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生命,由我自己来驯服

 alayavijnana 2018-01-29



理想国按:


《小王子》的简单美好人所共知,但这部世界名著的意义,并不是只有简单美好。可能其中令你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驯服”之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一段书中狐狸对小王子说的话——


“只要你驯服了我,那么以后只要风吹麦子,我就会欢喜,就会想起你金黄色的头发。在此意义上,你于我,就是此生无可替代的唯一,因为是你,而不是别的成千上万的男孩,走进了我的生命。”


但被问起小王子为什么会离开玫瑰?狐狸为什么出现又消失?小王子周游过的那些星球上的人是不是坏人?小王子最后在沙漠里倒下,是不是死去了?以上种种关于爱、责任、生活和死亡的问题时,你是否有了答案?


在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理想国,2018年1月)一书里,他用诗人般的温柔笔触在书中做出解答,将现代社会与童话联结在一起,启发你去更深地思考这些问题,同时让你找到自己的感悟。


下面分享一篇《小王子的领悟》的读后感,对于梦想、爱情、自我与死亡,作者写下了自己独特的感想——


比如,小王子曾对花园里五千朵玫瑰说:“你们很美,但是你们是空的,没有人会为你们而死。”对于这个“言论攻击”,作者认为玫瑰大可以说:即使没有人为我而死,我的生命也不是空的,我的生命,可以由我自己来驯服,生活是自己的,我只需向我自己交代。



我的生命,由我自己来驯服

——读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


文:蒋苡芯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草字头的字”


你知道你自己是谁吗?

你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吗?

你知道你正在拥有的痛苦和纠结来源于何处吗? 

……


这几年,当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感觉到不快乐、孤独、压力大;察觉到自己必须用心思索上述这些问题、用胆量直面这些问题而非逃避;正在思索中的自己已经有一些答案、又有更多疑问的时候,有缘在香港序言书店与周保松老师的《小王子的领悟》一书相识。



△《小王子的领悟》之「选择」| 区华欣 作


字字句句读完这本书,发觉其中的道理,其实每个但凡有过社会经历的人多少都能看明白一些,无论你是否认同和践行。


清华大学的刘瑜老师在推荐语中这样写道:“《小王子的领悟》是一个光与热之作,在这本书里,他沿着小王子的足迹去追问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爱,什么又是理想的公共生活。”


于我,《小王子的领悟》像一个从容又平和的前辈,淡淡地讲述着一种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沉淀感悟,除了共振,还有自省,以及更多留待未来的体验……



近日获知这本曾于2016年在香港出版的书,几经周折后终于在内陆问世(理想国,2018年1月版),为周老师高兴之余,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朋友,希望我们都能读出不同的领悟。


以下是我个人的读后体会,为记,并与大家分享。



 我们的梦想 



你,还有梦想吗?你觉得,现在还做梦是否奢侈?你正在你的梦想与现实中痛苦挣扎吗?

       

读过《小王子》的朋友,应该都对一幅“蛇吞象”的画印象深刻,那是飞机师圣埃克苏佩里在小时候绘画的一幅作品。

       

当他拿着这幅画兴致勃勃去邀请大人欣赏时,大人们不仅质问:“这不是一顶普通的帽子吗?”并且:“建议我放弃对绘画的喜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正经的学习上。”



圣埃克苏佩里按照大人们的安排,走上了规规矩矩的路,直到在沙漠遇到了小王子,小王子看到那副画时说:“这是蟒蛇吞了大象。”圣埃克苏佩里突然觉得,他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蛇吞象”好像早已成为了《小王子》一书中的一个意象。很多人说,它代表初心,代表我们最初梦想的好看模样。

       

周保松老师在《小王子的领悟》中解读道,

对许多小朋友来说,

他们对梦想的追求,

往往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健康成长的动力,

以及自我肯定的基石。



我这几年总有一种感觉,不知从何时起,梦想一词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里,正在走向两个极端。

      

一种是,梦想成为了一些年轻人们不敢公开谈论、甚至回避交流的话题。

       

我的有些朋友们,也许是怕大人们看不上他们的浅资历,会觉得他们自不量力;或是怕同龄人聒噪心高气傲的大野心,怕梦想破碎时的嘲笑声;又或许,他们早已跟社会规则妥协,害怕去掀起梦想浪潮时附带的不安与躁动,害怕生活的安稳感被就此打破,只好让物质欲望占领精神世界。


去年送给一位在香港念书的朋友的毕业礼物,希望我们都能实现各自心中所愿,不忘最初坚持。

       

于是,很多一起长大的伙伴在聊起未来的打算时,会说:“我现在只想挣更多的钱,买车买房。”“算了吧,还不如就这样找个人随便嫁了。”“你怎么那么不切实际,还在高谈阔论你的梦想。”


……  


另一种是,梦想不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追求,而成为了一种自我营造的虚影。

       

宏大目标的包装,精致言语的粉饰,享受着宣示梦想时别人或真或假的追捧,把那个幻想出来的美好泡沫,当成了已经是自己囊中物的样子。

       

包括我自己,两种关于梦想的姿态或多或少都集于一身,成为一个矛盾体。


        

一面,自我克制地接受着“去梦化”的过程,社会压力,收入的束缚,父母逐渐年老的现实,一面又极力想要冲破家庭、经济、年龄、学历等种种枷锁,去为了实现自我,拼个头破血流。


周保松老师在《小王子的领悟》中提到,

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我们从小时候开始,

就努力要成为一个好大人,

好大人需要世故、圆滑,懂得保护自己,

要学会务实地为自己打算,

小心翼翼地跟着主流期望走。



所有的长辈,都年轻过,所有的年轻人,都做过梦,犯过错,可是,似乎这个社会在加速一个一个年轻的心灵“去梦化”的过程,对年轻人的容错率越来越低。

      

记得去年看过沈星在采访朴树时问他:“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活得很少年?”朴树回答:“不是我依旧活得少年,而是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老得太快了。


      

有时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真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以后一定要来北京工作。


面对很多人曾问我:“你想去北京做什么?”我总是无从回答。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梦是美好的,并且我很庆幸自己在这条路上一路坚定的走了下去。 


《小王子的领悟》之「驯服的,就是政治的| 区华欣 作


至于做什么?当自己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个性和自我的需求会在此时萌生。与过去小时候的梦形成潜移默化的关联,于是,做什么这个问题,便逐渐有了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但,很多人在做什么的过程中,逐渐妥协,忘记了曾经被心中梦想击中的触动感和荡漾感。

      

我一度也觉得自己是这样,想要下定决心去抛开婚姻、女孩年龄、家庭牵绊等社会束缚去追求梦想,去寻找自我时,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


       

读周保松老师的《相遇》一书时,得知过去他还在新亚书院读书时,曾在商学院修读工商管理,但他因为热爱哲学,在2年多的自我怀疑和与家人的据理挣扎下,终于决定转读哲学。

      

在香港这座金融城市,所有人或许都清楚这样的选择在世俗的意义上看,他会失去什么,也许是失去成为西装革履中环精英的可能性,也许是失去了更好物质生活的入场券。

      

但周保松在书中讲到,当他下定决心转读哲学的时候,他领悟到,诚实地聆听自己的内心,踏实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真实地活出属于自己生命的那道风景,是我之所求。


       

也许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向大人世界妥协的圣埃克苏佩里,也许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未知,也许我们会被车子、房子等物质压力所困……

       

但希望,我们不要放弃自己发梦的权利,不要放弃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尝试,并且勇敢的去追寻你心中所想,哪怕打破常规真的需要付出代价,哪怕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条件和武器不一,但梦想这个词是平等的,只是希望我们都能脚踏实地地去走向梦想,而不是白日空想。

    

至于梦想的前途呢? 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前途不是人一生必得的所求,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内心的充盈和平衡的力量更为重要。


     

我母亲常说:“我不束缚住你任何,你去做你想做的,追求你想要的,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能把它过好。”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再想做这个梦,我们想去过另一种生活,那又有什么关系,把他放下吧,顺着你的心去追寻另一个。大人说的话,不一定就是对的,大人的世界,不一定就是好的。

       

那么外界的眼光和压力呢?我们真的有勇气去抵御这些吗?我现在也没有,但我也愿意去一点一点试着看。



 爱是尊重,爱是驯服 


《小王子的领悟》之「初恋的脆弱」| 区华欣 作

       

有些长久的内心执念,放下之时,真的只是瞬间。

       

在《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深爱着他的玫瑰,但却因为长久以来彼此相处得不好,小王子觉得无法面对他的玫瑰,选择了离开B612星球,踏上了他的旅途。

       

他来到地球后,曾在玫瑰园里发现有5000朵玫瑰都和他的玫瑰长得一模一样,他认为他的玫瑰不再独一无二,这使他陷入了一种自我认同的危机中,直到他遇到了狐狸,并且教会了小王子关于“驯服”的道理。

       

狐狸告诉他,你对玫瑰的感情,是驯服关系里的独一无二。


对此,周保松老师解释道,

要建立这样的关系,你要用心,

要愿意投入时间去关心和聆听对方,

了解对方的需要;

你要找到彼此相处最恰当的仪式,

同时也要承担起照顾对方的责任,

以及愿意承受因爱带来的责任。


       

狐狸还告诉小王子,如果我们彼此驯服,我们就会在我们的关系里,体会到另一种意义的独一无二——我们一起走过的路,共同记忆,生命中因为相遇带来的改变,都是不可重复的、不可取代的。

      

“只要你驯服了我,那么以后只要风吹麦子,我就会欢喜,就会想起你金黄色的头发。在此意义上,你于我,就是此生无可替代的唯一,因为是你,而不是别的成千上万的男孩,走进了我的生命。”

      

不得不说,“驯服”这个词用得很妙。在中文的译本中,对原词有“驯养”、“驯化”、“驯服”等版本,据保松老师介绍,为确定更好的说法,他还专门去信给台湾译者缪咏华女士,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使用“驯服”。

      

在我们的人际中,让以每个个人为宿体的爱情、或者友情等重要情感走进我们的生命,不也是一种相互驯服的情感吗?


《小王子的领悟》之「狐狸的心事」| 区华欣 作


在《小王子的领悟》中,保松老师用了很多的篇幅在讲述“驯服”的各种面向,其中最打动我的,是《麦子的颜色》和《狐狸的心事》两章。

      

狐狸是深爱小王子的,所以它邀请小王子来驯服它,但它也清楚小王子深爱的是玫瑰,所以狐狸选择了陪伴小王子成长,并且只和他做朋友,最后送他离开。

     

狐狸知道,它从来都不是小王子的远方,小王子也终不会为它停留;


《小王子的领悟》之「钱,为什么买不到朋友」| 区华欣 作

      

狐狸知道,它自己是爱的主体,小王子也是爱的主体,它在选择人,他也在选择人,你爱他,就必须尊重他是独立的主体,尊重他的选择;

      

狐狸也知道,在对小王子的爱里,它不是一无所获,它收获了美好的回忆,还有金黄色麦田的美好念想……

     

我很喜欢周保松老师在《小王子的领悟》中说的那句:“灯火阑珊处站着的那人,遂似近却极远,可望而不可及,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件必须接受的事。怀念只能留在心里。”


     

是啊,怀念只能留在心里。“狐狸或许会这样告诉自己:我用心爱了,也许,这样就够了。”是啊,你也曾这样告诉过自己吗?

     

我用心爱了,也许,这样就够了,我不是一无所获,因为爱,我变成了更好的样子,因为爱,我尊重与接受他的不爱。并且希望,他也拥有更好的人生。



 我是谁?


你知道你自己是谁吗?你勇敢地面对自己了吗?你也想要一个答案吗?会不会没有人能回答?

      

这个世界是你所想象的吗?所有的改变你都能承受了吗?你会不会也常常觉得害怕?你会不会也常常想不出办法?


     

《小王子的领悟》中用了一章《如果你是五千朵玫瑰的其中一朵》,站在被小王子否定了价值的花园玫瑰们的立场,来探索这个问题。

      

看过《小王子》的人应该都记得,小王子刚来到地球遇见这五千朵玫瑰时,曾一度陷入了认同危机,直到他从狐狸那里学到了驯服的道理后,小王子重新回到花园,告诉这五千朵玫瑰:“你们很美,但是你们是空的,没有人会为你们而死。”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玫瑰的价值,也用这些话伤害了这五千朵玫瑰的自尊。 


其实我们每个人,因驯服关系被别人看作是独一无二重要的存在范围并不会太大,对于更多没有关系、或者足够深刻关系的人来说,你其实非常渺小,非常普通,甚至不是玫瑰、只是小草,并不重要。否定的声音伴随着整个成长的过程。

      

比如读书时老师对你的否定:“我从来没教过像你这么差的学生。”      

比如爱恋某个男生时他对你的否定:“你配不上我,我看不上你。”      

比如工作时领导对你的否定:“你觉得你自己适合做一名记者吗?”

……

《小王子的领悟》之「理解之难及理解之必要」| 区华欣 作

       

否定累计,甚至你自己一度都会怀疑:“我到底行不行?”“我是不是真的很糟糕?”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用四个字解答了我的这个困惑。当我也在被否定中开始怀疑自我,感觉自信被逐渐消磨的时候,她说:“你要学会‘及时止负’。”

      

我想,这与周保松老师解读的五千朵玫瑰应该对小王子的否定作出的回应,应该也有共通之处。


周保松老师在书中说道,

每一朵玫瑰都是平等的,

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

谁也不比谁重要。

所以,既然小王子不在乎她们,

她们也就不必用他的标准来贬低自己。


      

哪怕她们最终没有找到像小王子一般的爱人,她们也可以主动地去发掘自己的志趣,寻找值得委身的志业,并大声地告诉小王子——即使没有人为我而死,我的生命也不是空的,我的生命,可以由我自己来驯服,生活是自己的,我只需向我自己交代。

      

而对于小王子来说,哪怕他说得有道理,也不需要用一种胜利者的姿势来教训她们,而应该对她们拥有一份同理心的理解。因为小王子也曾纠结过、无知过、年少过、做错过……


      

对于我们这些社会人也是一样。

     

所有人都曾年轻过,希望我们未来无论成为多了不起的人,面对年轻人时,可以对他的错误加以指正和引导,不要急于去否定、打击、质疑,并且毫无缘由的拒绝,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多一些交流和沟通;

     

对于正年轻的人,进入社会后,也不可过于学生气、孩子气,用心、负责任的去完成每一份工作,对待每一项任务。

      

也许这样,无论对于前辈或者是年轻人,都会更加平和自如一些。

       


 当我们面对死亡与失去 



面对死亡,理解死亡,接受死亡,对于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来说,尤其对于从来以为死亡是避讳话题,避免谈论的中国人来说,其实不易。

      

周保松老师在《小王子的领悟》中,在最后一章“归零之前”,讲述小王子是如何面对他的死亡,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死亡?



他认为,人死后,会归零,从something变为nothing,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生前所做的一切也会跟着归零。“我们为这个世界播下的种子,会继续生长,甚至有机会繁衍四方。”

      

我人生中有过几次面对死亡的经验。亲人、朋友、老师、前辈……他们有些倏然离开,甚至没来得及道别,有些在离开前经历了漫长的、痛苦的治疗过程……

      

自我19岁至今,面对一些人生变故,也曾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与死亡面对面交谈,去理解死亡的内涵,化解内心的悲痛与恐惧,至今仍然在开脱和挣扎中矛盾着。



      

我曾问过母亲:“如何看待疾病与死亡?” 她说:“这是每个人早晚都要面对的事情,只要在有限的生命里过好每一天吧。”

       

如果来过,留下过,爱过是生的意义?那么死亡是为何?

       

我现在的答案是,如果我提前预知了死亡,会让我更加珍惜;如果我终将面对死亡,我相信周而复始和心中留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