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毛囊炎方 毛囊炎为毛囊发生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本病较为常 见,尤易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糖尿病患者。有化脓性和非化脓 性两种。化脓性者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常在瘙痒性皮肤病基 础上发生。非化脓性者多与职业或某些治疗因素有关,经常接触 焦油类物质,或长期应用焦油类或皮质类固醇类激素药物,以及皮 肤经常受到摩擦、湿热等刺激,均易诱发本病。初起为粟粒大毛囊 性丘疹,渐形成小脓疱,大多分批出现,互不融合,自觉疼痒等为其 临床特征。主要发生于头面部、四肢、阴部等处。 西医主要采取局部用药、全身治疗或注射丙种球蛋白及菌苗 等。 本病属中医“发际疮”、“羊须疮”、“坐板疮”、“眉恋疮”等范畴。 其发病由湿热火毒,蕴解肌肤,郁结不发所致。故治疗以清热解 毒,除湿消疮为基本治则,效果良好。下述诸方,可供临床参考选 用。 1.双黄饮 黄芩、黄连须各15g,陈皮、甘草、玄参、连翘、马勃、薄荷、柴 胡、桔梗各6g,僵蚕、升麻各3g,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各9g。每 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本方有疏风清热解毒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颊、颌部多 发性毛囊炎1例(经青霉素及其他西药治疗1个月,症状未改善), 用药1剂后痛减轻,瘙痒好转,2剂后皮疹明显好转,再服3剂痊 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76.中国皮肤病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