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唐詩選

 雲帆0102 2018-01-28

駱賓王詩選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題解]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詩人遷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后,被誣下獄,詩作於此時。 詩人以蟬的高潔、喻己的清廉。首聯借蟬聲起興,引起客思,由“南冠” 切題。頷聯以“不堪”和 “來對”的流水對,闡發物我之關係,揭露朝政的醜惡和自我的淒傷。頸聯運用比喻,以“露重”、 “風多”喻世道汙濁環境惡劣。“飛難進”喻宦海浮沉難進。“響易沉”喻言論受壓。尾聯以蟬的高潔,喻己的品性,結句以設問點出冤獄未雪之恨。 這是一首很好的詠物詩,借詠物寓抒情,滿腔忠憤,溢於言表。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不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繫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髮。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動作比興的方法,把這分淒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後,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其詩雲:“淒淒重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見《西京雜記》)這裡,詩人巧妙地動作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有之忱。“白頭吟”三字於此起了雙關的作用,比願意更深入一層。十字之中,什麼悲呀愁呀這一類明點的字眼一個不用,意在言外,充分顯示了詩的含蓄之美。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這裡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託遙深”。

   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由於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雖在將近結束之時,還是力有餘勁。第七句再接再厲,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句詩人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然而正如戰國時楚原《離騷》中所說:“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那一個來替詩人雪冤呢?“卿須憐我我憐卿”,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

    這首詩作於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律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題解]


這首詩極寫閨中少婦與塞上征人的兩地相憶。起句先說衛戌黃龍岡邊土,年年不休。接著寫一對情人各自東西,同披月光:閨中營中,清輝共照,柔情相憶,彼此黯然傷神。共同的願望是有個名將能率領軍隊,一舉破敵,結束戰爭,使天下親人團聚。 全詩抒發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心緒。情調悽愴,但不消極。語淺意深,耐人尋味。


宋之問  朝代:唐    


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體裁:五律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沈佺期

雜詩

聞道黃龍戌,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題解]


這首詩極寫閨中少婦與塞上征人的兩地相憶。起句先說衛戌黃龍岡邊土,年年不休。接


陳子昂   朝代:唐


感遇三十八首   體裁:五古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

著寫一對情人各自東西,同披月光:閨中營中,清輝共照,柔情相憶,彼此黯然傷神。共同的願望是有個名將能率領軍隊,一舉破敵,結束戰爭,使天下親人團聚。 全詩抒發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心緒。情調悽愴,但不消極。語淺意深,耐人尋味。

      這首五言詩通篇詠香蘭杜若。香蘭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麗芬芳。蘭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麗,但好花還須綠葉扶。花葉掩映,枝莖交合,蘭若才顯得絢麗多姿,所以作品首先從蘭若的枝葉上著筆,迭用了“芊蔚”與“青青”兩個同義詞來形容花葉的茂盛,中間貫一“何”字,充滿讚賞之情。    如果說“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襯托花色之美的話,那麼“朱蕤冒紫莖”則是由莖及花,從正面刻畫了。這一筆著以“朱”、“紫”,濃墨重彩地加以描繪,並下一“冒”字,將“朱蕤”、“紫莖”聯成一體。全句的意思是:朱紅色的花下垂,覆蓋著紫色的莖,不但畫出了蘭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紛披的情態

   蘭若不象菊花那樣昂首怒放,自命清高;出不象牡丹那般濃妝豔抹,富麗堂皇。蘭若花紅莖紫,葉兒青青,顯得幽雅清秀,獨具風采。“幽獨空林色”,詩人讚美蘭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來反襯蘭若的卓然風姿。其中對比和反襯手法的結合運用,大大增強了藝術效果。特下“幽獨”二字,可見詩中孤芳自賞的命意。

   詩的前四句讚美蘭若風采的秀麗,後四句轉而感歎其芳華的零落。“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由夏入秋,白天漸短。“遲遲”二字即寫出了這種逐漸變化的特點。用“嫋嫋”來形容秋風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傳神。然而“嫋嫋秋風”並不平和。“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芬芳的鮮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陳子昂所寫的以感慨身世及時政為主旨的組詩,共三十八首,本篇為其中二首。詩中以蘭若自比,寄託了個人的身世之感。陳子昂頗有政治才幹,但屢受排擠壓抑,報國無門,四十一歲為射洪縣令段簡所害。這正象秀美幽獨的蘭若,在風刀霜劍的摧殘下枯萎凋謝了。

   此詩全用比興手法,詩的前半著力讚美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則是以其“幽獨空林色”比喻自己出眾的才華。後半以“白日晚”、“秋風生”寫芳華逝去,寒光威迫,充滿美人遲暮之感。“歲華”、“芳意”用語雙關,借花草之凋零,悲歎自己的年華流逝,理想破滅,寓意淒婉,寄慨遙深。從形式上看,這首詩頗象五律,而實際上卻是一首五言古詩。它以效古為革新,繼承了阮籍《詠懷》的傳統手法,托物感懷,寄意深遠。和初唐詩壇上那些“采麗競繁”、吟風弄月之作相比,它顯得格外充實而清新,正象芬芳的蘭若,散發出誘人的清香。    (閻昭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