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幼升小基本已经大局已定,首先恭喜进入心仪学校的各位孩子和家长。在过去的几年里,你们和孩子坚持用正确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来鸡娃,收获了理想的offer。 没有进理想学校的,也并不代表着失败。小学5年,都是基础,只要努力些,基本是可以应付得下来的。而且,家长的智商、知识积累,在小学阶段辅导一下自己的娃,多数项目还是可以胜任的的。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告诉大家在剩下的近4个月里,可以做哪些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幼小衔接的各方面准备。 务虚类 1、心理调节适应 幼儿园不属于九年义务制,学习和作业都不是强制任务,可以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暂停、放弃。但是,小学段的学习是法律法规指定孩子和家长必须共同遵守的。适龄儿童没有正当理由无故不去对口学校报道,监护家长是需要给出正当理由的。拒不配合,是触犯义务教育法的行为。 所以,孩子进入小学前,你得给娃洗脑,幼儿园的学习内容是可以凭兴趣的,到了小学,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必须遵守规则来学习和做作业的。方式方法,请各位家长各显神通,让孩子知道,小学和幼儿园是有区别的。 另外,建议还是带着鼓励和激励的口气、方式来对孩子进行心理过渡的疏导,不要把学校和老师形容成洪水猛兽,孩子被吓得畏学、厌学,这个麻烦更大。 这部分,还特别提醒,家长也需要一个心理的适应、过渡和调整的过程。同样因为孩子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强制性质,所以家长也必须面对每天必须配合学校完成作业的现状。如果孩子某些行为习惯(特别是磨蹭和执行力不强)没有在学前养成,读书后大人孩子都会很痛苦,特别是主力鸡娃的这位家长。相对而言,承担执行和日常微操作比较多的是麻麻。希望各位粑粑体谅麻麻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多多主动参与,哪怕参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任务,比如对照记录作业的备忘本,检查作业是否都做了,字迹是否端正,还有一些简单的默写、背诵等。家长的心理期望值和孩子的表现永远是有差距的,但是,正视自己孩子的能力,不要因为能力因素达不到你们的期望值而发怒,甚至动手。习惯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是无效的,从长远看更是后患无穷的。 比如,孩子跳楼的消息时有耳闻,多么痛心。现在你忽视孩子的感受,将来也许他就会忽视你的感受。 2、专注力 这点是孩子学习方面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直接决定着孩子课堂听课效率,也是我们老师判断一个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的重要依据之一。有关专注力差形成的原因和基本纠正方案请看http://www./thread-64871-1-1.html《三大坏习惯》中的第二大部分(文末还有链接)--可以点击原文阅读。 有些家长在纠结提早学,孩子都会了会否影响进入小学后的课堂专注问题。事实上,多少是会有影响的,但可以在学前做一些预防和洗脑工作。 比如引导小朋友:你为什么能考上理想的好学校啊?(因为我学了很多)对啊!正是因为你比别人学得多,你非常努力,所以才比别的小朋友更优秀更出色啊。那么你想不想进了小学后继续做最棒的,继续领先啊?(想啊想啊)那么上课时的内容你已经懂了怎么办?(……)我来告诉你,学校老师讲的内容、方法,和你学过的多少是有一点区别的,你可以仔细分辨一下哪里不一样,然后老师提问的时候,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试来解答。另外,老师有时会问一些很难的问题,只有你会,你就一定要举手,大声地说出来。你想想,全班都不会,只有你一个人大声回答出来了,感觉灵哇?老师会喜欢你么?(此时孩子应该鸡血满满,感觉宇宙都被自己掌控了) 孩子是需要正面鼓励、引导和肯定的。经常表扬鼓励的孩子,一般会外向自信,敢于尝试。反之,命令式、压迫式的交流方式,后患迟早会体现出来。小时候你觉得他很听话,好带得很,执行力也不错,但等孩子大了做任何事都需要你拨一拨、动一动,你就会痛苦了。孩子学得早,学得多,应该向保持成绩领先,心理优越感,好胜心方面引导,而不是得意、炫耀、满足自身炫娃的虚荣。孩子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面对成绩是选择骄傲自满还是继续努力。 3、执行力 现在很多鸡血家庭,这个执行力的训练已经在做了,而且自认为做得不错。不过,举些反面特殊例子,泼点冷水。现在你觉得孩子蛮配合你的,执行力还不错,偶尔有翻毛腔的行为,也能被自己强力镇压。但是,不要高兴得太早,孩子现在无法反抗你,是因为他的身心还没有准备好。早则3、4年级,晚则初中,只注重压迫式鸡娃,没有配合疏导洗脑和适时放松的,迟早会出事。孩子终究会明白:你们是我的亲生父母,我就是不好好学习,我就是自暴自弃,你们能拿我怎么样?我就是以做让你们不开心的事情为乐,我就是用自己的失败来证明你们的无能,你们能拿我怎么样?这样的娃,虽然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不是没有。所以,镇压和奖励,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孩子的执行力,在各位开始鸡娃时,父母的方式方法已经决定了孩子的执行力程度。家长自己做事有规划、科学合理、有实施步骤,就决定了孩子的执行力程度,做事也会模仿父母的习惯,有思路有条理。反之,家长你不会飞,就下个蛋要求孩子学会飞,没这基因的哈。关于方法,建议用6分表扬、3分鼓励、1分压力的方式来综合评价孩子的学习行为。能力水平问题,不要苛责,态度习惯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并强力矫正。 4、做事效率 做事效率,也是孩子在学习上能否走高走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我们老师判断孩子是否真牛蛙的标准之一。 刚进入小学,作业真心是很少的。开学初,不用满满鸡血,全力刷题。一开始,一定要做好做事效率的规则和习惯。某份作业,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应该15分钟做完的,就一定要在15分钟内完成,可以提前,不可以延后。配合以奖励和惩罚措施的跟进,任何作业的完成效率,一定要在进入小学的最初阶段做出规矩,否则后患无穷。 学前,孩子的很多行为已经成为习惯。但是,进入正规学校,换环境的初期,是一个建立规则和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机,错过这个时机,百倍付出而收效甚微。第一天上课、第一次作业、第一周的习惯养成,要重视!要重视!要重视! 务实行为类 1、写字 还有4个月就要上小学了,都到这个点儿了还没写过字的小朋友,估计鸡血圈里是一个都找不到的了。很多孩子,中班甚至小班就开始写字了(容我汗一个)。 既然开始写字,那就一定要做到某些要求。即使是已经写了一年了,但习惯和方法不对的,也需要尽力改正。 (1)书写速度 经常有家长问我,写字到底是重视速度还是重视端正啊?我的回答是,速度更重要。看孩子的能力基础,优先考虑速度。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随着手指肌肉的发育,随着写字多就适应了,只要态度没问题,字迹端正程度一定会进步的。但是,态度和习惯导致的速度问题,一定要极其重视,一定要把这种不好的习惯苗头坚决无情地扼杀在萌芽或者初始状态。一开始不重视这个问题的,以后会后悔到分分钟想抽孩子和自己。 (2)字迹端正 这个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是能力因素:主要是因为手指肌肉群的发育没到位,握笔无力,写出来的字就不受控制,当然就东歪西倒。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字迹不端正,不用去斥责孩子,如果造成孩子害怕写字的心理阴影,得不偿失。定期和自己纵向发展来对比,这个星期比上个星期字写得小,写得端正,就要及时鼓励表扬;第二种当然是态度问题,写字敷衍了事的,为了完成任务,为了给父母交差,这种状态下写字,真心还不如不写。孩子现在就学会了敷衍了事,以后他带着这种学习态度和写字习惯做学校作业,你抽还是不抽?老师在群里表扬作业优秀,自己端正的孩子,就是在含沙射影地批评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的孩子,你能按捺得住火气么? 态度好,即使字写得不好看,但端正是肯定没问题的;但态度不好,不要说好看,字迹端正也肯定达不到要求。 (3)写字姿势 包括坐姿和握姿。坐姿跟近视有直接关系。无论你是插根棍子在孩子背后的衣服里,还是在下巴这里托个啥东西,反正看家长你自己的重视程度。目前的现状是,小学五年级,真性近视已经达到50%。其中关键的两点:坐姿和握姿。一个决定着近视问题,一个决定着字迹的端正和速度问题。 1、正确坐姿 再舒服的姿势保持一段时间也会累,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孩子,形成习惯,形成小脑记忆。看着教室里的孩子,鼻尖快要碰到本子的,头枕在胳膊上的,眼睛离本子才3、4厘米,长此以往,眼睛怎么可能不近视? 2、握姿对比: 左上正确握姿,是最科学、最省力的方法。但是,孩子因为手指肌肉发育的问题,导致写出来的字有两种主要问题。第一是字迹浅,于是麻麻会要求孩子写得用力,写得深一些。孩子为了达到要求,就加大了握笔的力度,于是握笔姿态走型。第二是字迹松散,于是麻麻也会提要求,同样孩子也会改变正确的握笔姿态。写字熟练后,应该是手腕、手掌、手指平均用力,但是很多孩子的错误,就是在用指尖用力,或者是手指用力。判断孩子是否用手指发力的方法咋写字,看上图,食指的状态就是依据。 什么是手指无力,换个手写字就知道感觉了。 做到以上基本要求,真心没必要去报什么写字班。
2、整理 学霸的作业本永远是赏心悦目的、字迹绝大多数是端正的、写字台桌面是整洁干净的、书包是井然有序的、思路是清晰通畅的。自己的物品是否整理有序,这个细节,决定的就是孩子做事的条理和规划。具体内容,在以前发过一篇文章专门阐述过,《各阶段习惯养成》的沙发和板凳,小学段各种习惯养成。(链接见文末) http://ww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899&page=1#pid1086020
3、独立 关于孩子的独立能力,很多家长的理解和解读是有误差的。这个独立涵盖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够一个人独立完成做作业,行为上的独立,是比较低级的要求;还有一个独立的层面是独立思考、规划、科学管理时间等,是思维方面的独立。思维的独立更难更高级,一般到三年级后看孩子的情况开始训练。当然,刚入小学,初期必定是要陪伴在旁边的,陪伴的主要内容不是陪做作业,而是陪伴养成好习惯,特别是养成以后不要家长陪的好习惯。如果你是带着监督、随时指责的态度方式去陪的,那以后会越陪越累,时间也越来越长。这个陪,低年级初期是指陪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孩子什么事该怎么做,该多久按时做好。待孩子某习惯已经养成,适时抽身,定时检查,鼓励表扬强化就可以了;中年级时,这种陪伴上升为思维能力、思维习惯的指导和陪伴。帮助和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特别是时间的分配管理。短期目标:今天的所有有作业,先做啥后做啥,大致时间段怎么分配。中期目标,近期有什么测验、考察或活动,可以在哪几天比较空的时间段复习什么内容,拾遗补缺做些什么,怎么安排今后一个短期阶段内的时间分配;长期目标,这个学期除了校内作业和主要活动,还有什么校外补充鸡血,是放在每周的固定哪个时间段和临时时间段来处理,学期结束时,补充内容需要达成什么目标。比如3E的考核,某竞赛的参与等等。 自己先有规划和思路,然后指导孩子模仿跟随,培养适合他自己的独立能力。
4、不用着急去报班 虽然这话说了n遍,但现在焦虑是主旋律。占坑3年了,怎么可能放弃?别人学了,我娃不学就落后了;别人家孩子都跨两个年级了,我家的只能在尖子班…… 老师说,上学第一年,至少第一个学期,把所有日常习惯搞好搞扎实; 老师说,认真对待每天学校布置的所有任务,全部完成,按时完成; 老师说,用正面鼓励、表扬激发为主的方法,好好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老师说,半小时内吃完饭,做任何事都要抓紧,有效率; 老师说,有空要习惯捧起书,而不是拿起铅笔橡皮试图挑起; 老师想说的很多很多,可是部分家长总不当一回事。免费的东西总是不被珍惜的,一定要觉得收费的东西才会有效。 没关系,可以选择不信,自己承担后果。 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把孩子校内的学习、行为习惯、态度效率等都尽量搞好一些,这才是新生入学的首要大事。小一的新生,不用四处去觅师报班,以适应调整状态为主。孩子的基本和基础调教好了,当你发现孩子可以轻松应付学校的所有事务,这时候再去报班加菜不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扎实稳固的基础,这个基本原则总归知道的吧。孩子能力未到,孩子基础不扎实,这样的现状就像去外出补课?这不是送出去读书,这就是出去送钱。课外学习,是给学有余力的孩子准备的,这种孩子才有真正的收获。出了钱去陪太子读书,太子记得你娃的脸了么?到了两三年级,学校的集训队都会在学校内部筛选学有余力的孩子进行课后加餐。连被学校选中的资格都没,出去机构所谓拔高,那真是赶着送钱做分母,还是垫底的一群。 不过话说回来,各位粑粑麻麻,感谢你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维护了社会稳定;你们的焦虑和外行被消费,成功转化为了GDP。 总结 家长的脑袋,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之间的差距,就是家长之间的差距。理念、思路、鸡血内容、执行方案、实施方法、监督检查、洗脑激励、疏导抚慰……全方位的差距。样样都能到位落实,这个不太可能,但其中多数能做到、做得好,孩子肯定是大牛蛙,才能走得更快更远更高。
|
|
来自: 沈沈5d98zdojkp >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