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议论文的气势和文采

 清风明月馆121 2018-01-28


   读一读现在高中生的议论文,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议论”与“随笔”的写法不分,表达软而无力,行文松散随意,理不直,气不壮,缺乏议论文必要的气势和文采。

   高考的《考试说明》把作文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标准。在“发展等级”中,明确地提出了“文章要有文采”的要求。“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高层次的语言标准。一般来说,气势与文采互为表里。议论文的写作,既要明白起码的要求——将道理讲“清”,又要知道较高的要求——将道理讲“透”(周密、透彻、无懈可击),更要懂得最高而又永无止境的追求——将道理讲透,且有气势和文采。何谓气势?气势,即文章使人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凛然正气和无可辩驳、不容置疑的征服人心的英气;何谓文采?文采,即文字、词章的华美或朴素之美。

   当下学生的议论文缺少气势和文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所用材料陈旧,观点老套平庸,通篇看不出一种揭示真理、伸张正义,明辨是非,匡正时弊、指斥世道人心的主体冲动和激情,仅从一些“优秀作文”中搬用一些老掉牙的词句和例证,或是干巴巴地、搜肠刮肚的凑材料、挤语言、敷衍成篇,毫无现实的针对性,也丝毫看不出一点“自我”。

   二是所用手法单一,有的写得像机械地回答陌生人的问题,一开头就端出了结论,一个自然段就想扭头走自己的路;有的像做政治论述题,行文虽有条有理却寡情少味;有的只是随笔式絮絮叨叨,什么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一个一也用不好;更有的依照所谓的“模式”成文如同填“填词”,不敢有丝毫的创新,开头结尾如同一辙。

   三是所用语言无变化,通篇是陈述句,学过的设问句、反问句,排比句,对偶句等一个也用不上;全是大白话,不见一种修辞格,诗词,名言名句格言,成语的活用等一概没有,从开篇到结束只有逗号和句号。连一个感叹号、破折号、省略号、问号也碰不上。

   如何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在达到中心明确、说理清楚、语言通顺、结构严谨的基础上进一步具有一定的气势和文采呢?

   首先,要告诉学生,最根本的是理“直”则气壮。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感而发,道理讲得清、讲得深、讲得恰如其分、讲得有独到之处、讲得有新意、讲得振聋发聩,“气”则自然弥漫于字里行间。在平时的训练中,不能急功就利,不能把每一次训练、每一次讲评、每个问题,都同高考得分挂钩,而应尽量唤起自己内心深处蕴藏的宏扬真理、伸张正义、渲泄自我认识和感情的主体冲动和神圣感、崇高感。要让学生明白,尽管是习作,但总是真理之声,都具有提高别人认识,净化自己灵魂的作用。因此,每一次写作,都要有执爱真理的激情,探索真理的执着,与朋友促膝谈心的坦诚和真挚。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自觉追求各种句式(设问、反问、反复、排比等)和修辞手法(比喻、引用、双关、夸张等)的运用。还要注重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的恰当运用。

   最后,要精选一些政论大家的名篇和一些具有散文美的当代杂文作范例,就“气势和文采”作专题研读,归纳能使议论文具有气势和文采的外在技巧。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指导阅读,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气势和文采。如下文: 

单有漂亮的脸蛋怎么行? 

   文章好比姑娘,一位姑娘无论如何天生丽质,如何浓妆艳抹,一旦她缺乏了做人的最重要的因素——内在美,那么她充其量只是摆设的花瓶而已,毫无“动人”之处。而人们对文章的要求则更苛刻。一个美人儿倒还可看两眼,一篇满纸虚情假意、大话空话的文章,不如送去烧火。

   没有感情的家庭是不幸福的,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令人悲哀的,是读者的悲哀,更是作者的悲哀。一部长篇巨著《红楼梦》,是用渗着曹雪芹的泪和血写成的。世态炎凉,家族巨变,多少在心头汹涌难平的记忆不充许他的笔有丝毫伪装,有丝毫做作。我们学生虽谈不上太多的悲欢经历,可也总有自己的感情世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何不让写文章变成一种感情的渲泻呢?手中的笔变成述说我们自己故事的溪流,何必强作文字,写另一种素不相识的感觉,写另一篇别人曾有的故事呢?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与实”,就是写属于“自己的”。写真情实感,乃作者一大快事。常常有人会捧着书流泪、微笑,这种流泪和微笑不是装出来的,是读者感情自然的流露。也常常有同学指着某篇文章大叫:“什么烂文章,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读者的反映已经代表读者声明,我们需要真情实感的文学。读真情实感的文章,也是读者的一大快事!文章为什么要有真情实感?因为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地心灵交流。

   还有一些所谓的“美丽”的文学,尽管其经过精雕细刻,却依然看上去那么萎萎缩缩,像是欠了谁的债似的。当然,假的终归是假的,不敢扪心自问,不能拥有永远。

   也许会有许多同学已经在尽力写真情实感,却总也摆脱不了偶尔借穿一下别人珠光宝气的衣服,这倒无妨,一个坏习惯的改正总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何况你的文章已经由一看就恶心上升到可以读下去,再下来就是耐读耐品,接下来就是动天感地了。

   这篇习作的内在“气势”体现在说理的透彻、严密和无可辩驳之上:先举掺和着作者的血和泪的《红楼梦》为例,说明真情实感应以感情经历为依据;再以日常读写的浅显例证说明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对作者、读者都是人生快事;接着提示深层原因——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乃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桥梁;然后从反面论证有些文章尽管“脸蛋漂亮”但缺乏“内在美”,不但不能赢得读者,自己也问心有愧;最后,指出学生“偶然”借用别人的形式和思想倒也无妨,只要知道写真情实感,便会由“读下去”到“耐读耐品”,再到“感天动地”。一句话,该文内在气势体现为:你从第一句起就被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吸引着,在一种被“征服”的感受中读完全文,心里又收获了一种“心服口服”的熨贴和说理美的美感愉悦。

   该文在形成气势方面,还可以找到一些外在的技巧:第一,夸张的运用——“虚情假意、大话空文章,不如送去烧火”、反问句(“何不让……故事呢?”)、设问句(文章为什么要有真情实感?”)、感叹句(“……一大快事!”)的运用;第二,标题运用设问句(同时又是比喻句),先声夺人。

   该文的文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文举重若轻,运用轻松幽默而又亲切的文字,在一种聊天的氛围之中,阐述了一个严肃的写作重大命题——必须写“真情实感”,绝无“努力”和“义正严词”地板着面孔宣示真理的别扭劲儿。其次,多次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比喻句(“文章好比姑娘……”,“没有感情的家庭……”好比“没有感情的文章”,“一些所谓'美丽’的文字……看上去萎萎缩缩,像欠了谁的债似的”,“珠光宝气的衣服”等)。最后,丰富的、富有散文美的语言。严密的长句(“我们学生……的故事呢”?)、工整的短句(“不敢扪心自问,不能拥有永远”)、文雅的书面语(“充其量……而已”)、富有表露力和张力的口头语(“像欠了谁的债似的”“一看就恶心”)等不同句式、不同语言特点的语言运用,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 

   气势和文采,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内在的审美素养以及外在的散文语言长期熏陶的综合反映。因此,要告诫学生在阅读时仔细领悟,在练习时不懈的追求。一定要下决心同那种全是陈述句,一逗(逗号)到底或一句(句号)到底、不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写的无精打采的“书斋作文”告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