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十八岁?还是嘎嘣酥脆回味无穷的十八街麻花?亦或是飞檐走壁神出鬼没的十八般武艺与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十八罗汉?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特殊的“十八”念想。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信仰的时代,对于文人墨客而言,“十八学士”的出现堪称理想的完美典范。 武德四年,时为秦王的太宗李世民,设文学馆,延请天下博学多识之人,前后共有: 杜如晦、 房玄龄、于志宁、虞世南、 薛收——薛收去世后,刘孝孙入补、褚亮、姚思廉、陆元朗、孔颖达、蔡允恭、颜相时、苏世长、李玄道、薛元敬、许敬宗、苏昌、李守素、盖文达等十八人入馆。 这就是为时人所称羡、被后人所仰慕的“秦府十八学士”。 明代 佚名《十八学士图》之“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 佚名《十八学士图》之“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才华横溢、明达政事、富有胆识的“十八学士”,是当时最杰出的知识分子智囊团,在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盛世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功绩。 明代 佚名《十八学士图》之“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 佚名《十八学士图》之“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表达自己的尊崇礼贤之意,太宗命画师阎立本为十八人画像、褚亮题赞,存放于府中。自此“十八学士”成为一个重要的演绎题材,无论画作、瓷器都有展示。 清康熙 青花“十八学士图”棒槌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瓶身诗句是“秦府开基聚胜流,一时倾慕比瀛洲,瀛洲渺渺在何所,我欲乘桴海上浮。” 推崇文治的康熙大帝,设立南书房,召儒士参与国是。“十八学士”纹饰的流行,正是“重视人才”思想的体现。 清康熙 青花“十八学士图”三足笔筒 观复博物馆藏 在十年寒窗之读书人的眼中,“十八学士”是品格高洁、博学多识、流芳千古的最好例证。而笔筒又是文房用具之一,摆在案头,时时勉励,期待自己平步青云的到来。
此件笔筒以浙江的青料和云南的珠明料绘制,因为含锰高、含铁低,故性能稳定,呈色青翠明快,色调纯净而清新。 特别是“分水”技法的使用,在“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料色的渲染下,更是具备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
借用清代瓷器纹饰装饰的主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来说: 无疑,“十八学士”是对于文人雅士的祝福,而在2018刚刚拉开帷幕的现在,无限的可能性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