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家福:杨贵妃传说故事探源

 博浪椎 2018-01-29


杨贵妃传说故事探源


杨贵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中最为有名的人物,妇幼皆知,路人均晓。白居易一首《长恨歌》,第一次把杨贵妃的故事升华到一个缥缈诱人的境地,以至千余年来,杨贵妃各种奇妙的传说,成为人们永远嚼不烂的话题。


关于杨贵妃,一开始就存在史学与文学的两种流向(参见许道勋、赵克尧《唐明皇与杨贵妃》,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史学是严谨的,文学是浪漫的。作为民间文学的传说故事,它是在史学研究的基础上演化、超越、升华,最后结晶成形象化的艺术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杨贵妃的传说故事,在中、日两国广为流传,作为一个文史工作者来说,很有必要搞清它的来龙去脉,以期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下面,笔者仅就近现代流传的贵妃故事(不包括以往的文献资料),从几个方面略陈陋见,试掘渊源。

 

一、杨贵妃传说故事的特点


从《杨贵妃传说故事》(何光前、吴裕禄、赵剑编著,陕西旅游出版社,1988年6月版)及散见于报刊的文章来看,杨贵妃的传说故事至少有四个特点。


首先是故事的流传有明显的区域性。从地理分布来看,四川、陕西、山西流传最多,其次有河南、山东、日本等。这主要与杨贵妃的出生地、籍贯及生活圈有关。据考,杨贵妃祖籍弘农郡(河南境内),后徙居蒲州永乐(山西永济),而贵妃生于蜀,以后生活在长安自不必说。至于山东、日本的传说,那与杨妃生死迷案有关,下文另有叙述。


其次,杨妃故事具有极强的文学传奇性。杨妃故事经过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的不断加工、润色,到今天已是光怪陆离,千姿百态,极富趣味性,表现了民间文学创作的长期性与群众性。


其三,杨妃故事是人们共同心理特质的不断结晶。杨贵妃,作为盛唐时期的第一美人,她的一生,是可叹可泣的一生;她的人生际遇,是中外历史中罕见的;她的悲惨结局,在人们心中(特别是在民间),不能不引起回荡。


其四,杨妃故事作为民间文学存在的永久性。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根本物性。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否真有爱情,尚有争论,权且当作爱情吧),本身就已具备了传奇色彩,更不用说在后世不断得到了强化。而有人早已证实,悲剧比喜剧更含美的意蕴。古老的李杨爱情故事,将会不断滋生新芽。

 

二、杨贵妃在中国的传说成因浅析


1.直接来自唐宋以来的传奇及笔记小说。唐宋以来的文人墨客,早就给予杨贵妃以极大的关注。她的生活内容有的已经偏离了史实而走向传闻,而后世的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就直接来源于这些笔记小说。如《乳托的传说》来自《绿窗新语》和《青琐高议》,《沉香亭轶事》来自《杨太真外传》的部分内容。


2.在传奇及笔记小说基础上的再演绎。乐史《杨太真外传》云:“贵妃生于蜀,尝误坠池中,后人呼为落妃池。”这是最早的资料记载。而《落妃池的传说》,据此演化成娓娓动听的传奇故事,说是玉环兄妹三人在池边吟诗言志,玉环醉心于水中自己的倩影,而一只蜻蜓点水碎镜,使玉环大为生气,她手一扬,身一歪,这便有了“落妃池”的美名。


诸如此类者,还有《连理木与双皂角》,源于《长恨歌》的“在地愿为连理枝”,《杨贵妃病齿》源于《云仙杂记》中的玉鱼咽因津等等不一而足。


3.地理事物的演化与附会。这一类传说,在各种题材的民间故事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所谓“风物传说”是也。杨贵妃的传说故事,在这方面也显得很突出。大凡她生活过的地方,或者与她有联系的地方,都会生长出美妙的故事。像《贵妃义还龙池殿》(西安兴庆宫内)、《落妃池的传说》(四川)、《四郎泉的传说》(马嵬)等等,无一不是在地理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的故事本来就不会存在,而是人为地附会之说,如《“长石佛”的传说》,说的是石佛牵线使玄宗得到贵妃的故事(实际上已属神话故事)。


4.口头传播的不断加工与润色。虽然中国是世界上造纸与印刷术发明最早的国家,但在古代,书籍毕竟不是民间的主要传播工具,况且识字者寥寥无几。而口头传播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再创造性。于是,随着时空的变迁,一小则传闻就会变成离奇的故事,像《梳妆台》,本来是传说贵妃梳妆的地方,却被加工成在此之前,玉环是一个癞痢头,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5.好事者刻意编织的故事。大凡有名之人,都有许多神秘的传闻,有的真有其事,有的却是好事者刻意编织的结果。仅就围绕杨贵妃的小名“玉环”二字,就有几则不同的传说。《玉环出世》言,杨贵妃生下时,脚上就套着一对白晃晃的玉圈,杨玄琰(贵妃生父)觉得稀奇,便起名“玉环”。《贵妃杏》云,杨贵妃出生之前,其母夜梦小黄雀衔着红杏飞来,杏内夹着翡翠绿的玉环,圆梦者说梦中得宝,宝主贵。而《杨贵妃与蛐蟮》就描写得更加扑朔迷离了。唐代高僧了然,不慎用锡杖将蛐蟮(即蚯蚓)截成两段,他立即用纸条把蛐蟮缠接起来,这就是蛐蟮腰间有道白痕的由来。杨贵妃母亲夜梦和尚向她手里塞了一包东西,孕而生女,腰环白痕,光洁如玉,遂名“玉环”。还有《秀才题诗贵妃墓》,亦是消遣文学所为。


6.假贵妃之名而作的广告文学。杨贵妃,似乎早已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美的代名词。有几则故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用贵妃之名而作的应用文学——广告文学。如《贵妃杏》,河南灵宝黄河岸的杏子,因与杨贵妃有一段不解之缘而闻名于世;西安解放路饺子馆的风味食品“贵妃蒸饺”,因传贵妃喜食而吸引着中外顾客争品其味;“醉杨妃”是洛阳牡丹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因其形似贵妃醉酒,故得游客青睐。这些假借贵妃之名而作的广告,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7.历史疑案造成的猜测之说。关于杨贵妃的生死之迷,许多年来,人们已致力于考证,虽然尚无定论,但毕竟趋于一致,那就是杨贵妃死葬马嵬无疑(关于论据,此不赘述)。持反对观点的人,从史书的夹缝中,从《长恨歌》的浪漫词句中,得到了“佐证”,于是,关于杨贵妃未死的传说就应运而生。有的说,杨贵妃马嵬之难后,逃到南方民间,沦为妓女;有的说,出家当了女道,如《杨贵妃崂山出家的传说》。更有意思的是,有的说马嵬之难后的杨贵妃,展转漂泊,东渡扶桑,竟在日本终其天年。关于这个问题,下面专门讨论。

 

三、杨贵妃在日本的传说概析


前已提及,杨贵妃死葬马嵬无疑,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公论。但如何看待贵妃未死之说,特别是东渡日本的传闻,这无疑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关于杨贵妃在日本的传说,记述较为详细的,要算南宫博的《杨贵妃》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尤以后者为甚。渡边龙策以中国史书及《长恨歌》中的个别词句,作为杨贵妃“故事的可能性”,然后“用史实和传说的触角来捕捉”她“东翔的幻影足迹”.“以此满足好事者”。可见,在日本,也仅仅是把此作为美好的传说加以咀嚼,并未考证出真正的事实来,所以,我们有必要搞清故事产生的来龙去脉。下面仅从日本方面略作分析。


1.文化浸润的作用。众所周知,大唐帝国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到目前为止,可谓空前绝后。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的大量来华,以及中国僧人的东渡日本,使“唐化”成为日本的风尚。杨贵妃的故事,实质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座彩虹,它折射着无比旖旎的光华。当时的日本用汉字记录语言,作为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正宗”日本字母,却是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崇尚唐风,习诵唐诗,都是日本人的荣耀。而细摩白居易的《长恨歌》,出人意外地与日本国民产生了共鸣。不单是在心理上,更重要的是在地理事物上的相似与吻合.所谓“忽闻海上有仙山”,非日本何为?而“蓬莱”之名,据说在日本就有好几处。大唐帝国的妃子,举世瞩目的美人,满身里散射着盛唐无与伦比的神圣光环,怎能不引起友好的日本人民的仰慕?无论怎样,日本毕竟有了“杨贵妃”,从此便有了道不完的美好话题。


2.由崇拜到建祠,再到传说。日本人民热爱唐文化,膜拜杨贵妃(直到现在,人们的这种心情,不论是谁,都会使你感动),为了寄托仰慕之情,或雕像纪念,或建塔拜祭,这便有了雕像或“贵妃墓”的祖型。于是,从这上面又反射出关于杨贵妃的种种传说,而传说又给雕像与“贵妃墓”罩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使二者融为一体。这便是杨贵妃故事在日本的另一种解释。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91年第5期  “文学人物画廊”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