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生命早期对个体的一生影响巨大,而生命早期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能不能与母亲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对孩子人格的健康至关重要。过去有研究表明童年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跟成年后罹患边缘性人格障碍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有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
个体童年期与母亲的分离跟其未来持久的不安全依恋有关。不安全依恋跟早期分离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不安全依恋跟儿童的很多精神病性问题有关。不安全依恋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年人他们往往保留着儿童期不安全依恋体验的记忆。儿童期不安全依恋类型跟成人后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关系密切。而且,不安全依恋有可能中介了童年期分离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历时近30年的追踪调查,研究了5岁前儿童跟母亲的长期分离对儿童成年后罹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影响。研究始于1979年,总共进行了5次追踪调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较,研究者发现5岁之前跟母亲发生长期分离(长期分离的操作定义是:跟主要看护者分开超过一个月以上,该研究中的主要看护者为母亲)的孩子更有可能罹患边缘型人格障碍。在5到10岁的被试身上没有发现相同的差异。过去研究表明,边缘型人格障碍随着个体的发展,症状会逐渐缓和。但是,5岁前经历与母亲长期分离的孩子,在成年后没有发现症状的缓和,而其他被试的结果验证了过去的研究。这说明,5岁前跟母亲长期分离对孩子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
有趣的是,如果说5岁前母子分离的原因是孩子或者母亲住院,父母离异、母亲死亡,这种分离跟边缘型人格没有相关,不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随着个体发展的症状缓和。可见,长期分离只有在母亲没有投入到看护过程中时,才成为儿童成长的毒药。这种没有爱的分离,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很难理解的,他们会把母亲的缺席归结为自己的错误。根据Bowlby内部工作理论,如果孩子坚信他们的母亲不想跟他们在一起,也不愿意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就会建立这样一种心理表征:爱和期望都是没有价值的,别人都是无趣的和拒绝的。这样就增加了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
|
来自: 咨询师曹丽君 > 《儿童青少年心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