的效率就降低了。

我们再看看手机的使用是不是同样是这样的?一开始我们可以同时做两、三件事,很好,但是当我们不断被各种各样的消息打扰,当我们习惯于马上回馈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效率是不升反降的。

所以,反过来非常重要的,前面两位嘉宾也提到的,让我们思考智能手机这个工具。我们以前以为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到底带来是好还是坏的结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谁来使用这个工具。

但是我们现在发现,在数字经济的时代,工具(尤其是智能手机)其实已经不是中性的了,并不是独立于人和社会被设计出来的,设计本身就是在推动我们更多去使用它。

而我们前面讲的注意力商人们,他们顺着眼球经济的逻辑,自然而然也是要去推动、强化这样一个选择。

举个例子。半年以前我看了一部日本的电影叫做《幸存家族》,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就是说东京大停电了,所有用电的东西都停下来了,一家四口人(父母、儿子、女儿,都上高中)怎么去面对这么一个停电的局面呢?

早晨起来停电了,儿子和女儿都很抓狂,为什么?因为他们起来第一件事情是抓起手机,手机没电,想去充电,没有办法充电,用不了,没有办法跟朋友们沟通、交流,他们很狂躁,妈妈说电冰箱不能用了。全家人要去上班和上学,只能走路或者是骑单车。

几天之后还在停电,全家人发现东京待不下去了,他们决定骑着车徒步往南边走,到鹿儿岛(日本最南的地方),到他们的外婆家去,因为外婆家在农村。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这个简单的故事其实给了我们两个很重要的启示:

1、在现代社会,科技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其实因为我们对科技的依赖,我们可能有很多技能的退化。在电影里面就有这么一个场景,他们到农村想去做农活的时候,发现没有人知道怎么做。

2、人跟人交流的能力退化了,尤其是家里面的两个小孩,因为那两个小孩他们平时有电的时候很少跟父母沟通交流,都是抓着手机的,只有在这个旅程,从东京到鹿儿岛,他们才重新发现原来家人跟家人之间面对面地交流是多重要,他们才重新发现家人跟家人之间交流带来的亲情。

这又让我们更深刻地去思考,因为我们生存在这样一个数字经济的时代,在一个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高歌猛进的时代,我们都在问人和机器到底有什么巨大的不同,因为我们都在担心机器可能会取代人类,机器可能会把很多的工作替代掉。但是我们要守卫的是两点,人跟机器最重要的不同:

深入思考的能力。因为机器已经可以做深入学习了,如果我们不去深入思考,我们跟机器将会有多大的差别?深入思考需要你用大块的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人跟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机器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取代人跟人之间交流的能力,但是我们看到,因为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因为对手机的依赖,可能人跟人交流的能力在退化,而这种退化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非常严重的。

我想用这样一个图景,我举了一个例子,我们走出家庭跟朋友聚在一起,刚才另外一位嘉宾讲了,她跟她隔着大洋的朋友其实是没有办法聚在一起的。

美剧《老友记》

这个图片大家看到了,90年代最有名的一部美剧《老友记》,里面有四个漂在纽约的人,我们叫“纽漂”,跟北漂是一样的,从外地到纽约去打拼的年轻人,他们每天最快乐、最欢乐的时候是什么呢?是晚上到楼下的小咖啡厅聚在一起聊天。当然这是一个前智能手机时代的(90年代)场景。

研究发现,从2012年开始,美国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的比例是大幅度下降,2012年还是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年代。

看英国的调研更有意思,同十年前相比,英国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的比例只有16%,十年前是33%。英国的年轻人变得更乖了、更宅了,与他人的沟通少了,染上坏习惯的可能性也少了,但是他们也更孤独了,他们真正的朋友更少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才能真正产生这样的感觉,他们患心理疾病的比例也更高了。

所以,总结一下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的过载是三个方面的:

我们以为智能手机能帮我们节约时间,但其实智能手机在帮我们浪费时间,因为注意力商人他们不断地推给我们新的东西,让我们注意力分散,让我们有很多的机会打发时间。

手机是不是能给我们带来效率?一开始也许手机能给我们带来效率,但是当我们不断被打扰,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做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效率其实是在下降的。

如果我们过度地依赖手机去沟通跟交流,我们可能会丧失或者是退化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人跟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怎么办?下面是简单的启示,我相信后续的嘉宾会给我们更详尽的启示。

1、对于注意力商人们、对于大的IT平台,他们应该怎么做?我相信现在大家处在一个重新思考商业模式的时候,他们能不能站起来去挑战、颠覆眼球经济?已经有人说了,既然这些注意力商人能够花那么多的精力,能够那么好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他们也一定有能力去限制消费者的眼球。

但是他们需要重新思考,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过度使用手机是一个瘾,而帮助人去戒除这样的瘾,我相信是大的IT平台、企业最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

Facebook的CEO今年立了一个很重要的志向,某种程度上他也承认了,过度使用社交媒体是一种上瘾的行为,他要求Facebook重新去思考、定义最重要的指标,叫做用户使用时长。他提出来,不应该去追求眼球的时长,而应该仔细想想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是不是能够高质量地沟通,回归到连接人跟人的最基本的属性。

2.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建议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不插电。英国已经有一些趋势。英国有一个调研发现,英国现在有16%的人在度假的时候会选择去一个没有手机信号覆盖的地方,有12%的人度假的时候干脆把手机留在家里不带走,做物理隔离,人间蒸发,这可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每年做一次挺好的。

我相信对于每个人而言,每天都要做的就是多和人沟通和交流,人跟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带宽是很宽的。前面那位演讲嘉宾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当你只是依赖语音或者是文字交流的时候,传递的信息太少了,人和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有眼神、肢体语言等等很多方式去表达情感、情绪,我们要回归到这样一个丰富的交流方式,因为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但是我们要提醒一件事,我们并不是在倡导回到一个前手机的时代。今年年初在欧美最大的一个讨论:对于孩子而言,几岁应该让孩子用手机?有两派:

尽可能推迟让小朋友用手机的时间。

小孩子用手机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想想看帮助他们形成更好的习惯。

我是投后面这一票的,因为手机已经深入地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每个人哪怕是小孩子也是离不开手机去学习、沟通交流的,那我们需要做的其实是形成一个更好的习惯。

这个习惯可能是早上一开始第一件事不是打开手机;可能是在学习、工作的时候,把大块的时间空出来,把手机放在一边;可能是养成一些其他的习惯,比如每天读书。

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说要真正找到一个解药的话,我们要回归自己,我们要慢下来,我们要找到作为人(上一个物种)的状态、节奏、速度。

我们讲了很多事情,现在大家很推崇匠人精神,什么是匠人精神、匠心?就是你拿出大块的时间,非常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做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匠心的话,在做匠人的时候,把手机放在一边,可能是最好的。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结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