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城北十五里666 2018-01-29

在中国经济中心早已南迁的清明时期,随着对俄贸易兴起的晋商,创造了黄土高原商业文明的最后一抹辉煌。在天才性地创立票号,使其辉煌达到顶峰后,随着国运的衰败,加上晋人的固执、守成等因素,晋商在清末迅速衰颓;再经其后的战乱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巨变后,晋商就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半个多世纪中连一丝遗风流韵都寻不见,唯有留下乔家、王家、曹家、渠家、常家等几座名之曰“大院”的院落建筑群供后人追怀、感叹。这些“大院”动辄成百上千间的房屋,其中琉璃飞甍、砖石照壁、高台大屋、牌坊小桥、亭殿楼阁,构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城堡,一座座幽深的庭院,它们不仅是山西最后辉煌的历史见证,也是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中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传达出众多的人文信息,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自然就成为山西之游、尤其是晋中之游不能不去的地方。这些“大院”中最有名气的要数祁县“乔家大院”,但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却是灵石“王家大院”,所以我舍乔家、选王家来进行我的“大院”游。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王家大院所在之静升镇,位于介休、灵石之间,属灵石县辖,距绵山景区不足十里。15日上午我游览完介休城中的后土庙和祆神楼后,乘公交来到静升镇时才是上午11点多。静升镇是汾河一条不大的支流静升河上游的一个普通小镇,如若没有王家大院,这个汾河盆地中的小镇是很难为外界所知的;即使在山西“大院”旅游渐成气候当下,因不是节假日,我到静升镇时,正午阳光直射下的那条景区街道上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行人,显得很有几分空旷和寂静,全然不是我想象中的热闹景象,直到我来到王家大院的入口处,才多少有些人气。

王家大院并非仅指一座院落,而是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在静升的修建 “五巷六堡一条街”之总称,共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现开放的高家崖堡、红门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占地4.5万平方米,有院落123套、房屋1118间,虽建筑规模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但其均为王家鼎盛时期的清康乾嘉年间所建,是王家大院建筑之精华,也是保存最为完好之处。

灵石历史上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氏,源出太原,为远祖王子乔之后裔,南宋初先祖王实由太原迁至灵石县沟峪滩村,元皇庆二年王诚斋又率家族迁至静升村;清初族人王兴旺开始经商,做小买卖,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资本见厚,店铺增多,逐步成为豪商巨贾;到清中叶王家已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型的名门望族。康、乾、嘉年间其家族达到鼎盛,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其时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莹。道光后王家逐渐衰落,这其中有国运不昌的历史大背景,也有王家自身的因素,其族人中开拓祖业者渐少,安逸骄奢者渐多,难免坐吃山空,于是“阖堡同宗”的红门堡中有了他姓、豪华气派的高家崖堡仅以不足千两纹银之价易主,再后来连合族引以为荣的孝义祠也拱手他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硕果仅存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及河北、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后,终于销匿于历史的大幕中,只留下物是人非的大院,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我所到的大院入口,是高家崖的东门。作为六堡之一的高家崖,本名视履堡, “视履”一名取自《易经·履卦》句“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是王家第17世王汝聪与王汝成兄弟的宅院,清嘉庆元年始建,耗时16年完工,占地1.95万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35套,房屋342间。高家崖是依山而建的城堡式建筑,四周以高而厚实的城墙围成,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作为王家大院景区主入口的东堡门位于城堡东南端,是一座三层砖砌门楼,高约五丈、面阔三间,下开砖券双层拱门,门之上镶嵌着石雕的“寅宾”个楷书大字,中间夹层是守门护卫住所,楼上建有一亭,亭曰“观日阁”。“寅宾”两字典出《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用作东门的匾额是再适合不过的。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进入大门几步坡道后,便是一条青石铺成的宽敞街道,街呈东西向,长逾百米、宽十多米;街道南面不高的砖砌花墙即是城堡的南墙,高家崖的建筑群全在街北一字排列着,这些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院落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紧靠东门的东部又分成南北两块,南块是一个带有围墙空院子,叫做车马院,想来是当日停放车马之处;其北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现为办公区,我未去,亦不知当初作何之用。与东部一条巷子相隔就是中部,中部由两座紧邻着的主院构成,是高家崖的建造者王氏兄弟宅第,院门前均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等,两院结构相同,均是三进四合院,为典型的前庭后寝结构。与别处所见的四合院不同的是,两宅均在东部辟出与三进院落并列的一个偏院,偏院又分成南北两院,南为私塾或书斋、北为厨房。

两宅中东宅是王汝聪宅第,名曰“敦厚宅”。宅门位于东南角,门仅一间,是虽高却不阔的鸡头门。这不大的门楼如不留心,觉得不过尔尔,但若祥品其细致入微的“三雕”饰物,你会觉得极有看头。门头装饰以木雕砖雕为主、琴棋书画为题,间以瓶、鼎、花草,吊柱圆雕牡丹、荷花,寓意富贵多子;墀头、盘头画四对八幅,画框方形、扇形、海棠形杂错,分别雕以凤凰戏牡丹、神话人物、如意等,意为富贵高寿;镇宅避邪,博缝头雕刻的朱雀、夔龙甚是古朴。同大门相映成趣的是大型砖雕照壁,壁心为狮子滚绣球,仿木结构垫拱板为四组道家人物:石室山烂柯、丘处机见元太祖等,背面为牡丹、荷花、菊、梅四季花卉,配以公鸡、鸳鸯、鹌鹑、喜鹊,则寓“功名富贵”、“鸳鸯贵子”、“安居乐业”、“喜上眉梢”。大门口是一对极见功力的石狮子,步入大门后,映入眼帘又是一块镶嵌在东厢房墙壁上的石雕巨幅山水画影壁,用国画手法阴线刻出,山石水舟、亭堂楼阁、松竹、人物,依次体现出主次、轻重、疏密、虚实、起伏等艺术效果。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这便是王家大院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方:一方面在整体布局上,既保存了北方民居的传统风格,而又匠心独运地借鉴了南方园林的设计思路,在合乎礼制和讲究实用的前提下,把造园艺术和造院技巧融为一体,整个建筑显现出一种震慑心魄的磅礴大气。另一方面在具体建构中,将建筑技术、装饰技艺和雕刻技巧近乎完美地结合运用,大院中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无处不是精雕细刻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其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形成超凡脱俗、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和鬼斧神工般的艺术效果。敦厚宅的大门只是我最先看到的体现这种艺术效果之处,却非特别之处,之后所见无处不是如此,可谓处处留心皆景致,而论装饰之繁复、精美,自然数各院的堂屋为最。在行前作功课时,曾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欲用一辆红旗桥车换取大院中一雕有竹子的石门框之事,当时还怀疑是不实的炒作,到此一见,信有其事,大院中随目所及之一石一瓦、一窗一匾往往便是精品、珍品。在这集北方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殿堂中,对其整体布局之整齐、恢弘、壮观游人都会有有所感知和领悟;但要欣赏到细部、品玩艺术精品,从而尽得其艺术享受,却不仅须得有足够的时间仔细观察,还需有相当的学养和知识储备,不是如我之白丁在匆匆间所能够的;所以在初见的惊艳之后,我便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精美绝伦的“三雕”艺术品上。这虽是一种大遗憾,却也是不得已,然即使如此,在此后我走马观花般游览中所见到的三雕艺术珍品,还是让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也再生“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之感。

走入敦厚宅后,是由倒坐南房、东西厢房和坐北朝南的正屋构成的第一进四合院。正屋阔三间深三间,前檐留廊,廊间柱头、门楣窗框满饰各种木雕图案,装饰得美轮美奂;屋为歇山顶,建于数级台阶之上,明显高出厢房,衬托出作为主房的气势。正屋只有东西山墙,南北两面为木板门窗,正面三间均开双扇大门,故此屋内显得宽敞而明亮。显然这座名为“乐善堂”的正房是敦厚宅的堂屋,作为主人接待客之处,所以它是整个宅子的脸面,自然就是装饰最为华丽之处。屋内已无当年的桌椅摆设,显得有些空旷,偌大的房中只在中间放着木制的王家大院模型,模型只有相连的高家崖和红门堡以及文庙三处。堂屋之背墙左右两间均为雕窗,只居中一间开门,门内柱上一副对联“铭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礼仪传家风;训后辈务实务本但求清白在人间”,其上一匾题“法司马训”,却不知何解,想来大概是始建敦厚宅的王汝聪做过相当于州司马的武官,此匾乃其后人为牢记祖训而题吧。

堂屋与东厢房间有一侧门,穿门而过便来到敦厚宅的偏院。偏院南部为名曰“三元书馆”的书斋,书馆是南北房相夹的一小院,空间不大,占偏院大部分空间的是厨院。之所以叫厨院而不叫厨房,是因为此处分为三个小院落,三院相连却各有门,宅中不同身份的人是在不同的地方用餐的,当然所用餐饭自然是不一样的了。

从偏院里侧门转回主院时,已在堂屋之后,一道垂花门相隔,门内就是敦厚宅的第二个四合院、也就是内宅了。内宅由正房与东西厢房构成,是宅主人的寝室,三面均为下窑上楼的二层建筑。主屋一楼为三眼宽大的砖石窑洞,拱形门洞下一门一窗,门外是明柱长廊,其上筑檐,这应是宅中老爷的卧室;现居中一间放置着一副很有年头的老式婚床,布置成新婚洞房的摸样,左右两间也摆放着明清时的床、几、椅、箱等家什。东西房均有贯通两层的明柱,但一楼檐前无廊,而在二楼前檐留廊一间;想来楼下是少爷们的卧房,而名为东、西绣楼的二层楼上便是小姐们的闺房,她们起居饮食都在楼上,楼上那窄窄的前廊便是足不出户的小姐们全部的屋外世界了。沿后宅西北角上的石阶可上正房窑顶,顶上建有三间偏厦,屋前留出约一丈宽的空地。此屋名曰始祖阁,亦名子乔阁,门悬一匾曰“木本水源”,屋内供着天下王氏共奉的先祖王子乔。

始祖阁之后是一条东西向小巷,巷北依山势建有一排十余孔窑洞,这些窑洞又被隔成三个小院,分别叫做北围院、中围院和西围院,作为宅子的后院,这里既是雇工下人们的住处,又因据城堡最高处,也做护堡院用,如今是大院工作人员的宿舍。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与敦厚宅一墙之隔的另一座主院是王汝成的宅院,名叫“凝瑞居”。凝瑞居内宅正屋窑洞顶上也是三间偏厦房,叫祭祖阁,屋内供奉着灵石王氏始祖王实的塑像,它也与后院相通,所以我就是从这里开始倒着游览凝瑞居的。两宅的布局结构完全相同,只有局部稍有差异,最大的不同就是凝瑞居的宅门是开在临街南房的正中的府第门,虽只居中一间作为过厅、其余两间仍是倒座,但因大门前留有通廊、左右墙壁上饰有夹门而立的鹿鹤图案砖雕,使得似乎三间房屋都为宅门,显得颇为气派。凝瑞居堂屋也是雕饰得美轮美奂,而且屋内不仅有王家人用过的供桌、八仙桌、太师椅等家什,屏风、花瓶、插件等摆设外,堪称珍宝的有玻璃罩下陈列着的清廷颁给王家的圣旨原件、西墙上的古代大家墨迹手宝和东墙上的“大清万年江山一统全图”。“一统图”长逾丈余,为清时手绘地图,图上我中华疆域并非如今的所谓“雄鸡”状,而是内外蒙古浑然一体、外兴安林在我版图、黑龙江鸭绿江均为内陆河的一方“宝砚”状,也只有此图才能称之为“全图”!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城堡的西部称作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它与中部主院紧邻。两院虽南北长竟及主院之一半,但均分成三进院子,院落小巧玲珑,往往曲径通幽,极为雅致。两院中居东的是名曰“桂馨书院”的私塾,是在主院的私塾中开蒙后的学生继续升造的学馆;居西的是名曰“兰芳居”的花园,此想必是主人读书消遣、修心养性之处,兼做客房的吧。兰芳居西南角有一据高台之上的四方小亭,名曰“瞻月亭”,亭下便是城堡之西堡门,所以此亭即可供远望观景之用,亦有居高防卫之效。此亭与东堡门上的亭阁遥相呼应,东观日出西赏月,仅此二亭,即可窥当年设计者独具之匠心,而叹此堡结构之严谨。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出高家崖西堡门,便见不远处横亘着的、巍峨壮观的红门堡,两堡间隔一条深达数丈涧沟,一座宽阔的石拱桥横跨涧沟,连通两堡。红门堡,本名恒贞堡,始建于乾隆四年,是王家阖族共建的居住地,比高家崖早近半个世纪。红门堡耗时三十余年方,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建成大小院落八十余座,房屋近八百间,因有些院落建于乾隆早期,故其装饰纤细繁密中显古朴粗犷,接近明代风格。

红门堡与高家崖一样也是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城堡四周筑有高大坚实的堡墙,墙外高八米、内高四米,用青砖砌筑,堡墙顶上是两米多宽的通道。除与连通高家崖的拱桥相接的那个便门外,城堡另有一个正门,开在南堡墙正中的位置。雄伟的堡门为上下两层的砖砌双拱门,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此堡俗称“红门堡”。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门内左右有踏道可上堡墙。堡内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口正对着堡门,街长133米、宽3.6米;从下往上,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整个红门堡状如一条巨龙,南面的堡门为龙头,底甲东西水井为龙眼,卵石坡道为龙身、龙鳞,各甲东西小巷为龙爪;同时主街与三条横巷,也组成一个规整、巨大的“王”字布局。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堡内四排建筑中,除顶甲为六座院落外,其余三甲均为西四东三七座院落,阖堡共有院落二十七座。这些院落一排排一列列,规划十分规则整齐;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窑洞为两层,窑上建阁;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站在堡墙上望过去,一座座整齐排列的房顶、屋脊与远处的青山绿树相接,让人有在城墙上俯视一座城池的感觉;行走其间,过一座座的门、穿一进进的院子,如入迷宫中,往往不辨东西。幸好我手持王家大院的导游图,“按图索骥”才得以知道我身在哪座院中,不至于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一路走过,二十七座院落中我到过的也不过十二座,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作为王氏博物馆的绿门、绿竹和景熏三院的精美建构、华丽装饰和巧夺天工的三雕饰品;有司马院在有限的空间中构建出四院九门的院内套院、门内有门、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的艺术构架。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但印象最深的,却不是这些凝固了的繁华和精彩,而是在一座后花园空寂的二楼上时,涌入心头的一种莫名的震颤。城堡顶甲的六座院落中,靠东的四座是堡中王家人公有的花园,这四院由西往东依次是兰桂、隐翠、红杏、童心四园。四园一改其它院落前堂后寝的基本结构,变为前园后院:前园是仅以围墙相隔的开阔的花园,园中假山水池、花草树木,景致清新怡人;后院则仍是与其他院子相同的、以下窑上楼为主屋的合院。四园中只有靠外的兰桂、童心两园有通向外面的大门,四园之间以月洞门相连,形成一个园中套园的大花园。此处是城堡的最高处,却不是繁华处,花园中游人已少,后院便几乎无人问津。来到隐翠园时,我推开后院虚掩着的门,登上主屋的二层,本想居高一览,可惜前排院子的屋脊挡住了视线,所见不过是花园中的绿树浓荫。此时目光之内竟无一人、耳中一片寂静,小院北西东三座二层建筑的近二十间房屋中,是空荡荡更无一物,主屋二层的窑门敞开着,空空如也的窑洞显得格外空旷,顶上墙皮略显斑驳、地上落着一层薄薄的灰尘,屋内充盈着的是,浓烈的人去楼空的寂寥气息。在前面院子中只我一人的境况也有过,但不过只是片刻间,而且隔院也有人声不时传来,所以只是略感空寂;在此处我却感到一种深深的孤寂、一种只身一人走入历史深处的孤寂。也许是静极思动,恍惚间我的思绪来到了康乾之时,顿时我仿佛身处王家大院最热闹时的场景中:此时刚过晌午,有些院子的烟囱中还冒着炊烟、厨房女人们还在收拾着碗筷;花园里是正热闹的时候,饭后孩子们是不会老老实实睡午觉,他们早就溜到花园三五一群的捉迷藏、过家家,玩了起来;不远处有饭后出堡去的男人们边走边说的谈笑声,其间夹杂着几声女人呵斥孩子的声音、老人咳嗽的声音,远处还隐约有读书的声音传来。整个城堡似乎在这各种声音的吵杂中跳跃着、颤动着,如同一个年轻人砰砰跳动的脉搏,显出旺盛的活力,堡中的一房一屋、一石一木都好像是柔和的、有气息的……。然而略微凝神,这一切热闹便如其倏忽而至一样,倏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余下更深的寂寥,这种寂寥瞬间竟变成一种莫名的心悸,让我在灿烂的阳光下硬生生感到一阵后背发麻的感觉,我便赶紧下楼出院子,往现实的热闹处走去。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在隐翠园后院楼上生发的那种寂寥之感盘亘在心头,许久不散。想灵石王家由最初的王实一人,经数百年繁衍,竟成如此大的家族,据说鼎盛时王家六堡共有房屋8888间;但到衰时,数十年间偌大的家族竟散得干干净净,据说在“文革”中连祖坟也被刨,这就是将一点埋在底下的“根”彻底拔掉,到如今只留下一座毫无生机的“空城”,被世人当做一个文物、一个景点欣赏、凭吊。这让我想起了大漠中的“楼兰古国”,楼兰之所以成为一个遗迹、一个文物、一个景点,主要是因为大自然的缘故;但王家大院成为一个遗迹、一个文物、一个景点是因为什么呢?王家人自身的缘故当然是有的,比如高家崖的建造者王汝聪、王汝诚兄弟有四子四孙,皆因吸毒而家败人亡。然而这样一个如古人所说的“百足之虫”的家族,败亡的如此彻底,自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比如王氏二十一世孙王饮让。红门堡中底甲最阔绰的清芬院就是王饮让宅邸、唯一宅门东开的院落静思斋是其书院,直到民国初年王饮让一家仍是一副兴旺气象,其当铺、钱铺、估衣铺、杂货铺等,除占静升半条街以外,南自洪赵、霍县,北经介休、平遥,再到石家庄、保定、京津一带,一路上几乎都有他的店铺;然而“七七事变”后他匆匆处理了所有产业,举家南迁,静升王家的最后一抹辉煌也就在日本侵华战争的摧残下熄灭了。我不禁想,如果没有上世纪三十时年代的战乱,王饮让能否让王家最后的余晖延续、甚至光大呢?这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在一九四九年后“翻天覆地”的巨变中,他家被扫地出门的命运却是一个定数,也就是说有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历史,王家的衰亡就是必然的。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灵石王家大院游记

所以说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兴衰,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社会的,其自身是没有太多“如果”可供选择的。就如,如果我此前不是将行李寄存在高家崖入口处的话,我就可以沿导游图上标示的路线,从红门堡的堡门而出,就近去王家祠堂;这样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堡门前的照壁和石狮子、比如那块刻着朱题字的巨石。可是没有“如果”,我原路返回,从入口而出了。好在静升文庙和王家祠堂我出大院后也都去了,不过说实话,看过大院后,这两处就几乎没必要再去,两处值得一观者只有祠堂前的孝义牌坊和文庙前石雕砌筑的鲤鱼跃龙门照壁。

“王家归来不看院”,信然;但若有机会,王家大院我还是愿意再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