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峰文化】(清)钱仪吉《重刻夏峰先生集序》

 孙红洲 2018-01-29

 

重刻夏峰先生集序①

 

(清)钱仪吉②

 

嘉庆中,史臣奉谕旨纂《儒林文苑诸传》,予以从子宝甫充纂修官,助之采辑,始得读夏峰先生之书。于时,卿尹庶司贤有志者多从传钞以读,知先生之学者甚众。顾所见《岁寒居文》与静修④、椒山⑤两先生文同编曰《容城三贤集》财数十首,非完书。自来大梁,旁求久之,未获。学使许信臣编修至,适予子鬯醇馆于辉,学使命之采访,乃得此本于先生七世孙秀才孙锟所,云有存者。


    学使忻然,首出俸金为倡,诸公先后至,乐于共成之。遂付剞劂。而任予以校勘。


 

考先生遗文,其初赵宽夫⑦有事搜集。久而未定,竟失其橐。至先生之孙担峰氏⑧重为裒录,始成此本。凡十四卷,其难能也已。今以明季所作,语涉禁避者,遵乾隆间廷议,删去数篇;及酬应之作亦间汰一二;其语录本在诸体之后,今以冠首者,从朱子手定《二程全书》例也。它悉仍其旧。郭生程先⑨示予以魏莲陆⑩所编《语录》,增多本集若干条,别辑为一卷。鬯醇于志乘中得杂文若干篇,倂所见先生手迹数件,连录之,附《家规》于后,又为一卷。总为十六卷。

 

当先生之犯危难以救左11、魏12、周13诸贤也,志节闻于天下,伟矣哉!然是时先生年已四十余,讲道修德久矣,其事固动于义理之不容己,而非若意气相赴,忼慨一时者之所为也。洎圣朝定鼎,先生年六十有一矣,长为逸民,高蹈不出,亦在人意中尔。


 

乃先生则于困戹险阻,造次颠沛之中,非道不言,非礼不行,处坎心亨,龙德而隐。自公卿大夫士下至佣夫走卒妇孺之流,暂而词组相接,久或终岁相从,皆煦之以春风,昭之以白日,浅深高下,如量而予,人人有以解其症结而获其本心,一归之于为善属。

 

征聘之命屡下,明示四方,有所矜式。而中朝大臣若柏乡14、蔚州15两魏公,孝感熊公16,曹厚庵17、施尚白18两学士,许酉山19侍郎,以及疆邑守土之臣,邱园遗佚之老,或亲炙,或通书,既已问道质疑,不厌矣。其奉一言以从政,苟有所为而民安之,则曰“吾奉孙先生教”者又往往然也,固不独汤20、耿21二公及于门墙而已。故先生之教,沛然大行,达于朝而上为道揆,施于野而下为善俗。其在近世讲学诸子,风声所被,教泽所加,未有及先生者也。际贞元绝续之时,明大道于方来,佐圣治于在下,有若天心启牖之一人,以维持一线之绪者,故柏乡在同时直拟之以箕子,是殆非先生所欲居。乃若隋唐之间称河汾,宋元之间称江汉,虽门多将相而王霸杂用,或独抱遗书,传之其徒。以视先生之道孚上下而泽及生民者,其遭逢气象为何如哉!


 

我皇上践阼之初,下采清议,数年间,先生舆睢州俱奉命从祀两庑。今者诸公又栞布其遗集,于以嘉惠士林而又意存私淑也,不亦宜乎!后之学者诚能读先生之书而有得焉。穷可为莲陆、宽夫,退可为逸庵,达则为睢州,而志事益着,是则先生之教思将与是集为无穷!而百余年之藏山旧籍,一旦复出于世,岂偶然哉!岂偶然哉!

 

不胜踊跃向往之情,爰识诸首简云。

 

道光二十有五年(1845)孟秋之月庚申朔(七月初一),嘉兴后学钱仪吉谨序。


 

注释:

 

①选自清孙奇逢《夏峯先生集》卷首,道光乙巳大梁书院重刊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册p309—p312,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②钱仪吉(1783—1850),清浙江嘉兴人,初名逵吉,字衍石,一字蔼人,号心壶。嘉庆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工科给事中。后主讲广东学海堂、河南大梁书院多年。长于史学。撰《晋兵志》,辑清人碑表状志为《碑传集》,《衍石斋记事稿》等。另有从弟钱泰吉,字警石,世有“嘉兴二石”之称。

③宝甫:即钱宝甫(1771—1827),清浙江海盐人,字质甫,一字子寿,号恬斋,原名昌龄。钱载孙。嘉庆四年进士,官山西布政使。画兰竹深得家法。有《恬斋遗稿》。

④静修:指刘因(1249—1293),元保定容城人,字梦吉,初名骃,字梦骥,号静修。学宗程朱,而兼采陆九渊之说。家居教授,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学行荐于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以母疾辞归。有《静修文集》。

⑤椒山:指杨继盛(1516—1555),明保定府容城人,字仲芳,号椒山。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改兵部员外郎。大将军仇鸾畏俺答,请开互市市马,欲与媾和。继盛以为鸾耻未雪而议和示弱,大辱国,上疏弹劾。被贬狄道典史。后起用为诸城知县,迁刑部员外郎。严嵩欲引为羽翼,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以为嵩之奸甚于鸾,抵任甫一月,即上疏劾嵩十大罪,世宗大怒,下狱三年,终于被杀。隆庆时追谥忠悯。有《杨椒山集》。

⑥许信臣:即许乃钊,清浙江钱塘人,字贞恒,号信臣,又号讯臣,晚号邃翁。道光十五年进士。累官江苏巡抚。咸丰初会办向荣军务,降为光禄寺卿。有《乡守外编辑要》、《武备辑要》。

⑦赵宽夫:即赵坦(1765—1828),清浙江仁和人,字宽夫,号石侣。诸生。以经学为阮元、孙星衍等所推重。道光元年举孝廉方正。不赴。奏给六品顶戴。逾三年卒。有《周易郑注引义》、《石经考续》、《保甓斋文录》等。

⑧担峰氏:即孙洤(1640—1700),清河南辉县人,字静紫,号担峰。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内阁中书。精研理学,为时人推重。有《担峰诗》、《徽言秘旨》、《担峰文集》、《醒书选》、《担峰真面目》、《担峰友声》等。

⑨郭生程先:即郭程先,河南辉县人。壬午科举人。曾任《咸丰大名府志》纂修。

⑩魏莲陆:即魏一鳌,明末清初直隶新安人,字莲陆。明崇祯间举人。孙奇逢弟子。曾为山西忻州知州,在任访隐逸,折节下士。去官之日,匹马二僮以外无长物。再补泗州,不就。与奇逢患难相共三十年。去官后常至奇逢处,为之订正年谱。有《雪亭梦语》等。

11左:即左光斗(1575—1626),明安庆府桐城人,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邱,人称沧屿先生。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御史。巡视中城,治吏部豪恶吏,捕假官百余人,都城人士无不震惊。出理屯田,兴水利种稻。光宗死,与杨涟协心建议,排斥宦官,扶助熹宗,朝野并称“杨左”。后二人劾魏忠贤,反为所害,与杨涟同为狱卒杀害。福王时追谥忠毅。佥院,即都察院佥都御史。

12魏:即魏大中(1575—1625),明浙江嘉善人,字孔时,号廓园。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行人,累迁至吏科都给事中。天启间疏劾魏忠贤结党树威,忠贤矫旨切责。大学士魏广微私结忠贤,大中又劾之。广微指使所亲陈九畴以他事劾之,贬三秩出外。阉党梁梦环、许显纯等复构陷之,诬大中受杨镐、熊廷弼贿,矫旨逮下诏狱,又指使狱卒毙之于狱中。思宗即位后,追谥忠节。有《藏密斋集》。

13周:即周顺昌(1584—1626),明苏州府吴县人,字景文,号蓼洲。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福州推官。捕治税监高寀爪牙。天启中历文选员外郎,力杜请托,抑侥幸。不久辞官回乡。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曾手呼魏忠贤名,骂不绝口。魏党矫旨派旗尉赴苏逮捕,吴中为之发生民变。至京后,在狱中遇害。崇祯初谥忠介。有《烬余集》。文选,即文选司员外郎。

14柏乡:指魏裔介(1616—1686),清初直隶柏乡人,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顺治三年进士,散馆授工科给事中。康熙间官至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以党附鳌拜之嫌致仕。为言官时疏至百余上,敷陈剀切,多见施行。乾隆初追谥文毅。治理学,有《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希贤录》,另有《兼济堂集》等。按,魏裔介致仕家居,致力于学术,其与孙奇逢虽未晤面,但笔札往来,情谊甚笃。曾为孙奇逢作传。

15蔚州:即魏象枢(1617—1687),清山西蔚州人,字环极,号庸斋。顺治三年进士。历刑科给事中、左都御史。康熙间累迁刑部尚书,以病乞休。为官有直声,尝面奏索额图、明珠贪赃受贿,植党营私。及归,圣祖赐书“寒松堂”额,遂自号寒松老人。卒谥敏果。有《儒宗录》、《知言录》、《寒松堂集》。

16孝感熊公:即熊赐履(1635—1709),清湖北孝感人,字敬修,一字青岳,号素九、愚斋。顺治十五年进士。授检讨,迁国子监司业,进弘文院侍读。康熙初,以直言为鳌拜所嫉。鳌拜败后,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为经筵讲官,深受器重。超授武英殿大学士,旋以故罢官,后又再起为东阁大学士。四十二年,以年老解机务。四十五年去官。卒谥文端。生平潜心理学,有《闲道录》、《经义斋集》等。

17曹厚庵:即曹本荣(1622—1665),清湖北黄冈人,字欣木,号厚庵。顺治六年进士,授秘书院编修,官至国史馆侍读学士。学术宗王阳明致知之说,病重时尚与弟子论学。

18施尚白:即施闰章(1618—1683),明末清初江南宣城人,字尚白,号愚山、蠖斋。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所至有治绩。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有《学余堂文集》、《试院冰渊》、《青原志略补辑》、《矩斋杂记》、《蠖斋诗话》。

19许酉山:即许三礼(1625—1691),清河南安阳人,字典三,号酉山。顺治十八年进士,官浙江海宁知县,立书院,延黄宗羲主讲。康熙间授福建道御史,历大理寺卿、顺天府尹、右副都御史、兵部督捕侍郎。其学初师孙奇逢,后得力于黄宗羲。有《易贯》、《圣学直指》等。曾初刻黄宗羲《明儒学案》。

20汤:指汤斌(1627—1687),清河南睢州人,字孔伯,一字荆岘,号潜庵。孙奇逢弟子。顺治九年进士,授国史院检讨。康熙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侍讲。历官内阁学士、江宁巡抚。在苏州废五通神祠,禁妇女游观,不准印售小说。后官至工部尚书。治理学,笃守程朱而不薄王守仁。卒谥文正。有《洛学编》、《汤子遗书》、《潜庵语录》等。

21耿:指耿介(1618—1688),清河南登封人,字介石,初名冲璧,号逸庵。顺治九年进士。由检讨出为福建巡海道。康熙间任直隶大名道,清理旗下逃人案件,使无辜者得免株连。丁母忧归。从孙奇逢问学,又兴复嵩阳书院,远近学者咸师宗之。以汤斌荐,授少詹事,旋辞官而归。有《中州道学编》等。

 

【简析】

 

本文撰于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初一,乃钱仪吉为重刊《夏峰先生集》而作之序。

文中先详述《夏峰先生集》的版本源流,颇有价值。文中提及,“其初赵宽夫有事搜集”,此乃夏峰全集之始,即《传信录》,但“久而未定,竟失其橐”。后来孙洤“重为裒录”,始成十四卷本。嘉庆年间,钱仪吉侄子钱宝甫参与《儒林文苑诸传》的纂修,钱仪吉所读或为此十四卷本,但有散佚。其主讲大梁书院后,“旁求久之,未获”。后其子钱鬯醇“馆于辉”,从孙奇逢七世孙秀才孙锟处觅得完整的十四卷本,颇为珍重。得学使许乃钊的支持,钱仪吉亲任校勘,重刊《夏峰先生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重刊,凡“语涉禁避者,遵乾隆间廷议,删去数篇;及酬应之作亦间汰一二”,可见钱仪吉对原作有所删减。其次,“其《语录》本在诸体之后,今以冠首者,从朱子手定《二程全书》例也”,体例上有所变化。再次,“郭生程先示予以魏莲陆所编《语录》,增多本集若干条,别辑为一卷。鬯醇于志乘中得杂文若干篇,倂所见先生手迹数件,连录之,附《家规》于后,又为一卷”,有所增补,总为十六卷。因此,钱仪吉在编辑过程中,对孙奇逢的作品是有所增删的,甚至于某些语句亦有所改动,此乃研究者应予注意的。

 

钱仪吉站在清朝官员的角度,不仅对孙奇逢的作品进行增删,而且对孙奇逢的处世、思想有所论述。他认为孙奇逢援救左、魏、周诸贤之举,实出于“义理之不容”,而非“意气相赴,忼慨一时者”,如此就淡化了孙奇逢等北方义士反抗阉党祸国(乃至于封建专制制度之罪恶)的意义,意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之权威。同时,作者极力彰扬孙奇逢“非道不言,非礼不行”,其理学思想对于“公卿大夫士下至佣夫走卒妇孺之流”有普世作用,可以使“人人有以解其症结而获其本心”。接着,又用魏裔介、魏象枢、熊赐履、曹本荣、施闰章、许三礼、汤斌、耿介等人受夏峰学说的熏陶而功成名就为例,强调夏峰思想于治国安民之作用,亦所谓“先生之教,沛然大行,达于朝而上为道揆,施于野而下为善俗”也。

 

夏峰学说影响一时,上至朝廷,下至民间,皆得以行,这正是研究者应该注意到的一个现象。看来,孙奇逢、汤斌能被“从祀两庑”不是偶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