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问西东》| 用多少银子能换回我们那副温柔善良的好心肠?

 萍漂天涯525 2018-01-29

文丨朱东


用多少银子能换回我们那副温柔善良的好心肠?

写下这个题目两天了一直没有动笔,因为没想好怎么开这个头。

碰巧今天经人介绍看了一场《无问西东》



好吧,就从这里开头吧。

严格的说,这就是一部拍的不错的清华大学宣传片。

时间跨度从上世纪20,30,60年代,直到当代,通过4个清华学子的生活,以及在生活中的抉择,一面展现了清华的历史,一面也展现了浸透在这些学子思想深处的那份对亲人,对社会,对天下,对道义的担当,以及由此凝练而成的清华的文化精神。


在影片所重点展现的四个年代当中,我更喜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段时光。

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很贫穷,但是,


我们富有充满书卷气的课堂


我们富有学识渊博德行高洁的先生


我们富有文艺而勤奋的莘莘学子


我们富有温婉而明理的妇人


那个时候,我们的军力很薄弱,武器很落后,但是,


我们富有朴实而坚毅的人民


我们富有能够为国家慨然赴死青年


那个时候,我们真的困苦到了极点,甚至连一张安稳的书桌,都无处安顿,

但是,我们却量产一大批闪耀星空的大师。


那个时候,我们真的贫穷到了极点,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但是,夫仁与爱仍然是揣在人们怀里温暖的基本信念,仍旧是挂在世间的天空,照耀人们前行的太阳。


然而今天呢?

今天,我们终于走出了贫穷,开启了物质上的富有模式?

然而,我们富有什么呢?

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

还是在世界各地拍照留念,疯狂扫货的所谓旅游者?


是光怪陆离的型男靓女?

还是充斥在学校之中的,信奉金钱,醉心名利的学生和老师?


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还是…………?


借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来说,同样,大国之大,也不在于有高楼大厦,而在于有伟大的人民。


然而今天,就人民而言,相较于当年:

我们的学生少了许多的文艺,却富有种种的功利心;

我们的女人少了许多的温婉,却富有种种的油腻和张狂;



【想想吧,和影片里面那个温婉而明理的母亲相比,同样是接受过教育的女人,这个前两天大红于媒体之上的拦火车的女人,是多么的油腻,多么的张狂?】

我们的男人少了许多的笃定,却富有种种的粗俗和躁动;

我们的人民少了许多的温和与天真,却富有种种的苟且与冷酷。


这是为了什么?

土地还是这片土地,天空还是这片天空,被他们包裹着的也还是那个民族,为什么短短数十年过去,民人就变成了这样的民人?


影片里面的一个不太起眼的内容,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影片里面虚构了一个由贫苦的人家,和失散的儿童组成的一个“世外村落”



但这却是一个因为仁与爱才得以存在——王力宏扮演的影片中的第二代清华人,利用训练的机会,将从空军“偷出来”的给养,空投给这里的人们,让他们得以度过艰难的岁月。


同时也是一个孕育仁与爱的地方——由黄晓明扮演的影片中的第三代清华人,就是被这里的人们收留,因为有第二代清华人空投的给养才没有饿死,才能够长大成人的一个孤儿。当然,他也学会了如何去真诚的爱另一个人。


在这个梦幻的小村庄里面。不知道导演为什么安排了一个无腿的洋神父,教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用歌唱去抒发心中的爱,去抵抗现实的困苦。

据说孔子也是这样,当他在陈蔡之间被困而绝粮达七日之久,学生们或抱怨,或消沉,或病倒的时候,孔子仍旧日日抚琴歌唱。



这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出于对生命的意义有了真正的理解,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淡定。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到底是什么?

是贪恋它的长久吗?

是攀比所获得的可资炫耀的装饰之物的多寡吗?

都不是

而是它的真实程度——是不是每一言,每一行都出自自己的真心本意

如果,我们真实的度过了医生,那么我就真实的拥有了我们的医生,如此虽短犹长。否则,就虽长犹短。

所以,庄子说:“寿莫于殇子未成年而死的孩子,而彭祖(据说活了800岁的一个人)为夭。”


打个比方说,就像口袋里的钱再多,如果不能由自己来支配,不能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也是少。反之,再少也是多。


所以,只有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的人,才能够真正懂得如何去爱自己,才有勇气去追求真实的生命历程,才能够平静的面对遭逢的苦乐,直至生死。

也才能够懂得仁与爱的内涵,才能够有勇气真正的去善待他人,而不带任何期许,不要求任何回报,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这样的人,也将因为真实,因为其有仁与爱,而无论其贵贱聘夫,都是一个高贵的人,快乐的人。

所以,这个小村子里面的人们,虽然直到60年代仍旧生活的很贫穷,但是也仍旧快乐的唱着洋神父教给他们的歌。这个小村子,也一直都像一个充满了爱的,贫穷的人间仙境。

直到某一天,一切都被打到,一切都被颠倒,这些爱唱歌的善良的人消失了,留下来的只有涂抹在墙壁之上的那些冰冷的言语。

………

这或许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向我们解释今天的困境的由来——

无他

对仁的精神,爱的勇气,善的信仰的传承,在相当程度上,被中断了

而已。


今天的人们,基本上不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不再信仰仁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认为这些都是儒家杜撰出来的谎言,或者是不能实现的梦想。

其实,善并不是人类所独有,而是经过进化,普遍存在于一切群居动物当中的一种生存本能。

因为需要依托群体才能生存,因此只有具有以利他、利群为主要特征的善的能力,才能通过维系群体的存在,而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利益。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并不难理解,更不是什么人为杜撰的概念。


孔子讲“仁者,爱人。”

所谓仁,不过就是这种善的本能,在人与人之间,或者在人的行为当中的体现。

所以,钱穆先生在他的《论语新解》中,

在解释仁对人的作用的时候说,仁对人的意义,就像果核中的那个仁,是生命的源头和根本,没有了它,生命就失去了意义——【仁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桃杏之核亦称仁,桃杏皆从此核生长,一切人事可久可人者,皆从此心生长,故此心亦称仁。若失去此心,将如失去生命之根核。】

在解释仁对于一个群体的意义的时候说,有仁的群体,才是一个人群,没有了仁的群体,就是一个兽群——【人群之生存,由有直道。罔者,诬罔不直义。于此人生大群中,亦有不直之人而得生存,此乃由于他人之有直道,乃幸而获免。正如不仁之人而得生存,亦赖人群之有仁道。若使人群尽是不仁不直,则久矣无此人群。】


人们往往抱怨世道险恶,人心不古,然而却情愿让自己化身为一野兽蹲在人群的中间,却不曾想,

如果自己像一个野兽一样蹲在人群中间,其他人将作何反应?

或者有人像野兽一样蹲在自己的身边,用一双如同看见鲜肉的目光盯着自己,自己又将作何反应?

……


然而,一个人竟然忍心将自己变成一个野兽,他需要做出怎样的抉择——毕竟他要从此放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全部尊严与权利。

他的心将从此变得多么的坚硬?

他的情感将从此变得多么的冷酷?

他将从此变得多么疯狂追逐名利,以弥补他失去的尊严?

由此其行为又将变得多么的癫狂?

他将继续对自己,对那个真实的自己,做出多么残忍的事情?


如此这样的一个人,

还能指望他重新真实的活着吗?

还能指望他谈及什么仁与爱吗?


在一个群体之中,有了这样的一个变成了野兽的人,

却没有得到惩罚,反而还可能因此而获得了夸赞与奖赏,而名利双收。

其他人,至少是绝大多数的其他人,就会接二连三的变成野兽。


虽然,他们曾经都生性善良,

甚至,还在心底里保留着那么一丝的良知,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一副冰冷的铁石心肠。


虽然,他们都可能是受害者,受骗者,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

他们都会像野兽追逐猎物那样,追名逐利。

他们都会像野兽争夺食物那样,互相撕咬。


在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就是:

骗人的人,始终以名利相诱;

被骗的人,始终为了追名逐利。

以至于

爱不在,而人相食。


但是,所有这些人,没有一个承认自己已经变成了野兽,

甚至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彻底放弃了对善良的追求的人。

他们认为,他们都是被迫的,

甚至他们对名利的追逐,也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因此当他们拥有了足够的名与利,他们就会转而开始善待周围的人【好像因此做慈善最近也变成一种时尚】


然而,有问过自己吗?

多少银子,能换回我们自己的那副温柔善良的好心肠?

多少银子,能换回我们本来可以拥有的天真烂漫的好生活?


而不用去挖空心思,东奔西走的去寻找那些穷苦的,可怜的人,去做什么慈善。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又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何必东奔西走?

你只要不丢下真实的自我,不像一个野兽那样蹲在人群中间,就是最真实,最有效,最广大的慈与善,仁与爱。


End


    作者:朱东,传统文化学者。出版代表作品《原易》《论语通今》等等。微信公众号:东鹤书院(ID:dongheshuyu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