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谋士那么聪明、料事如神,为何不单干当皇帝?无非这三点原因

 石头开花909 2018-01-29

历朝历代,在豪杰们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有一个群体从来不会缺席,他们就是谋士。这些人聪明练达、料事如神,可谓是智计百出,在周朝有姜太公,在汉朝有张良、陈平,在三国时代有诸葛亮、荀彧、贾诩,在唐朝有房玄龄、杜如晦,在宋朝有赵普,在明朝有刘伯温……

这些谋士总能为君主们提供最正确的建议,从而帮助自己的主君定鼎中原。但是有很多人要问,既然这些谋士这么牛,为何不单干,自己去当皇帝?在笔者看来,无非有这三点原因。

首先,有智力,未必有决断力

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决断力。谋需要的是智力,而决断需要的却是勇气和魄力。拥有智慧的人很多,但是拥有决断力的人却并不多,这种人往往是天才。

对于谋士们来说,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出谋划策,为君主提供建议。他们最多只用动动嘴皮子,然后看君主们是否采纳自己的意见,不必为全局的成败负责人。胜了,别人会说你料事如神、神机妙算;但若你败了,也不会有人说你什么,毕竟谋士们往往不会亲自实施自己的计划。

成为统帅就不一样了,他们要承担整个军队的成败,要对国家和士兵们的生命负责,“一将功成万骨枯”可不是好玩的,往往只要一个决定错误,重则会让国家灭亡,轻的也会让千军万马为之丧命。许多谋士在策划之时,口若悬河、信心十足;但当他们真的成为统帅时,就会变得狐疑不定。因为做统帅,压力实在太大了,一但狐疑不定,就会失去战机。吴起有云:“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隋唐之际的李密,就是从谋士做到统帅的典型。之前,他是杨玄感的谋士,趁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时,与其一起造反。在起事前,李密为杨玄感提出上中下三策,并认为直接攻打洛阳,定鼎中原是上策,结果杨玄感却不听他的建议而亡。之后,李密当上了瓦岗军的统帅,手下士兵数十万,猛将如云,李勣、秦琼、魏征等人都在为他打下手。然而,李密却和杨玄感一样变得犹豫不定,以至于昏招迭出,错失了攻入关中,定鼎天下的良机,最终遗憾的失败。恐怕直到这时,李密才发现,当谋士和当领导完全不是一回事,谋划和实践更不是一回事。

许多谋士,连当统帅的能力都没有,更何况压力更大。需要决断能力更强的皇帝?许多豪杰之所以能够得天下,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千万里挑一的天才。比如刘邦,张良说他的统帅之才是“天授”,而韩信说他拥有“将将之才”。而这一天赋,比谋略之才更为稀缺。

其次,谋士们未必就想当皇帝。

谋士们一般都是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培养了他们的正统观念。翻阅史书,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开国皇帝,往往是不怎么读书的人,刘邦、刘备、刘裕、朱温、赵匡胤、朱元璋,等等。这些人甚至有人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对于这些人来说,忠义、正统观念一般是稀缺的。对于他们来说,“天子唯兵强马壮者得之”。然而对于谋士们来说,恐怕只有他们心中的正统,才有资格当皇帝。而他们,是没有野心去问鼎神器的。

对于谋士们来说,他们最高的目标,不过是做一代名相或者一代名将,再高的追求就没有了。知识分子爱惜羽毛,才不会冒险背负千古骂名。以曹操论之,所谓他的确做过一些篡逆之事,但他一开始不过想做个汉朝的征西将军而已。而且直到最后,曹操也没称帝。恐怕除了现实因素外,曹操的确不想背上篡位者的坏名声。

以诸葛亮论之,他人称卧龙,入可为相治国,出可指挥千军万马,不用刑罚,却可让蜀汉所有人服从。很显然,诸葛亮是具有皇帝之才的,甚至刘备临终还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若我儿子不肖,君可自领为成都之主。”之后,诸葛亮大权独揽,军队和政府中都是他的派系,连政敌李严都劝他“加九锡”,可以说诸葛亮想篡位称帝,简直易如反掌。然而诸葛亮为何没有这么做?这自然是因为他知识分子的操守,是出于对先帝的忠诚,是对于兴复汉室理想的坚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谋士往往不会对皇帝之位有非分之想。

最后,时机限制了很多谋士的皇帝梦

实际上,拥有皇帝之才、有皇帝之梦的谋士也不是没有,然而最终只有一人成功,他就是司马懿以及其子孙。曹操在时,司马懿就是作为谋士,并提出了不少非常出色的谋略。然而曹操忌惮司马懿的豪门身份与野心,不肯给予其以大任。曹丕登基后,同样不给司马懿独当一面的机会。

可以想象,若曹丕不早死,司马懿根本没有独领一军,营建自己势力的机会。然而曹丕最终在41岁时去世,而曹睿虽然具有雄才,但苦于魏国宿将凋零,最终不得不启用司马懿作为对抗诸葛亮的统帅。之后,司马懿立下了许多军功,军队和政府中逐渐培植起自己的派系。最终,司马懿在高平陵事件中爆发,杀死曹爽,执掌了魏国大权。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不是所有谋士都像司马懿这么幸运。司马懿的主君相继壮年去世,与自己竞争的功臣宿将没自己命长,最终让司马懿留到了最后,而对手不过是被讥讽为“豚犬”的曹爽。而其他有野心的谋士们呢?他们在主君的压制下,其他政敌的制衡下,不仅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更没有机会营建自己的势力。

即便如此,司马懿最终也没当上皇帝,只不过为子孙打下了一个地基,而他也是在孙子司马炎篡位后,才被追封为晋宣帝。

总之,谋士之所以很少选择单干当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才能欠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非分之想,而最后一方面却是因为历史进程的阻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