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前中国园艺业发展的现状你了解多少?

 眼镜老猪猪侠 2018-01-28


   

据我国观赏园艺学学界泰斗陈俊愉先生最权威的定义,本着专业科普理念,解释相关异议才有利于大众认识园艺文化。


但是国内观赏园艺的现状并不足以概括整个园艺业的状况,以后就整个园艺行业的其他方向进行讨论。
主要制约我国园艺发展的不是技术,是消费,主要制约消费的不是观念,是经济。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消费及经济水平,而非技术/设计/观念等因素。

消费的层面上有多差?

与世界水平比较,中国的观赏园艺总体处于花卉业低端。
世界花卉产业金字塔分布
第一层级:荷兰(欧盟花卉贸易中心,先进的技术,把控着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
第二层级:日、法、美等(传统切花生产和消费大国,单位面积产值高,市场成熟)
第三层级: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新兴花卉出口国,自然条件优越)
第四层级:中国、印度(种植面积广阔,单位面积产值低,国内市场有待发掘)

2010年,世界花卉消费总额达到2400亿美元,2013年中国花卉产业销售总额1288.11亿。
经济发展与花卉产业消费密切相关,欧美日花卉消费占家庭收入3%左右,据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最高瑞士330美元/人,第10名法国40美元/人,美日30/28美元/人。我国人均切花消费1美元左右。

在全产业链端看,育种方面缓慢积累,单位面积产出低,技术落后,科技参与度太低。终端服务零售从业者素质较低,专业出身比例非常低,大多依靠半路转行的热情从业者。(但花店老板经常乱认花名,某些微信公众号经常传播错误姿势,半路出家的从业者非常之多。)

民间生产/官方科研技术层面 

技术是产业基础,技术不具备,消费无从谈起。

以美国一家花卉生产企业为例,不仅空间高度利用,从种子到出圃,均实现自动化。

哔哔哔哔,有人说这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干的事。其实不然,美国全自动化生产盆花的价格是非常便宜的,跟国内花卉企业温室人工种植的差不多。嗯,这不仅取决于美国的能源便宜(能源价格决定生产成本),更在于科技参与及技术储备。

我国的生产的环节,主要依靠老农民的参与,好一点的依靠大专毕业生做技术员,大多数农学类毕业生对本专业噗之以鼻,前途迷茫,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怀疑与挣扎。

而我国官方机构的科研水平并不差。


我国的几个名花国际品种登录权已经回落到国内了,离不开陈俊愉先生这一辈大师的努力。

光南农就多少自主知识产权的菊花等国花品种,大部分农业高校存有大量的种质创新资源,发达地区的高校/科研所等育种单位都有非常之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但是受限于知识产权体系的不完整,推向市场并不受保护、市场管理不规范、消费市场不成熟。


所以-----他们只能呆在种质资源圃里面。


但是,科研脱节并不一定是因为是纯粹的学术原因,呆在种植资源圃里面不等于没用,而是市场时机问题,也正因为只有这些资源的把控,才能有所创新。


因为技术是需要积累的,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主可以看得见,所以一般民众很容易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


因为技术一旦不进步,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也没影响力,没有几个品种登陆权,因果最终一定反应在出口和品种保护上。

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从业者水平的瓶颈。


为什么目前的家庭观赏园艺没有那么普及。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是仁民爱物的民族,花卉植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渗透在诗书画园林艺术等方面,更渗透在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借物抒情,君子比德。但我国经历过百年摧残,部分观念意识还有待复兴培养。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消费及经济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曾经对目前的插花做过一些评论,见微博:

深感众多所谓的‘花艺’充满着牛皮癣风格,什么是牛皮癣,就是一味讲究植物体的堆叠,夸张的规模体量,看过一遍后便是乏味,毫无醇美回甘之感觉,就像没有品的酒。这种异常缺乏章法,又鄙视章法的作品讲究低级的感官体验只能叫漂亮,不能叫美。这种现象多见于中国式西式插花,文艺青年插花。野兽派等。

就连roseonly,也不免俗地开始卖“七彩玫瑰”,野兽派已经变成改卖家居的了,(销售数据就不透露了,惨。)这种带所谓“设计感”的花艺电商企业也就这点水平。

没有足够胀鼓的荷包,终究是没有底气。

可见,无论是大多数的从业人员还是消费者,目前我国的观赏园艺人民的欣赏水平总体处于初级阶段。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才言复兴。

先廓清一些基本定义:“园艺”一词其实是舶来词,用来概括中国目前的观赏为目的的植物产业状况的确远非“园艺”一词可以胜任;中国最早的园艺其实是园圃形式,瓜果蔬菜皆是园艺。而就观赏为目的植物创作,中国的独特审美文化,衍生出园林、盆景、插花等独有的植物艺术形式,也远非“观赏园艺”一词可以概括。
而据考证,古代典籍是有“盆花”、“盆景”一词的,据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依我个人的观点,“观赏园艺”一词不足以概括以上这些以观赏为目的的植物艺术形式。
按照目前学科划分,观赏园艺的确是在林学范畴,但是观赏园艺植物品类就包括:切花、盆花、庭院植物;
但观赏园艺在西方的形式也并非只是庭院,近年来更是有容器花园的兴起,就是以主要的盆花形式摆放庭院制造景观。
而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国内兴起的“屋顶花园”、“阳台花园”等新兴的园艺形式,也并非是局限于庭院。
而盆花、切花、庭院植物的生产终究是任何观赏生产企业的重任。

按照观赏园艺的实现场所,那么应该是在花园、园圃形式以内;
中国人的花园不叫花园,叫园林。按照中国的国情,古代园林的形式与西方园林大有不同,中国是依势而建,建筑、水体、山石、植物是散落式的。而西方园林是规整的,总体上就是在特定区域种花,功能区分明。
摄于苏州耦园,古典园林才是中国人真正的花园,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培育观赏植物并直接运用的典型。

而今天的中国人多,人均面积小,土地国有,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私家造园已经不可能了,(除了农村宅基地,比如苏州东西山的农村还有沈河人家自住,大都建成园林一样)但目前中国人居住以高层商品房为主;而西方人人均面积大,以庭院为主,土地权私有。

不分情况区别中国观赏园艺和西方观赏园艺,显然是不合理的。只按照西方学科的体系划分,不但不符合实际运用情况,也难以概观真正的中国观赏园艺。
那么,分析中国观赏园艺就需要从观赏植物运用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根据中国人对观赏植物运用的习惯划分,就需囊括以上部分:园林、插花、盆景。

中国观赏园艺现在差是否代表历史上很差?

观赏园艺目前由于文化断层、近代动荡、一些观赏植物艺术(古典花艺)已然丧失,但回归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仁民爱物的民族,凡是历史上繁荣的盛世,均是中国观赏园艺的盛世。

古人对花艺的极其狂热的,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所述 :“ 洛阳之俗 ,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当时更有年花会等巡游活动,这种规模就相当于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阿姆斯特丹每年的花卉盛事。

而《 墨庄漫录》中记载“以花为屏障 ,至梁 、栋 、柱 、拱 ,以筒储水 ,簪花钉挂,举目皆花。 ”

这样的立体花艺,你想象下,今天黄教主和AB结婚的场面?是否一样“簪花钉挂,举目皆花”?


为什么要讲历史?

因为历史的花艺、盆景、园林都极其兴盛,因为这才是符合当下国情的观赏植物文化,要谈复兴,也必须是从基因渊源上来谈。其他答主已经说了,传统的国花究竟有多精巧,但是现在问题是没人来搞了。
中国的风土与欧美国家都不一样,日本园艺的发展也与欧美园艺不尽相同。而国内观赏园艺的审美方向,更需从古典美学角度出发,才符合国内民众的审美。

不知道各位是否经常看国内的花展,总体上都是国花居多,对于国花育种,国内还是比较先进,
国兰、菊花、桂花、荷花、梅花、牡丹等都是有育种优势。这显然才是符合当下国情与消费市场。


所以,必须讲清楚,历史上传统的观赏园艺繁荣的根源在哪里----在于经济发达,栽培技术的极大完备;在于气候风土下的生长-----古典园林的直接运用、花艺的节庆/日常/盆景装置点缀的运用,在于自然审美意识的重新觉醒-----仁民爱物,崇尚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