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解剖学竟然比西方早千年之久,对人体研究透彻,原因有两点

 WP8 2018-01-29


提到中医,最被人诟病的便是中医理论缺乏科学依据,尤其是缺乏人体解剖学的知识。至于所谓经脉,很多人都认为是对血管的粗浅认识;所谓穴位,是古人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治病经验。

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其实不然。诚然,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解剖学确实越来越不受重视,但是古中医学却不是这样的,那时古人对于人体的内部构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翔实的结论。

西方医学最早的解剖学起源于公元二世纪时的古罗马,但由于当时的宗教禁忌,他们只对动物进行解剖,应用于人体,所以错误很多。

直到公元16世纪,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一书的诞生,宣告了近代解剖学的诞生。

但在我国古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里,却包含有大量的人体解剖理论。据考证,此书虽冠以黄帝之名,但根据行文特点来看,此书其实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00年至200年之间。据此推算,中医解剖学比西医竟然早2000年。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篇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皆有大数。

可见古人明确记载了人死后可以“解剖而视之” ,不仅如此,古人确实这么做了。黄帝内经八十一篇论述中,很多篇幅都论述了人体脏腑、骨节、经筋等有形器官的大小、形状、功能等;不仅如此,还论述了无形的经脉、穴位等能量聚集和运行通道。

中国解剖学竟然比西方早千年之久,对人体研究透彻,原因有两点

比如《灵枢·肠胃》中记载:“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中国解剖学竟然比西方早千年之久,对人体研究透彻,原因有两点

此段论述,专门讨论了从口唇至直肠的大小、容量等。最后总结了从口至肛门的总长度:“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根据古今度量换算,证实古人所描述的器官大小和今人类似,证实了古人确实做过专门研究。

《灵枢·骨度》篇又记载:“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接下来便论述全身骨节的大小长短,由于文章太长,有兴趣者自己翻阅,在此不录。

另外,《黄帝内经·灵枢》着重介绍了经脉、穴位以及针灸治病的方法。

中国解剖学竟然比西方早千年之久,对人体研究透彻,原因有两点

那么上古时期的人们,是如何对人体有那么深入的了解呢?

显而易见,对于有形的器官,可以通过人体解剖的办法来发现,但是对于连现代科学技术都发现不了的经脉和穴位,古人是怎么发现的?

由此推断,古人除了解剖之外,肯定还有另外的方法,这个方法便是道家的内观。


可以想象,上古时期有很多修道的高人,比如《黄帝内经》里,黄帝的老师岐伯,他就是一个类似于道士的世外高人。这些人在修炼过程中,通过打坐内观等方法,发现了除了人体有形之器外,还有无形之用,无形之用的循行通道便是经脉,无形之用起源汇聚交叉之所便是穴位。

后世医学不重解剖,只论功用,然而道之所失久矣,对功用的理解与运用始终无法达到古人的高度,故而后世中医学始终无法比肩先人,只能在故纸堆里论短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