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公祠的前世今生(组图)

 网罗天津卫 2018-01-29
在天津市档案馆中,有一张名为“天津李公祠”的老照片,照片中的李公祠,流水环绕着亭台楼阁,别是一番古朴幽静的景色,虽然是黑白影像,但今天看来,依旧能感受到其中的旖旎风光和宜人景致。
李公祠的前世今生
李公祠的前世今生
李公祠的前世今生
李公祠的前世今生
李公祠的前世今生
李公祠的前世今生
李公祠的前世今生
李公祠的前世今生

  在天津市档案馆中,有一张名为“天津李公祠”的老照片,照片中的李公祠,流水环绕着亭台楼阁,别是一番古朴幽静的景色,虽然是黑白影像,但今天看来,依旧能感受到其中的旖旎风光和宜人景致。

  据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张照片拍摄于民国时期。李公祠是为淮军建立者、洋务运动首领、清末重臣李鸿章所修建的祠堂。“李公祠”位于今天的河北区李公祠大街一带,如今,当年这座气派的祠堂已经荡然无存,李公祠原址的大部分被一座大型轻纺城大厦取代,只留下“李公祠大街”和“李公祠东箭道”之名,成为这座祠堂曾经存在的证据。

  站在海河畔的李公祠大街上,看着不远处高耸的摩天轮和周围川流不息的车流,你可曾想见百余年前的李公祠,湖中有亭、岸旁有树、曲桥与亭榭相连,湖光与殿堂的幽雅与宁静,而这种今昔对比令人不由得心生一种恍如隔世的感慨。

  天津李公祠(照片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

  李鸿章与天津

  修海防,建大沽口炮台;架设电报线,开通讯之先河;建学堂,兴新式教育;引进西医,推动马大夫纪念医院的设立。

  李鸿章于天津留影

  若说李鸿章其人,在近代史上是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但仅就天津一地言之,他却是值得一提的,正是他使天津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地,他为天津这座城市写下了独特的一页。

  文史学者张诚历数了李鸿章为天津所做的诸多事宜,譬如在天津设水师营务处,办理海军事务;派人到大沽、北塘、通州等处考察地理形势,修筑海防炮台及其他防御设施,建成中西合璧的庞大海防体系—大沽口炮台。1879年,他在天津至北塘口炮台之间试架设了电报线,随后又在天津机器制造局与直隶总督衙门之间架设了电报线,开近代中国通讯之先河。他还建立了天津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北洋电报学堂等,让天津成为新式军事教育的发祥地。

  据张诚介绍,若说李鸿章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影响,还有一件事颇为传奇。

  19世纪70年代末,李鸿章在天津时,妻子得了重病,吃了不知多少服中药也没有起色。一位外国领事馆官员建议他请一位西洋医生为妻子看病,起初李鸿章反对,但无奈妻子病重,李鸿章决定试试。于是他写了一封信,派幕僚送往美国领事馆,请了一位名叫郝维德的美国女医生来津为妻子治病。郝维德来津后,李鸿章热情招待了她,而这位美国女医生坐在李鸿章的妻子面前,询问病情,并不像中医那样诊脉,而是按照程序为李鸿章的妻子做了全面检查。

  最终,经过郝维德的一番治疗,李鸿章妻子的病症奇迹般地消失了。李鸿章看着病愈的妻子,竟生出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天津建一所西医医院?于是,他不光自筹款项,还用实际行动带动津门富人捐款,通过英国伦敦教会聘请马根济来天津主持医院工作。1880年,新建医院在天津法租界海大道正式落成。张诚说,这座医院就是为天津人熟知的马大夫纪念医院。

  李公祠水阁旧照

  李公祠内景旧照

  昔日李公祠

  气势恢宏、设计精巧,谕碑与公德碑高耸其中,几经变迁。

  李公祠水阁旧照

  李公祠石桥旧照

  李鸿章1901年去世,清廷赐谥“文忠”,并准入祀贤良祠。天津风貌建筑专家金彭育告诉记者,李公祠并非只有天津一处,当年清政府先后在李鸿章的家乡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其生前任职之处为其修建了十座祠堂。

  天津李公祠建于1905年,为袁世凯所建,选址在原淮军驻地窑洼,占地两万余平方米,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祠堂。祠堂正门坐北朝南,有两扇朱漆的大门,门前设有石阶,阶下左右各有石狮,对面有一面大影壁墙。祠堂两侧建东、西箭道,正门大墙东端有便门,正门两侧设有门房。正门为前院,前院设有红柱绿琉璃瓦的游廊,内设有东西配房和厢房,北面两侧设有腰房,中间设有过厅通向后院。后院设有东西两侧厢房和后花园,后花园中引北运河水入内形成小池,池中设有一座琉璃瓦六角亭,六角亭后面设有享堂,享堂内部红色大圆柱矗立,气势雄伟、古朴风雅。

  金彭育说,当年的李公祠内谕碑、公德碑高耸,厅堂内悬挂着许多匾额、楹联,其中以清代名人周馥题写的“一身系全局安危,谋国竭孤忠,干济能回天地运,三十载绾绅京锁钥,报功荣祀典,英神长拱帝王都”以及袁世凯题写的“受知早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敢诩临淮壁垒;世变方殷,斯人不作,万古大名配诸葛,长留丞相祠堂”两幅作品最为醒目。

  上世纪二十年代,李公祠曾被改为游园并设茶座,并逐渐成为天津社会名流集会的场所。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李公祠被日本军队占用,园中的河水被截断。抗战胜利后有私人利用李公祠办小学、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李公祠的一部分被改建成学校。据张诚提供的资料显示,它的另一部分被改为天津造纸研究所。

  李公祠遗迹

  中山公园内的两座当年矗立在李公祠内的石碑、北宁公园内的一座李公亭,皆见证了李公祠昔日的面貌。

  位于北宁公园的李公亭

  中山公园内的李公祠圣旨碑

  金彭育说,十几年前他曾在李公祠旧址所在的天津第三十三中学院内看到过旧时祠堂中竖立石碑留下的痕迹。

  在河北区中山公园内,记者见到了两座当年矗立在李公祠内的石碑,一座名为“李鸿章颂德碑”,另一座名为“李公祠圣旨碑”。“李公祠圣旨碑”更为高大显眼,石碑出土于2003年现今李公祠东箭道附近,石碑螭首,底座为一只赑屃,碑身正面浮雕云龙纹边框,碑文内容是光绪皇帝奉慈禧皇太后懿旨为李鸿章记功封赏之圣谕,虽然历经风雨,但如今看来,碑身完整,楷体的碑文依旧清晰可辨,让人不禁想到当年这座石碑巍然屹立,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除了石碑,据张诚介绍,在北宁公园有一座李公亭,也是当年李公祠中的建筑。李公祠拆除时,亭子被移至北宁公园。记者来到北宁公园,找到了这座李公亭。亭成六角状,红色亭身,灰色亭顶,外观精致小巧,风格不失大气古朴,亭前有一座李鸿章坐像。据经常来北宁公园的游人徐先生介绍,在他的记忆中,这座六角亭曾经一直位于公园的湖心岛中,游人只能站在岸边远远地欣赏它的美丽“身姿”,直到2010年左右,北宁公园整体改造,一座汉白玉的九曲桥将湖岸和李公亭连在一起,人们则得以近距离地欣赏这座百年老亭的风采。这也成为昔日李公祠给津城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遗存之一。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肖明舒


  专家支持 张诚 金彭育

  照片除署名外由张诚提供

  天津市档案馆与《城市快报》联合主办

  “老照片”栏目开办至今,已经引起了很多关注。本报广泛征集更多老照片,如果您手中藏有珍贵的历史影像,如果您了解那些泛黄照片背后的故事,请@城市快报-副刊的认证微博,或发送邮件至lzpkb@sina.com,或拨打热线电话,让我们一起见证那些逝去的人物与时光。

  热线:13652025602

  作者:肖明舒

netease 本文来源:天津网-城市快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