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爆红的旅蛙与空巢的玩家:理想生活的投射?

 HaiheLibrary 2018-01-29

图:青蛙在家独自吃饭、看书、写日记的情景,引起空巢青年的共鸣

  大公报1月29日讯(记者 张濬东)要说近来最忙的一群人,当属朋友圈里的一批90后。一个多月前,他们忙不迭地在朋友圈宣布“出家”;很快,“看破红尘”的他们又争当起四个“纸片人”的太太;而最近,他们又纷纷以“老母亲”自居,一边在朋友圈晒“蛙”,一边感嘆当父母的不容易。如此戏剧化的角色转变,皆因最近火爆的两款手机游戏——《恋与製作人》和《旅行青蛙》。就在本月21日,由日本游戏公司Hit-Point开发的《旅行青蛙》在没有汉化版的情况下,冲上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游戏排行榜之首。随着“纸片人”男友渐渐被抛弃,90后已经开始“佛系养蛙”了。

  佛系心理养“蛙”

  比起排行榜上的其他手机游戏,《旅行青蛙》显得简单甚至有些简陋,只有两个画面,而玩家也没有特定任务,只需要收割三叶草、为青蛙买便当、偶尔招待一下小动物朋友。青蛙在家的时候就独自看书、写日记,它也随时会出去旅行,并在旅途中寄回明信片,当它回家时还会带着手信。然而,这一切都不受玩家控制——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门,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回家。玩家只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然后就是静静等待,这被称作“放置类游戏”。

  其实,早在1996年日本最大玩具製造商万代(BANDAI)就已发售放置类的电子玩具产品——“他妈哥池”(たまごっち,Tamagotchi)。蛋形的外壳、狭小的电子屏和不时响起的“滴滴”声——饲养电子宠物应该是大部分90后的童年回忆。玩家需要通过按钮来给宠物餵食、清理房间等,然后等待它的成长,但宠物的心情、健康及寿命都取决于玩家的操作。为了不让宠物饿死,许多学生都曾将“他妈哥池”偷偷带入课堂以便随时看顾,这几乎让青少年上瘾。

  相比之下,《旅行青蛙》几乎不需要玩家的参与,甚至需要玩家有一种“随缘”的心态,这正符合了当下年轻人的“佛系”心理。同样是放置类游戏,“他妈哥池”还是以玩家为主导的,而《旅行青蛙》实际上是把玩家放在了“被放置”的一侧。玩家在养“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来玩,不用花太多精力,也不会感到无趣。

  吸金力不容小觑

  “氪金”(应用内充值)与IP开发,是手机游戏变现的两种主要形式。虽然《旅行青蛙》不像《恋与製作人》那样让玩家疯狂“氪金”,但根据现在的市场反应,相信其衍生品的圈钱能力不容小觑。2014年,Hit-Point公司开发的另一款放置类游戏——《猫咪收集》,就推出过多种衍生品,包括笔记本、玩具、表情包等。萌萌的猫咪IP在去年还被搬上了大银幕,翻拍成真人版电影《猫咪收集之家》。目前,Hit-Point公司尚未开始《旅行青蛙》的IP开发,不过,等不及的粉丝们可以先去日本寻找青蛙的足迹,因为它去过的地方和带回来的手信都可以在日本找到。

  理想生活的投射

  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没有家庭生活。根据网易2017年5月发布的《空巢青年人群画像》报告,90后是空巢青年的主力军。而佛系风格的《旅行青蛙》,恰好让90后的孤独得到了暂时性疗愈。游戏进程完全不受玩家掌控,这反而撩拨起玩家的好奇心,渐渐地,等待青蛙回家就成了玩家的情感寄託。这种交互方式让“佛系”玩家能体验到虚拟的亲密关系,却不会受到真实的伤害。打开朋友圈,会发现不少玩家都自称“操碎心的老母亲”,无论青蛙做什么都能引起蛙妈们的各种操心。有玩家因此体会了一把做父母的心情,开始对亲情有了更多思考。

  尽管游戏催生了无数蛙妈,但现实中的人口出生率却在下降,许多蛙妈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单身。这种有趣的反差背后,其实是游戏对社会心理的映射。在年轻人普遍焦虑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像是孤独的青蛙,但他们的生活却远没有青蛙那般惬意。《旅行青蛙》的出现,恰好成为空巢青年的一个情绪宣泄口。与其说他们在养蛙,不如说是透过青蛙看到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拥有简单却温馨的庭院和小屋;像歌里唱的那样“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想走就走没有其他顾虑;既能一个人享受孤独,也能融入社会结交各种朋友……空巢青年们乐此不疲地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实际上是在青蛙身上发现了另一个自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