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通史》之误:晋饥而秦济;秦饥,晋国不输粮,且趁机伐秦

 好了明理 2018-01-29

致平的《中华通史》较多站在传统“正史”角度叙述中国历史,而该书尤以多幅历史地图和众多图表显示作者功力,对于读者助益极大。然而,也有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如第一册:“秦饥,乞籴于晋,晋转不与,且伐秦。”秦国因为闹饥荒,乞求晋国救济粮食,晋国不仅没有救济,反而趁机立即伐秦。其根据是《史记》的记载:“(穆公)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从“晋君从之”看,似乎晋君采纳了虢射的建议,趁秦闹饥荒立即伐秦。这是不对的。

《中华通史》之误:晋饥而秦济;秦饥,晋国不输粮,且趁机伐秦

秦饥,发生于秦穆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而秦晋开战是在秦穆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时隔一年之久。《史记》载:“十五年,兴兵将攻秦。”可见,虢射鼓动晋惠公趁秦饥荒之际伐秦,当时并未成为现实,庆郑等人的反对意见当是起了作用。庆郑说:背施,幸灾,民所弃也。主张施救于秦国,反对趁机伐秦。

《中华通史》之误:晋饥而秦济;秦饥,晋国不输粮,且趁机伐秦

秦国发生饥荒的次年,晋国准备出兵攻打秦国,但还没有等晋国出兵,秦穆公就主动率兵迎击,深入晋国的韩地(山西河津、万荣间)。晋惠公也率军来到韩地,双方摆好阵势,准备决战。此时,秦国军队人数虽然比晋国少,但同仇敌忾,上下一心,斗志高昂,而晋国的军队内部矛盾重重,人数虽多,但士气低落。九月,秦晋两国军队在韩原展开激战。一开始,由于晋军兵多将广,将秦军团团围住,连秦穆公都被包围。晋大夫梁由靡等截住秦穆公的去路,眼看秦穆公就要被擒。就在这危急时刻,突然从秦军中出现一股生力军,奋勇向晋军冲杀。结果,不仅救了秦穆公,而且将晋军杀得落花流水,并生俘晋惠公,秦军大获全胜。这股生力军,就是穆公曾经“赐酒”的“岐下野人”,他们“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史书说,这些野人“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而秦穆公没有追究严处,为报食马之德,毕力为穆公疾斗。从秦穆公至少两次救济晋国,以及对待野人的事件来看,他对“民”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还是善于争取“民心”的。正因为如此,当年十一月,晋国又发生灾荒,秦国再次给晋国运去粮食,两国又重归于“好”。

《中华通史》之误:晋饥而秦济;秦饥,晋国不输粮,且趁机伐秦

公元前648年,晋国曾发生饥荒,向秦国救援。秦国君臣之间发生过争论:公孙枝和百里奚主张输粮与晋,但丕豹却认为,趁晋有灾之际,正是进攻的好机会,主张不输粮。最后,秦穆公采纳了公孙枝等人的意见,向晋国送去了大批粮食。秦穆公的想法是,我虽与晋国有仇,但那里的民无罪,况且天灾的发生在各国是常有的事情,帮助受灾的人解除饥荒是人道,不可以废道于天下。由此可见,秦穆公益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绝不是偶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