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举对中华文明意义重大。 在过去很多年里,西方学术界和我国某些学者,将商朝作为中华文明史的上限,认定中国只有3500年-3600年文明,这种观点流毒甚广,几乎要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打翻。而良渚古城正式申报世遗,相当于向世界正式发出公告,为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正名。 那么,良渚古城凭什么实证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 一、时间跨度和城市特征 良渚古城,位于我国长江下游浙江余杭地区,经科学检测证实,古城距今4300年-5300年,从时间上足以给中华文明史正名。 目前学术界对国家形态分为六种类型: 氏族-部落-城邦国家-民族国家-联盟国家-世界政府。 良渚古城,具有典型的中国都城结构特征:最中心是宫城,然后是内城和外廓城,三重结构,一环套着一环。内城达到3平方公里,外廓城6.3平方公里,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达到100平方公里,规模非常宏大。 从古城的建筑规模和设计特征考量,良渚社会远远超越了部落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向心式国家集权特征。仅从古城建筑特征衡量,良渚社会已经是国家形态,中国在五千年前进入文明时期,确切无疑。 二、良渚先民已经在使用文字 判断先民的刻画符号是不是文字,需要注意两个关键点: 其一,刻画符号有没有重复使用。如果刻符重复使用,说明这些符号在当时具有了约定俗成的含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字意”。 其二,刻画符号的连用。如果出现连用,具有组词造句功能,那么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句意”,说明先民对文字的使用,已经在趋向成熟。 良渚文字表现为刻画符号的形式,很多刻符在不同的陶器、石器和玉器上多次重复出现,并且有多个刻符排列在一起连成句子,说明这些刻符绝非随机所画,已经形成了“字意”和“句意”,换言之,良渚先民已经在使用文字。 据考古学者透露的信息,目前共搜集整理了三百四十二个良渚刻画字符,这意味着什么呢?要知道苏美尔文字成熟后,也不过五六百个字符而已。 所以良渚先民已经在使用文字的证据,将彻底打破殷商之前没有文字的观点,中国文字的历史,从甲骨文直接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三、具有成熟的制度和信仰体系 成熟的制度和信仰,是对国家形态和主权特征的一种直接呈现。 良渚先民修筑了方形祭坛,红色方形土台位居中央,西边和北边存有石头护坡,祭坛四周有非常规则的回字形灰色土框,整个祭坛呈现出色彩鲜明的三重土色结构。目前对祭坛的功能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举办祭祀活动的场所,其二是观测太阳方位的测年场所。 实际上,这两种功能也许是重叠的。据考古学家从良渚玉器方面推测,良渚先民很可能信仰太阳神,同时拥有观测天文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能力。他们修筑祭坛、铸造鼎器,遵循着某种成熟的礼制进行祭祀祈福活动。也就是说,良渚社会有着成熟的礼制,和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 玉器对良渚社会形态的表达也非常直观。 良渚先民特别善于制作精美的玉器,而且种类非常丰富,有象征神权的玉琮、象征军权的玉钺,还有数目众多的玉璧、玉璜、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等等,这些玉器通常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从系列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良渚社会最重要的身份,带有鲜明的宗教神权色彩,军权和财富也呈现出明显的级别体系,这说明良渚社会的制度体系已经非常成熟。 中国人自古重视玉文化,或许也跟良渚先民存在很大关系。 四、有能力修建超级水利工程 良渚水利工程,是良渚进入国家形态的铁证。 这项工程距今5100年-4850年,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水利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其规模非常浩大,极为巧妙的设计了高低两级水坝,堤坝数量达到十一条之多,外围堤坝土方量就达到260万方,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实施如此大规模的工程,至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首先需要有国家组织,对相关区域拥有稳固的统治权。 2、民众对农业生产有较高需求,能够支持国家完成这项工程。 3、国家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管理机制。 4、具有文字交流、数学计算、物理测量、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等能力。 5、能够对庞大的人力资源,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实施分配调度。 6、具有高度的社会生产分工,为工程制造充足的工具。 7、拥有完备的后勤保障,以支持长达数年的施工。 所以良渚水利工程系统,是良渚社会进入国家形态的铁证。 同时也说明,我国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在5000年前就已经相当发达。 农与桑似乎同步。良渚先民还掌握着发达的纺织和养蚕技术,良渚纺织品的密度,竟然达到了每平方寸120根。可见5000年前,良渚社会已经开始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良渚遗址,从发现到申遗,历时八十多年。现有考古证据已经相当充足,从各个方面看,良渚社会已经是国家形态,良渚古城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毋庸置疑。向我们的考古学者们致敬吧!是这些默默无闻、常年和墓葬堆土坷垃打交道的人们,让良渚向世界说话,给中国五千年多年文明史正名! '为良渚申遗略尽绵薄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