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二战结束(1945)前,德军共有八个值得注意的头盔型号:M16,M17,M18(一战),M35,M38(伞兵),M40以及M42,最后一个则是二战末期设计,最终装备给了东德人民军的M56式钢盔。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德军一路继承自普鲁士帝国时期的军事风格,以及设计中所蕴含的普鲁士传统。 而自1933年德国开始正式扩军备战起,德军正式装备的四个主要钢盔型号分别为 M35型
M38型 作为德军伞兵(绿色魔鬼)的符号象征,属于专门设计的轻量化伞兵头盔。先前则使用去除耳帽的M35/36/37系列普通盔,但是去除后的边缘仍然可能在跳伞时对伞兵造成伤害。于是设计了专门的型号。 M40型以及M42型都是在M35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工艺的战时产品,其中M40取消了成品单加通风孔的步骤,重新制模使通风孔一次成型。不过其结果是新的M40变得比35型更圆。 二战后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各自在华约和北约有了代表德军的国家人民军(NVA,Nationale Volksarmee,建立于1956年3月1日)和联邦武装力量(Bundeswehr,建立于1955年11月12日)。德军不再使用M35系列这一非常有代表性的钢盔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即政治原因和实用原因。 政治原因:克劳塞维茨说过,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战后来自各战胜国要求惩处纳粹战犯的要求使得德国政府不得不从各方面进行去第三帝国化和去法西斯化。在西德,美国领导下的联邦德国开始在各个方面孤立对抗苏联占领区。美国占领区政府抢先发行了西德马克,甚至为了对抗苏联授意西德建立了联邦国防军。虽然有很多纳粹战犯和军官混入了该部队就职,但是从反法西斯的角度来说,苏联和美国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各自阵营的德军进行改革。冷战期间东西德都被各自背后的老大当成向对方展示的前锋,毕竟作为对峙的最前线,冷战爆发于此的几率比别的地方大得多。唯一的区别是苏联剔除战犯更彻底,给了东德人民军更大的权力,将其作为华约阵营的样板而打造。联邦德国则在西柏林建立了能被东柏林人看到的柏林电视塔和全国最大的购物中心,用于政治宣传。东西德军在很多方面做到了去第三帝国化,但是西方很明显将普鲁士军事文化也作为了第三帝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苏联方面,剔除了纳粹的万字符号之后,作为法西斯主义的象征就是铁十字了,所以东德的勋章大部分成了苏联风格的原型图像章。所以有这么一句话:西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没有继承,东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继承了。
军事原因:本身的性能不够好。从东德的角度来说,让东德人民军不那么让人觉着像苏联傀儡的方法是让他们独立于其他军队,保留自己的传统特色。这也就是东德人民军装备第三帝国时期原型被高层否决的M56钢盔的原因。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M56钢盔是凯夫拉钢盔问世之前防护效果最好的,可以说是合金钢盔中的世界第一。 不过早在人民军建立起来之前,苏联就设置了德国的武装警察部队。可以看出作为警察部队,他们并未装备钢盔,而是传统的巴伐利亚风格警察帽,这种风格的帽子是德国警察的传统。手上的武器也是第三帝国时期的Stg44突击步枪。
随后东德人民军开始转用AK47系列突击步枪,以及授权生产的MPi-K系列。 对于西德来说,情况就复杂了许多。 对于很多军迷来说,西德国防军除了军官抄英军,士兵几乎全套照搬美军。无论是靴子军装还是武器钢盔,几乎不再有任何德军特色。
德军还是大量装备了奥地利风格的山地便帽,这几乎是唯一能够区分他们和美军的区别了。
其他使用者:除了德国以外的使用者,M35系列头盔在德国也有使用,因为其虽然几乎等于二战德国军队,但是其并不像纳粹符号一样被禁止。在一些2000年左右的德国灾难电影中,我们还能看见M42铝合金版本装备给了德国的消防部队。 图为德国消防设备展中展出的消防员头盔,可以看出历届头盔和军队装备的头盔基本相同。 二线民防部队采用现役装备或淘汰下来的军用装备非常常见,图为伦敦消防员在伦敦空袭中的装扮,很明显的MK.II飞碟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