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博物馆航拍图,侧边山坡用于晾晒檀树皮,背后是造纸厂 ◈在投资热火朝天的中国,慢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弱势群体,因为产品生产周期长、无法量产、规模上不去,又有着地域限制,很难发展,大部分非遗都是靠补贴勉强维持。而安徽泾县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却在2009年9月30日成功申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改变了发展轨迹。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红星宣纸从最早开始产量就很低,发展到现在有1300员工,每年最多六、七百吨的产能。作为一家国营上市公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面对产量有限和资金规模增长的压力,开启了从传统制造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 博物馆选址地有一处清代老宅,建筑师没有迁出老宅,而是围了水路,成为单独景观。
◈转型的标志性事件是宣纸博物馆的成立。“我们想从一个简单的制造业,通俗的话讲就是造宣纸卖宣纸,向文化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做博物馆是我们长远的战略性思考。传播文化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式。”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宣纸博物馆馆长胡文军讲到。
◈从2009年申遗成功开始,以胡文军为主的领导班子就考虑:作为人类非遗,又是国有企业,需要把宣纸传承下去的同时发扬与宣传,可是如果宣传,就需要有一个载体,于是开始筹备中国宣纸博物馆。2012年开始正式动工,选址在公司的库房,这里原本用于存放生产出来的宣纸成品。在老房子的外面加上如摞起来的纸张一样的钢构膜结构,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俞孔坚教授精心设计,公司投入1.2个亿建成,于2015年年底开馆。
◈这不仅是文化传播,还一定要盈利,这是宣纸博物馆建设起初就设定的目标。安徽泾县因为有着文房四宝,和自然景观,本来就是旅游观光的热点,加上习字绘画之人对宣纸天生的崇拜,宣纸生产地也是他们的朝圣之地,泾县本来就不乏游客。宣纸博物馆目前主要以门票收入为主。博物馆后面的宣纸文化园,有一条真实的生产线,展现了宣纸制造的整个流程。
◈宣纸博物馆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收藏。目前在二楼展出的,是历代书画名家捐献给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书画作品,以及历代宣纸。其中,重量级的一批清代老宣纸,是宣纸博物馆成立时,所获得的国家博物馆捐赠。展出的有六张,事实上,国博共捐赠了30箱宣纸,为了文物安全,宣纸博物馆只打开了3箱,还有27箱没有打开。30箱宣纸年代都是乾隆年间,基本都是原包装,从没有打开过,开箱的宣纸,都贴有故宫博物院的标签,所有宣纸都是国家博物馆开馆时故宫捐赠的,国家博物馆做了完整的保存。这让胡文军非常感动。造纸出身的他,看到十张两百多年前的纸,颜色根本是这个年代造不出来的。“那时候龙纹画的每张纸上基本上一样,都是人工画出来的。我们这次展了十张比较大的,可见宫廷造办处的水平之高。”除了像国博这种重量级的捐赠,胡文军表示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拍场上购买老宣纸,这也为宣纸博物馆积累了一定的藏品。大部分的纸在百年以前,也是来自泾县。
◈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手工宣纸的特殊性,每批宣纸出来都多少有些区别,加之宣纸存放时间越久越好用,自古以来,就成为书画家的收藏品,一直拥有固定客群。而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还需要探索出自己的客群和发展路径,不管何种客群,文化标签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的重要途径。 ◈◈◈◈◈◈◈◈
宣纸制作流程 晾晒 拣选 碓皮 划单槽 捞纸
剪纸 检验 文/《艺术商业》岳岩 部分图片来源:中国宣纸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