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现象刍议 上传: 张胜华 更新时间:2012-5-17 18:31:44

 DXZH2018 2018-01-29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现象刍议  

   要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于没有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经验的指导,为课改而课改所导致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的现象。下面就目前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典型的有效性缺失的教学现象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关注。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缺失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化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维目标、生活化、实验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应该说,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能自觉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活动,课堂上能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知,使其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然而,笔者还是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并未真正领略其“神”,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有效性缺失的现象存在。“问题是我们的朋友”,人们总是需要在不断的变化及产生的问题中思考、反省和成长,随着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与困惑一定可以作为我们加深对化学教育理解的支点,作为课改进一步深入的动力和源泉。

1.部分教师理念异化为目标,在隐性目标的泛化、扩大化与多维目标的整合中迷失方向。

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怎样的课堂目标就会指导怎样的课堂教学行为。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多元和整合已经深入人心,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为此,当今的化学课堂都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和有效的探索,教学目标拟订的方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地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日益焕发出课堂教学的魅力和活力!

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实施缺乏更为深入和理性的思考与实践,笔者发现当今不少的课堂有理念异化为目标,在隐性目标的泛化、扩大化与多维目标的整合中迷失方向,教学目标呈虚化的趋势。教学目标的“空”、“大”、“浮”正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多元是否意味着每节课都要在目标涉及的各个领域平均使用力量?怎样让不同的学生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我们是不是还要仔细地理一理每堂课的双基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些双基目标?是不是要区分一些长期目标与课时目标?……这些问题着实应该让我们的一线教师去认真思考。不少教师在拟订教学目标时过于求新求全,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解析,不少应该在理念上把握的东西被不切实际地异化为课堂教学目标,许多隐性的、长期的、走在暗处的多维目标在课堂上被显性化、简单化。从而导致许多化学课堂产生了新理念下的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分配和教学重点把握上新的失衡、新的尴尬,导致课堂教学整体效率的降低。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化学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结合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热闹的“多言堂”,频繁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使得不少课堂“形”聚“神”却散。

新课程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教学必须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的机会。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理念。广大教师也不断地转变思想,转换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蹲下身子,放下架子,真正地融入学生之中,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于是我们惊喜地看到了转变,不少课堂教学已不再是过去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言的“多言堂”。

但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在这些放手自主、放手探索、放开发言的背后,部分课堂学生“一统天下”,课堂上学生探究到哪里就到哪里,课堂上你讲、他讲、大家讲,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大有从“满堂灌”至“满堂问”、“满堂讲”之势。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的、掌握的东西少之又少,课堂呈现华而不实的假繁荣。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甚至有人极端地认为好课也不是以前那种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就是好,而要看课堂是否有动手操作,是否有合作交流,是否看起来热热闹闹,是否用了多媒体,学生发言时间是否多,是否有小品,是否有讨论……。从传统的讲得太多到今天的不讲,这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

我认为在当前,我们应该特别需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动”这个适当的度。要十分注意课堂教学中该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还是应该要求独立静思,该教师精讲的还是要精讲,该秉承的传统的优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还是要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有机补充,彰显主体与主导的相互促进的生动场面。

3.部分课堂过分地拉长学生亲历化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学习的整体效率下降。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新课标注重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亲历化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教师传授”让位于“学生发现”,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团知识的明了化和教案,而是在于鼓舞和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许多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探索”景象,但不少有课例,课堂上呈现的学生探究活动、经历过程几乎占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探究、经历被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位。

探究性的学习法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它绝对不是一种完满无缺的方法,更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地说,笔者认为由于课堂教学的限时性,由于学生学习的社会性、继承性,由于班级授课制等因素的制约,课堂上的许多探究活动应该被浓缩,学生应该在经历教师预设的提炼的简约的场景而使探索活动事半而功倍。因此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十分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忽视过程与探索;另一种是单纯地注重过程与探索,脱离知识的传授。两者都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避免的,都是不完整的。一堂课既要落实知识点,又要讲究教学方式,引导探究,还要注重情感体验,单方面地突出一头都是不完善的,都将会造成学生知识获得与能力形成上的偏差,是低效的。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探究性学习、过程性学习的“度”,把握好知识的传授与方法的传授的权重度,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协同度,班级授课和个体探究的差异度、整合度,做到知识的传授与过程的探究的统一结合,应作为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去理解、把握和实践。

4.过度地依赖实验操作与化学知识泛生活化的现象,造成学生化学化思考缺乏,阻碍着课堂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视野”、“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这就是说,化学教学要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化学课堂上要有学生充分的化学活动;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化学;要通过化学实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积极开展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成为当今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的热点。

但是,笔者同时发现现在的不少课堂生活化情景泛滥,化学实验操作活动充斥着整个课堂。诚然,适度的化学实验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设置适当的生活化情景,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化学实验操作活动不是越多越好,操作活动要适时、适度、适量。我们要十分注意把化学实验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即必须十分注意实验操作活动的必要“内化”。因为如果我们过于迷恋、停留于实际操作层面,缺乏思维中的必要重构,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真正的化学思维。因此,重视“静态的化学思考”在化学活动后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化学知识生活化,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把其目的取向仅仅定位为“生活化的化学”恐怕是有失偏颇。笔者非常认同化学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不应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生活情境”的观点。教学情景的简洁、高效、有机结合及合时合理的纯化学情景的创设,应该作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力的抓手和不懈的追求。

5.不少课堂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与课堂生成,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畏首畏脚和被弱化的现象。

化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因此,要想上好课,必须做到课前精心预设,课上动态生成,课后及时反思。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必须理解好教材和估计好“虚拟”的学生的整体状况,并设计好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这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像一个高级指挥官,对问题发生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审时度势地安排好每一个环节,使探究动而不乱,乱而有序,有目标有方法地深入下去。要绝对拒绝课堂教学单纯地被学生“牵着走”,教学环节“溜”到哪儿算那儿的现象。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去解决。面对课堂中出现的“节外生枝”,我们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与主导才能相得益彰,我们的化学课堂就会“生成”一个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有反思才会有超越,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才能真正走进新课改、新课程。(舟山南海实验学校 李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