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一腿三牙的小条案在很多书里都有记载和著录。本着好奇之心,决定好好看看这被传说是经典的案子。 初观,感觉甚好,比例匀称,裹圆线脚,骨子里是方方的器型,外表触摸之处都是圆线。标签为清初。 可是仔细看,觉得器物并非老货也。至少个人是这么觉得。 一是,木材的氧化程度不够。清初的器物至今至少也有270-280余年,就说是紫檀,木材表面也应该氧化熟透,包浆粲然。可是,细观整体,表面仍发涩,缺乏岁月的柔美和润泽,所以,从木材老化程度来看,应属50年内制器。 二是,制作手法不过硬。若为皇家制器,在木工的制作水准上,应该是一流的,毫无外行手法而言。但是,这张案子的面芯板,从中间撕裂,原因就是攒框装板时,边框的开槽方法不对,并没有考虑到木性问题。也就是说,边框在开槽后,往往由于干缩湿胀,槽的上下半部分都向中心线弯曲,这样会把面芯板叼住,面芯板在遇到收缩的季节,由于不能自由,所以中心撕裂。如果是造办处的工匠,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必须在边框槽的下半部,用单线刨子裁掉一条线,这样就能解决这种问题。 三是,隼缝过于严密。历经几百年的老物件,肯定松垮有缝,不能严丝合缝,再好的木材也做不到几百年不变形,不收涨。 四是,整体打磨工艺现代感强烈。给人的感觉是毫无差别,每个部分都是那样的均匀和均一。几百年前的人工打磨,虽然是皇家一级工,但是毕竟是人工,用劲的力度和大小,不同的位置打磨情况肯定会有差别。 综上,这件被世人一再叫好的东东,仿佛没有那么禁得住考验。也许是后期修配过多所致。 |
|
来自: 猎鹰个人图书馆 > 《颐和园藏明清家具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