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及竞争格局

 老三的休闲书屋 2018-01-28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及竞争格局

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及中国机器人的自身市场现状,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类。其中,工业机器人是指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自动控制来代替人类执行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主要包括焊接、搬运、码垛、包装、喷涂、切割等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是指在非结构环境下为人类提供必要服务的多种高技术集成的先进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则是代替人类从事高危环境和特殊工况的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及国内均为第一大细分市场,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2020年有望达558.9亿美元,未来几年的CAGR约114.72%。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计,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及中国都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在2017年对应的市场规模分别为147亿美元(占全球63%)、42.2亿美元(占国内67%)。从工业机器人的销售规模来看,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其销售额在2017~2020年间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额有望从2016年的34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58.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约14.72%。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及竞争格局

机器人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商、下游系统集成商三类。上游核心零部件约占据工业机器人成本超70%。

国内目前的工业机器人本土参与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产业链上中游专注于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本体的生产,另一类是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应用实施,为客户设计一整套的定制机器人自动化作业系统。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机器人本体(单元)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下游系统集成则是机器人商业化、大规模普及的关键。只有机器人裸机是不能完成任何工作的,需要通过系统集成之后才能为终端客户所用。系统集成方案解决商处于机器人产业链的下游应用端,为终端客户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其负责工业机器人软件系统开发和集成,是工业机器人自动作业的重要构成。在中国,系统集成商多是从国外购裸机器人整机,根据不同行业或客户的需求,制定符合生产需求的解决方案。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及竞争格局

中国与美国类似,机器人公司集中在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过程中,世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日本模式、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模式与美国接近,即本身生产的机器人较少,众多企业集中于机器人系统集成这一块。其中原因是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几家国际巨头手中,机器人本体生产成本过高。

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作为中国机器人市场上的主力军,普遍规模较小,年产值不高,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系统集成的壁垒相对较低,与上下游议价能力较弱,毛利水平不高,但其市场规模要远远大于本体市场。

系统集成想从小做大规模并不容易。系统集成企业的工作模式是非标准化的,从销售人员拿订单到项目工程师根据订单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再到安装调试人员到客户现场进行安装调试,最后交给客户使用,不同行业的项目都会有其特殊性,很难完全复制。如果专注于某个领域,可以获得较高的行业壁垒,但这个壁垒也使系统集成企业很难跨行业去扩张,其规模也很难上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