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规模取决于群的容量限制,有空间才能有人。
在早期一个 QQ 普通用户只能创建一个群,每个群最多 100 人,一个 QQ 高级用户可以创建四个群,每群最多 200 人,然后逐步扩展到每个用户可以建多个群,每个群最多也可以容纳 2000 人。
而微信群经过一段时间 40 人上限限制后,也逐步把群规模扩大到了 500 人,这可能暗示腾讯从历史数据中很清楚,维护一个高质量的活跃群不在于规模,但是架不住中国用户喜欢建大群的心理。
那么人是如何加入群的呢?以 QQ 为例,过去加入 QQ 群的方式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是自己看到宣传或者利用群搜索功能加入,为了避免一些动机不纯或者不符合群定位的人加入,很多 QQ 群采取了审批加入制。
被动式一般是接到朋友邀请,一冲动就加入了,更被动的是突然接到一个消息,然后就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团队,很多人向你问好,哎呀,***也在啊!一高兴就先留下了。简单的说:你在圈子里面的名气越大,你被动加入的机会越多,一个群圈子里的牛人越多,大家愿意继续呆着的概率也越大。
而微信群,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点是微信群是模仿了 QQ 的讨论组架构,组员都可以拉自己认为需要的成员进入,不需要得到组创建者的同意,这点设置的区别,使得微信群在人员发展上和 QQ 群有本质不同。微信群是链接扩散机制,可以随时建群随手拉人加入,组员地位基本平等;而 QQ 群数量有限制,管理员权限和非管理员权限明显不同,是准入审批机制。
所谓微信群与传统 QQ 群在运营上有两点不同的特征,
第一是开放性,社群更多看重加入者的横向链接,而不是围绕某个中心者的地位,QQ 群的创建者是天然拥有这种中心地位的,因为他有相当多的特权;
第二是多样性,因为微信不限制一个人加群组的数量,而且这些群组的管理是放在信息时间流里,一个群组聊够了,自然沉没,如果你不进去发言,这个群组可能就再也不会顶到前列。
微信的模式更倾向于随时连接,随时聊天,聊完就让群自然下沉甚至淹没,而不是 QQ 群给我们的需要长期管理运营,放在控制面板进行维护的感觉。这种机制自然导致微信群更多样化,更随机化,更碎片化,更临时性。
更简单解释是微信群的产品逻辑是基于时间,而 QQ 群是基于主题,前者适合移动通讯,后者扎根桌面时代。
例如微信群组建立后如果你不加入通讯录,在微信的产品逻辑里会自然沉没到底部,再也不出现——如果把你微信聊天记录串联起来,你看到是一个沿着时间流不断滚动的通讯记录,有些人在一段时间内和你交流过,然后再也没有对话,同样有些群组因为当时需要,我们连接成立,交流完毕就不再有保存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微信没有设置导出聊天记录的功能,也没有限制你可以加入群组的上限,在时间流里,你进入各种群组的上限本来就是无穷的,你的信息都直接存贮在云空间,没有导出保存的必要。
也正因为微信群是时间流,所以用微信做在线分享或者主题讨论,很多人的体验并不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建议“我们成立一个 QQ 群去聊这个话题吧”?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基于时间流的交流出现在顶部的永远是最新的通讯记录,会导致你的对话不断被其它通讯信息打断,失去了连续性。
但是 QQ 是基于主题建立群组,可以开设多个小窗进行定点交流,这种环境显然更有助于多人在线就特定主题互动,但这种开设小窗的设计必须要求设备有足够大的屏幕空间,这显然是移动设备目前难以支持的。
在微信时代,还有一种新的入群模式,就是随机式,比如今天我们要一起吃饭,一起上课,就临时建立一个微信群组,有什么信息在其中通报一下,等事情结束,这个群组就让它随时间湮没。当然有些群组觉得有保留的必要,也可以慢慢扩展,引入更多人保持它的活跃度。、
比如在《怪杰》每一期节目,都会请现场观众建立一个微信群组,为现场的选手表现打分,等节目结束后,大家就可以自愿选择留下还是退群,这种群就是基于某个特定场景创建的。
所以如果你是为了商业目的建设的群,更适合建有明确主题的群,这就更适合在 QQ建群,现在很多人犯的一个错误是认为微信火,大家都在微信上活动,就应该建立微信群。这个逻辑是不对的,我们主要还是分析你的用户群是否更适合微信互动,如果你的用户层都是中高层,他们不习惯用 QQ 聊天,当然用微信群更好。
另外,QQ 群可以利用群公告设置新入群者必读,也可以利用@所有人 功能进行强制通知弹窗,而微信群均不具备以上的好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