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杭州郊区建了一个“巴黎”。 其中埃菲尔铁塔按照原比例的三分之一还原: 从效果来看,几乎以假乱真了,除去周围的一片菜地......
在自己国家建这种外国建筑,真是分分钟出戏。
在我们印象中,好像都是中国人在抄西方建筑。 其实早在300年前,欧洲人就已经开始山寨中国建筑了。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他们抄的最多的,居然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小亭子:
这些亭子中不中西不西的,长相都很奇怪。
300年前的老外,为啥钟情于建造各种土洋结合的小亭子?
这得从中国的一个历史转折说起。
▼
1644年,后金军攻破北京,顺治皇帝登基,正式建立清朝。
顺治(1638-1661),历史上顺治皇帝死于天花, 当时的满族人对天花没有免疫力
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觉得机会来了,以前明朝不和他们贸易,现在是清朝了,或许可以成功。
荷兰东印度公司旗帜
一个使团来到紫禁城,想和皇帝谈判。
顺治皇帝一听,什么?想和我天朝上国平等贸易?你们还是老老实实朝贡吧,别瞎做美梦了。
谈判遂失败。
此次北京之行,使团的任务虽然没有完成,但是却给随团的一个人留下了巨大印象。
这人是个画家,叫约翰。当使团参紫禁城的观御花园时,他瞬间被中国园林征服了。
约翰·尼尔霍夫(1618-1672)
约翰当时都要哭了,心里默念一万句“太美了!”心想:这么高大上的花园,咱老家咋就没有呢?
回到欧洲以后,他马上凭记忆写了一本游记,叫《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出访大清帝国记闻》,书中对中国园林赞不绝口。
约翰画的参观紫禁城 这书瞬间在欧洲炸开。
因为中国园林彻底颠覆了欧洲人对园林的认知。
欧洲的古典园林讲究对称、开阔、平直,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所有景色一览无余:
法国 枫丹白露宫
而中国园林不追求对称,讲究“步随景移”,不管溜达到哪,都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欧洲人把不对称的、注重保留自然景观的中国园林,称为“优雅的无序”。
他们觉得自己国的花园,连个自由生长的树都没有,全部修的齐刷刷,看着就压抑。
再一想约翰书里描绘的中国园林,要是能在里面一边欣赏丰富多变的风景,一边悠闲的谈情说爱,该有多好。 当时的欧洲人普遍认为,中国园林是“最好的园林形态”的典范。 《圆明园·海晏堂》版画,皇家园林深受当时的欧洲人崇拜
不断有从中国回国的传教士、客商形容中国园林的样子,英国人靠着这些道听途说的信息,把中国园林的“不对称元素”,融入他们本国的花园里。
这种中西杂糅的园林风格,被欧洲的汉学家们称作“英中花园”。
威廉·汉南画的英中花园
这幅画画的就是英中园林。其实除了“不对称性”外,也没什么中式元素。
可要说唯一有具体的中式元素的建筑,就是山坡上的小亭子了:
欧洲人经常把小亭子安排在英中花园里。 ▼
在中国建筑中,欧洲人特别喜欢亭子。一些画家凭想象画出的“中国风”油画中,经常会出现亭子:
洛可可时期宫廷画家布歇,想象中的'神州'中国,要有亭子 作为中国园林里重要的元素,亭子可是有很大用途的。
园子里处处成景,逛累了,可以到亭子里歇脚,边休息边看景。 所以在英中花园里,具有东方风情的亭子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美景需要亭子;谈情说爱同样也需要亭子。 但是亭子的图纸该去哪弄呢? 正巧有个苏格兰设计师,叫钱伯斯。他在东印度公司工作,经常去中国旅行。 威廉·钱伯斯(1723—1796) 他去广东的时候,画了很多建筑图纸,回国整理成书,叫《中国房屋设计》: 《中国房屋设计》的亭子和房屋图纸 英国人在建设英中园林时,借鉴了很多钱伯斯的图纸;由于老钱的资料也不完整,所以很多只能依据大概样式,加入自己的想象: 乌邦寺公园的亭子、斯托花园的亭子、沙格堡公园的亭子 这些在中国造型上加一些欧式元素的亭子,深受欧洲人喜爱。 到后来很多花园主人不知道怎么建中国园林,干脆在花园里戳一个亭子,表示我这就是英中花园了。 法国人看着英国人建的亭子不错,迅速引进到自己国家,大肆建造。 于是法国也有了中国亭: 巴加泰勒花园的亭子、卡桑城堡的亭子
别看欧洲人设计的这些亭子长的不土不洋,其实在中式元素的借鉴上,他们下了很大功夫;光顶盖的样式,就考据了好多种中式的造型。
无忧宫的中国亭顶盖,就是借鉴传统亭子的圆形攒尖顶设计的: 中国公园里的普通亭子、 波茨坦无忧宫的中国亭,也叫中国茶室 斯托花园亭子的顶盖,借鉴了传统亭子的方形攒尖顶: 天坛里的铜人亭、斯托花园的方亭 而乌邦寺公园的亭子,借鉴了传统亭子的多角攒尖顶: 桥上休息的亭子、乌邦寺公园的亭子 而这些不同顶盖的亭子中,有一种四周封闭式的亭子,出镜率特别高。
比如这个卡桑城堡的亭子,就是封闭式的,它建在湖边坚实的基座上,曾经是法国当时最流行的亭子:
这种封闭亭子虽是中国亭的一种,但在我国却相对少见,不过颐和园和故宫倒是有: 颐和园铜亭、故宫御花园亭 这亭子在当时那么流行,估计就是因为仿中国亭子仿的太像。
它的顶盖用的是中式的八角攒尖顶: (左)同样封闭式的景山公园凉亭
在整个盖子的造型设计上,仿造中式的飞檐翘角: 亭子盖子的用色和青色琉璃瓦很接近: 而亭子四周墙壁的大体用色是中国寺庙的常见色,黄色: 有意思的是,亭子周围还像模像样的立着石狮子: 除了诸多相同之处,要说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卡桑城堡亭的盖子上没有脊兽: 脊兽的文化内涵,估计老外也搞不灵清 卡桑城堡亭和中式亭子已经很接近了,整体造型和西湖玉带桥的气质有几分相似:
可以看出设计师是经过一番考证之后,才建造的这个亭子,现在它已经是重要的旅游景点了,人们都想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建筑一瞧究竟。 估计在那个时代的欧洲建筑师,谁做的越像中国风,谁就能引领时尚。 ▼ 慢慢的,欧洲人开始把建造中国亭当做时尚,不光英国、法国造亭子,欧洲的其他国家全都开始造亭子。 比较经典的有丹麦弗雷德里克堡花园的桥上凉亭,小桥流水凉亭,有东方韵味: 而瑞典哈加花园中的凉亭,不光中式元素少,居然连个椅子都没有: 慕尼黑类似宝塔的亭子,不愧是慕尼黑的,果然够黑: 无忧宫设计的是披着洛可可外衣的中国亭: 意大利帕拉梅奇尼花园的凉亭,不愧是意大利出品,金色的亭子、绿色的树荫、粉红色的花,真漂亮: 比利时很有意思;1900年,国王崇拜中国文化,根据想象设计了一个他心中的中国亭,实际根本不是亭子,就是个房子...... 现在中国亭是比利时皇家皇家博物馆的一个分馆 英国艾尔顿庄园的喷水宝塔,样子很像亭子,也够漂亮,所以也选入吧: 这是英国人建的最后一个中式建筑,时间是19世纪 欧洲的潮流之物,慢慢的也波及到了俄国。圣彼得堡郊外的沙皇村也建了一个中国亭。 不过战斗民族的亭子,一点也不酷炫,很呆板: 其实这些亭子都是在300多年前,欧洲人从我们这道听途说建造的。 中国随处可见的小亭子,在欧洲竟成了争相追捧的潮物。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欧洲旅行,看见这些土洋结合的亭子,千万不要感到稀奇,这都是因为他们崇拜古老的中国文化,才设计成这样的。 ▼ 我们今天总会觉得洋的东西是好的,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几百年前中国文化就已经嵌入到西方人的生活、文化当中。 我们今天在追逐西方文化的同时,西方人也在追求我们的文化。 所以,一直向外看的我们也要回过头来,好好看看已经滋养了我们5000年的中国文化本身。 苏州沧浪亭,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园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