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塔里木盆地的一双脚印

 深谷幽三 2018-01-28
塔里木盆地,中国新疆南部一个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而卧。它的面积有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塔里木盆地腹地中,它的面积有三十三万平方公里,占据了盆地四分之三的地域。当车轮滚滚碾压着大漠从腹地中穿越出来时,我不知所措地一脸茫然,只有一个感觉:塔克拉玛干沙漠太大太大了。
  从阿拉尔再次启程去库车还有二百多公里的路程,这段路程已经是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了。
边缘地带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呈现出棕色为主的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有时会看到盐碱地样白花花的颜色。消失了连绵起伏的沙丘,抹平了沙墙的弧线皱褶,此时荒凉的面孔不免让我留恋起沙漠腹地中那金字塔形、穹状形、鱼鳞状形的妩媚让我迸发出激情的那一刻。
天山山脉的南麓绵延在塔里木盆地边缘,“赤橙红绿青蓝紫”的七色岩层,独特的碎屑岩地貌中也有风情万种的绿洲宝地,把阿克苏、图木舒克、库车、库尔勒、轮台、尉犁这些南疆北线上的美丽像一串串葡萄挂在塔里木盆地的边缘上。
我将从库车一路沿着塔里木盆地边缘去解读南疆风光的绮丽。
天山山脉南麓的地质地貌非常独特,山体崖壁变化多端,最惊讶的是出现布达拉宫的景观。我只能用豪放又秀丽,张狂又含蓄来赞美它。

  有文字是这么记录的:翻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一片地球上最大的陆地,这就是欧亚大陆。在这片大陆腹地的东北角,便是世界著名的古代西域,而在西域的正中,就是古代的龟兹国,现今的库车。

库车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其中,它北依天山,南临塔里木盆地,总面积有108平方公里。它由北部的大小龙池园区和中部的天山神秘大峡谷园区构成,两大园区沿库车河河谷分布。它是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我是第二次来到这里。

在天山神秘大峡谷里探秘,对我而言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当年在大峡谷境内所看到的拍摄的景致如今是那么亲切。

带着对神秘大峡谷的迷恋再次进入谷中采风拍摄,再次感受它为什么称为“神秘”?  
  峡谷中的怪景奇景很多,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神犬守谷”是我特别不解之谜。在峡谷入口处内侧崖壁上突兀的一只神似的犬,面谷而卧,第一次来峡谷时看到的是黑色的,这次看到的是红褐色的,光线下它的形状始终未变。奇特的是,远看它是只典型的犬,走近看却是一坨悬壁的怪石。  
“旋天古堡”, 岩石体上岩纹深邃,摩天般地楼层叠嶂,造型古怪。
峡谷是东西走向狭长形的,谷中有离奇的洞穴石窟,也有崖壁下的细水潺潺。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刻雨蚀形成的红色岩石在不同光线下出现的现象形态逼真叫人扑朔迷离。

  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早晨,我来到了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轮台县。这是我第二次进入世界上面积最大、发布最密、存活最好的天然胡杨林。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进入轮台胡杨林是九月里,胡杨林最美的季节尚未来到,走在胡杨林的木栈道上,记忆深刻的是成片如绿头苍蝇大的蚊子凶猛攻击,拍摄的热情戛然而止。我把那个遭遇经历告诉了司机师傅,引得他们哈哈大笑说,现在可不会了,放心吧。

金秋十月,胡杨林金光灿灿。有资料显示,世界上的胡杨70%以上生长在中国,而中国90%以上的胡杨又生长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可想而知,胡杨林景观与沙漠景观及塔里木河的自然景观集于一体时,它的美是很特殊的,能让人解读到生机与希望。

  深陷在胡杨林里,脑子里不停盘旋的是人们对胡杨林总结出的最精辟的描述:“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

在大片的林中,我寻找着那些未死去的、未倒下的、未朽掉的各种形态。两株树相依相偎,一株已死一株顽强地活着,让我感慨万千,就像一个活着的人怀抱死去的人永远不愿分开!几株未朽的缠绕在一起,枝干以不可想象的形态扭曲着,似乎让人感受到它们临死前的痛苦挣扎。

沙漠里还生长着簇簇蓬蓬的沙枣、红柳等沙漠植物,我又想:在不屈的胡杨面前,这些与胡杨共生在特殊环境里的植物,对自己的生命是如何感怀的呢?

端着相机的我,面对着一株自认为死得最英勇的胡杨,忽然觉得此时胡杨的颜色变得猩红起来,就像在向我宣告:生着的缤纷与死了的悲壮,生着的绚丽和死了的阴郁,这就是胡杨生着的得意和死了的傲气!

   

在南疆,每个城市间的距离比较远,因为城市大多是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所以路上沙漠连着城市的风景非常独特。

我从库车经库尔勒到了尉犁罗布人村寨。

罗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国内仅存的古老的楼兰后裔分支。罗布人村寨方圆70多平方公里之大,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移的湖泊、原始胡杨林、草原和罗布人众多元素集合在一起,是绝妙横生的罗布人世外桃源。

  古老的罗布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群周边,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环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虽与游牧民族一样,但不同的是不种五谷,不牧牲畜,以打渔狩猎为生。 罗布人没有货币概念,以物易物的生活习俗使得他们物质生活很艰苦,也铸就了他们极强的适应能力,得以在罗布泊水域和周边湿地及原始胡杨林繁衍生息。

现在仅剩几户的罗布人原住民已经迁移异地生活了,整个罗布人村在保留了原始全貌的背景下复原了当时罗布人村寨生活景象,真正的罗布人原始生活样貌是看不见了。准确地说,这里应该称为“复原的罗布人村寨原始村落”比较恰当。
村寨里除了大自然的河流、海子、沙漠、胡杨等自然风光和几个罗布人外,看到的都是人文景观了。但是在罗布人中有一个人是人们永远不应忘记的,那就是历史上曾带领科考探险学家们发现了楼兰古城的奥尔德克,这个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听说罗布人村寨有他的纪念馆,而我没有看见。

  夕阳余晖洒在了去库尔勒的路上,那晚我将住宿在库尔勒市的酒店里。

望着车窗外掠过的夜色,我回忆着5年前也是秋天的夜晚,我在库尔勒大街小巷里穿梭,寻找水果摊点买了好几箱库尔勒香梨搬上车里,更是第一次吃到了新鲜的大核桃,只要轻轻一压,嫩脆的果肉那份清香过齿不忘……好想找到旧地重复一次那样的过程。

从库尔勒一路直奔温宿大峡谷,整一天的行车非常辛苦。风尘仆仆赶到那里已是黄昏。  
  温宿大峡谷与库车神秘大峡谷的风格完全不同,它的规模浩大范围很深,是典型特质的丹霞奇景,中国最大的盐岩喀斯特胜景。
我看过雅丹、丹霞、喀斯特地貌算比较多了的,但温宿大峡谷所展现的风采还是令我狂喜,它实在太漂亮了!  
温宿大峡谷也叫托木尔大峡谷。它被誉为“新疆活的地质演变史博物馆”,因为它拥有中国罕见的远古盐岩地质绝景,中国西部奇特的雅丹地质怪景,中国独有的巨型岩溶蝕地质秘境。  
景区工作人员很敬业,虽然已经临近关闭景区的下班时间,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扫兴而归,还是驾驶山地沙漠越野载着大家往峡谷深处观光游览,并作一一介绍。  
峡谷中的山壁岩层分布明确,受外力挤压形成的皱褶线条,弯曲有致排列清晰。绝壁高耸下,人,变得很渺小简直不堪一击。怪石嶙峋的形态在逐渐暗淡的光线下变得狰狞可怕。  
特别是那对“胡杨双雄”,令人动容。死了的胡杨已有1200多年仍然挺立不倒,活着的那棵胡杨几百年来深情守望着。我站在这对胡杨前久久不曾挪移脚步。我想说的是:只有你真正站在它们面前,你才会有澎湃的遐想……  
往峡谷深处走去,只容一人通过的狭窄空间我真有些望而却步,害怕两侧高耸肃穆的景观会透出隐约的呼唤,我偷偷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只听到空间里似有回声,顿时毛骨悚然。我退出到稍空旷点绝壁环绕的谷地,抬头看着峰回路转错综的通道,只有叹为观止的赞叹与不断的发呆,无法形容比比皆是的气势壮观的山体造型,只觉得汉语言博大精深而自己的学识平乏疏浅,没有合适的词汇可以栩栩如生地去表达它。
脚步再快也赛不过太阳西沉的迅速,陪同的景区司机说必须在天未完全黑之前走出峡谷区域,不然就无法脱离危险。  
  只得撤离往外走,静悄悄的旷野里,一轮明月挂在了天上。

  我又在茫茫黑夜的途中赶路,那夜宿在五十团的团部。

  这个名字,对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是熟悉的。特别是一首《送你一束沙枣花》的歌曲和一部电影《军垦战歌》,让我对遥远的新疆产生出许多幻想,记忆深刻。

那夜住在五十团,不经意间遇到了兵团老职工及他们的孩子与孙辈,这三代人扎根边疆的经历在寥寥数语间强烈地感染着我,让我更期待去图木舒克感受军垦战歌里的情怀。
图木舒克是地方与兵团合一共建的县级市,由管理。它位于喀什、阿克苏、克州、和田四地州的中心地带,气候宜人,是棉花、粮食、水果生产基地,一个美丽舒适的绿洲城市。

  那笔直的穿天杨整齐地排列在路的两边,大片的棉花田沐浴在骄阳下,红彤彤的枣子挂满了枝头。白色与红色的碰撞映照出维吾尔大爷与小伙的劳作,突突而来的拖拉机由远到近……眼前的场景不就是电影的再现吗?我忘乎所以地冲到路中间对着它拍照,舞着手大喊道:哎,电影镜头就是这样的啊!那位拖拉机司机探出头惊讶地看着我,一脸不解的茫然。

在枣树林里摘枣子,在棉花地里观赏棉桃,不经意间还去了兵团的枣子基地,在加工厂里看原生态鲜枣自然风干后出品的“五十团绿糖心”,那是获得新疆兵团十佳品牌的产品。

在那里,无论我的脚步移向哪里,不同场景的每一刻,我耳边总是回响着那首歌:坐上大卡车,带着大红花,远方的青年人,塔里木来安家。来吧,来吧,年轻的朋友们,亲爱的同志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送你一束沙枣花。

我很感叹。兵团人,在南疆创造了奇迹!那种精神是永存的。

  我是带着许多理想中的追求去南疆的,其中也包含了体会了解刀郎文化的木卡姆。第一次知道刀郎木卡姆是中央台青歌赛中的原生态唱法传播出来的,这种自由奔放的个性和音乐节奏伴随着舞蹈步伐很让我喜欢。

沿塔里木盆地一路走来,我总在想是否有可能去发源地感受那个热烈的表演场面。万没想到在巴楚红海国家5A景区里不期而遇了。

巴楚,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那里有唐王城、古烽燧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址,也有金色胡杨、大漠风光、平原湖泊等自然景观。

  红海景区非常大,景区环线达到38公里。而整个景区更是达到140多平方公里。

湖泊、河流、胡杨是我重点欣赏的地方,其它诸如草原、古道驿站、戈壁等在整个塔里木盆地行走中已欣赏够多了,也就轻描淡写了。

  从巴楚到伽师,这个以出产伽师瓜而出名的小镇,我以用一顿午餐留作记忆而告别塔里木盆地。 连绵不断的天山山脉用它美丽的风光携起那双维吾尔大爷的眼睛目送着我向远处走去。

  有言道:不走南疆,不知新疆的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的源远流长。

喀什,它的全称“喀什嘎尔”,它是中国最西端的城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一千多年风雨沧桑的历史印记在那里保存完好,又被誉为“最后的西域,活着的化石”。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在喀什市中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老房子、老居民是嘎尔老城的灵魂。

在纵横交错迷宫式的街巷中,我选择观赏的是老街吾斯塘博依路、库木代尔扎瓦路、阿热亚路和高台民居与江库尔干巷。

江库尔干巷辐射周边的一片区域是两千多年前西域古疏勒国的国都所在地,这里留下了很多的厚重历史文化遗存,是老城街巷中最值得看的地方之一。

迷离幽深的巷道,仿佛处处能让我想出故事来,好奇心的我对每一处门都会细看许久,想那个门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半掩的门确实如听说的那样男主人不在家吗?关着的门又解读为什么意思呢?甚至不停地抚摸那些淡淡红色的墙,好想能摸出生土的感觉。奇特的老房子,户户相连一起,窗与门那份清幽的伊斯兰风情在精美的花纹里散发出来,包着纱巾的维吾尔女人有时跳跃在阳光里,有时隐没在阴影里,每个飘然而过的蒙面女子就像一个谜在眼前恍惚。




  嘎尔老城隔街相望的是艾提尕尔清真寺,不远处就是千年老街吾斯塘博依路和库木代尔瓦扎路。老城不仅有维吾尔、哈萨克、锡伯、蒙古等民族的百种之多的手工艺品、生活用品,还有阿拉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的物产。

吾斯塘博依街上各种手工作坊、帽子巴扎、首饰巴扎、古董店、杂货铺、乐器店、打囊扑、烤包子店……孩子在奔跑嬉笑,老人门前歇息,妇女扎堆绣花聊天,吾斯塘博依几乎浓缩了喀什老城的所有巴扎!浓郁的异域风情带着飘香的羊肉味儿熏陶得我也是醉了!

  吾斯塘博依路与采巴扎路的岔路口,藏着嘎尔老城那家著名的“百年老茶馆”,有人说“到了喀什不去老茶馆,就不算到喀什”。我信了那句话,直奔老茶馆而去看个究竟。

伊斯兰风情的老茶馆是蓝绿色调的两层楼建筑,是喀什老城仅存的唯一的一家百年老茶馆。它不仅仅是喀什老城人喝茶休闲的好地方,还是像我一样的游客寻找老城记忆的必定选择

我走上昏暗的楼梯到了二楼,即使是白天,里面光线依旧昏黄。多神秘的氛围啊,我不觉有点迷离起来。

茶馆的低榻上清一色维吾尔男人坐在精美的地毯上,可能是我的唐突进入而引起他们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哇!真的与听说中一样,那里没有一个维吾尔女人。

我赶紧走到房外的连廊上,欣喜地看见一张张方桌摆放着,也是可以喝茶的。两个维吾尔男人一个手拿手鼓,一个抱着热瓦甫,热情招呼我坐下,还邀请我坐他们的那桌上,我不由得笑起来了。原来,他俩是常常来这里弹起热瓦甫唱起歌的老搭档。

我点了一份斯里兰卡苏子茶加一盘老冰糖,随着热瓦甫的弹奏,与先生唱起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边疆处处赛江南》,没想到他们竟然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连连说“好,好,新疆好”。

有了与维吾尔老人的互动,我就大胆地到馆内观察起其它喝茶的男人们。一块馕就着一壶茶,几乎每人都是那样。几个老人盘腿而坐不言不语,偶尔有人窃窃私语,面露微笑。

对于女人进茶馆看来并不介意。我就很礼貌地上前比划着手势表示想拍照,老人们都很乐意地点头,于是我的镜头里录下了他们慈祥的笑容。

茶馆只有一个既是老板也是服务员的小伙子,忙里得闲时我与他聊了几句。老茶馆来的都是老人,年轻时的手工业劳动者为主,退休了老茶馆就是他们打发时光的另一个家。有的天天按时来,一坐就是一天;有的三五人相约着来,海阔天空地聊上半天,眯会儿眼,打个旽……
我又坐在廊下看吾斯塘博依街上的人来人往,热瓦甫还在热烈地弹唱, 我还不想走。先生说,茶凉了,味儿淡了,走吧。
我走了。老茶馆里还在延续着维吾尔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每个喝茶的维吾尔老人仍在书写每日的故事。我在想:这个百年老茶馆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呢?无人知道。

夕阳映红了老城的高台民居。正在修建的老房子被保护起来了。我试图避离保安人员的视线进去拍照,几次都无功而返。不得已下,匆匆在远处留了一张影像,给自己留个念想。

  站在窗前凝视远处的的街景,闪烁的路灯光影摆动,这是我即将离开喀什的清晨。

几分依恋与不舍,思索自己留在塔里木盆地的串串脚印……南疆,我还会来看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