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我也依然觉得《金粉世家》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男女老少造型都很美的电视剧。 也是很多年前的剧了。当时的我还只能一边装模作样地做作业一边偷偷看些电视剧的边边角角,很多情节都连贯不起来;但即使看得潦草,我还是至今都记得电视剧最后一集金燕西同冷清秋在火车站擦肩而过各自向南北而去的场景,算是让年少时候的我真切体会到“生离”滋味的一幕。 《金粉世家》的原著小说我却是在很久之后才看的。第一次翻开《金粉世家》应该是在本科时候,那会儿我最爱泡在新馆一层,尤其爱趴在窗台边对着夏天里绿油油的爬山虎看闲书,整个人闲适安逸得不得了。可能是当时过得太安逸了,并没从小说中读出多深刻的凄凉感。直到前不久再把这本书翻出来读,又看了一遍金府大厦倾倒的全过程,才终于体会到悲凉。 张恨水原著的小说比改编后的电视剧更真实。电视剧讲的是浪漫爱情故事,小说讲的却是一段社会现实故事。这段故事中有过极盛大的家族,极奢华的生活,极位高权重的人,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消磨了光阴渐渐颓废和繁华家族败落的过程。《金粉世家》就是一个低配版的《红楼梦》。 除去有《红楼梦》的影子,张恨水写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爱情借的全是古代传奇故事中的段子。从相遇时燕西捡马鞭,到金燕西为了接近冷清秋在隔壁租了宅子(不悔仲子逾我墙),再到二人成婚之后金燕西始乱终弃的做派,都能从旧书里找到底子。小说中的金燕西就是纨绔样子,作者也毫不客气的为他安排了沦为戏子的结局;冷清秋倒是稍微有那么一点不一样。长相清纯可爱,被贵公子追求时不能免俗的沾沾自喜,嫁入豪门之后难免束手束脚生怕被人看低了,这些还都是常见的性子冷清的小家碧玉样子;不一样的是冷清秋对金燕西彻底失望后毅然决然离开金家的表现。 那封写给金燕西的诀别信极有个性: 行矣,燕西。生生世世,吾侪不必再晤。 行矣,燕西。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秋虽非君子,既对君钟情于前,亦雅不欲于今日作无昧之争论。 这封信,让我想起《霍小玉传》中欲作厉鬼的霍小玉,但这里的冷清秋俨然有了新女性的样子,比古时候抑郁而终的霍小玉高明一万倍。恨意当然是存在的,但她坚强又安分的带着儿子活了下来,甚至在多年后金燕西主演的电影上映时为他们不堪的过往洒下几滴眼泪。 比起电视剧中唯美的爱情,小说中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爱情简直千疮百孔,但这才更接近于真相的富家公子和小家碧玉的爱情。电视剧中这段爱情的结局是相爱的人因为重重误会而分手,小说中金燕西却不过是始乱终弃。纨绔子弟的爱,色未衰而爱驰,实在惹人慨叹。其实,即使看小说,也不能否认他们真的相爱过。那份因一个回眸一个凝神的爱是简单纯粹的;复杂的是相爱过后的事。相爱过后呢?初初爱与被爱时闪着金光的人最终还是会恢复成自己本来的模样。婚后,金燕西很快变回了不学无术游戏人间的纨绔子弟金燕西,冷清秋也还是那个冷冷清清的冷清秋。去年那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的落幕比整个金氏家族的败落开始的更早、更快。 我原来觉得大家族中当权的那位失势导致整个家族迅速衰败的故事只是小说家言,这两年看真真假假的故事瞧多了,才明白这才是现实。人这一生想要活得舒舒服服不算难,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出人头地却很难。如果没有投好胎,那到了某些阶段难免就要倚仗某些人、事。倚仗也好,巴结也好,抱大腿也好,到了某个层次上做这类事既要看眼光也要看运气。因倚仗的那人、那事而起的,往往也会因倚仗的那人、那事而跌落。这道理在《红顶商人》中体现的更明显,改天有空了再细说。
其实,《桃花扇》中的一段很有名的词几乎完美的概况了《金粉世家》全书: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眼见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世间繁华极盛后总会转衰,这样的情景,哪怕是看客也觉得心酸,更何况故事中人呢。 -------------------------- 鼓励哦哦哦~ ----------------- |
|
来自: 你说啥ld5xv3dk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