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线专家张承林教授:水溶肥很普通,并不是什么新型肥料!

 我的图书馆367 2018-01-30

张承林教授在内蒙马铃薯区推广水肥一体化的场景,真正的农业技术专家一定是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出来的,太令人敬佩了。这是我们所有农资人的榜样。(图片源自张承林老师的学生)



提起水溶肥,水肥一体化,张承林教授与他领导的华南农大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就不得不提。

作为国内水肥一体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张教授从2000年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水溶肥料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参与和举办“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班近300场,累计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超过1000万亩;已成功研发出悬浮液体肥料配方和生产工艺参数,指导国内十多家肥料企业转型升级,建立液体肥生产线,实现悬浮液体肥料的产业化发展。2013年初我国出现的液体肥料加肥站销售模式就是张教授的创意……

本期访谈,我们走进华南农大,走近张承林教授,了解国内“水肥一体化”的发展现状,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未来水溶肥的发展方向。


难以说清楚的水溶肥产品


从肥料的用法来说,兑水用的都是水溶肥,可以是单质的,也可以是复合的。至于是颗粒的、粉剂的还是液体的,那只是个形态,作物需要的是养分,与形态无关。

记者:张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这些年您一直致力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那您能否给介绍下什么是水肥一体化呢?

张承林:水肥一体化它有两个概念。狭义来讲,就是通过灌溉管道施肥,如通过滴灌、喷灌、微喷灌系统施肥等;广义来讲,只要将肥料兑水施用就是水肥一体化。除了通过灌溉管道施肥外,肥料淋施、浇施、喷施、冲施等也是水肥一体化的简单形式。

记者:那按这样的理解,水溶肥的概念也不只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那些产品了?

张承林:其实水溶肥这个叫法是有问题的。水溶肥,顾名思义,就是能溶解于水的肥料,兑水用的肥料。它是相对于撒施颗粒肥或干肥而言的,是从用法上对肥料的归类和划分。现在很多的肥料,如叶面肥、用于灌溉系统的肥料,都是兑水用,都可以被称为水溶肥,这是水溶肥广义的概念。狭义地讲,通过灌溉系统施肥的肥料叫做水溶肥料。这个对肥料的要求就更高了。

记者:这个要求高体现在哪里呢?是指全水溶吗?

张承林:水溶肥最关键的考量指标有两个:溶解速度和水不溶物(渣)含量

第一个指标,也是最关键的指标,溶解速度要快。农户普遍追求的是溶解速度要快,半天不溶的,或者不溶于水的,农民就不接受了。但这个“快”多长时间合适?没法确定,因为溶解速度和很多指标有关,和搅不搅拌有关,和水温有关,和肥料的形态也有关,没法定指标,只能是用户能接受就行了。但农户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差异,有人觉得五分钟也行,有人是一分钟都等不及,根本无法定指标。

第二个就是水不溶物(渣)的含量。水不溶物含量的多少,与用法有关:通过滴灌的,渣越少越好,但也不需要百分百水溶,因为过滤器就是为了过滤渣滓的;对于喷灌、冲施、漫灌,渣是可以处理的,有一点点渣又有什么关系呢?到底多少渣才合适?以不影响灌溉系统的正常工作为标准。这又和田间具体情况有关,难以给出具体数值。理想状况当然是全水溶好啦,但全水溶的是否成本又高了呢?

这两个指标目前无法定量,导致水溶肥是一个感觉清晰实际上并不清晰的一类产品。说起来有标准,做起来不好整。

那些大量元素水溶肥,是按农业部制定的标准执行的,实际上指的是“水溶性复合肥或混合肥”。但是从市场角度考虑,兑水用的都是水溶肥,可以是单质的,也可以是复合的。至于是颗粒的、粉剂的还是液体的,那只是个形态,作物需要的是养分,与形态无关。全水溶更只是水溶肥产品中比较高端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情况,用在温室大棚里;大田里没必要这么高档的肥料,普通的(水溶肥)就行。


市场不缺产品和设备,缺的是培训和推广


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最关键的不是(灌溉)设备和技术,而是市场培育和推广问题,是怎么让用户来了解、掌握这个技术,让他们正确地使用。

记者:我们知道,除了新技术的研发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也是张教授的研究重点。您能否给介绍下咱们团队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情况?

张承林:好的。我研究的就是水溶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是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水肥一体化的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研发,另一个就是把技术怎么推广出去。推广一个重要的途经就是培训,做示范。所以我们这么多年来也在田间做了大量的水肥一体化的示范,举办了很多讲座,编写了很多科普的文章和书籍,做了大量的培训工作。



水肥一体化涉及到设备和技术两部分,做水肥一体化需要具备哪些硬件条件?这些东西怎么用?管道怎么连接?流量怎么计算?喷头间距多少合适?这些必须真正下过田,真正去操作过,才会更好的了解。

所以,我们联合某液体肥料有限公司在东莞建立了水肥一体化的展示和实操基地,把水肥一体化的相关设备都展示出来,并且可以运行起来。不是说摆在这里让你看一下是什么东西,而是有水源,有电力,有设备,连接在一起,可以运行起来的。这也是华南农大的一个重要教学场地,很多相关课程都是在这上的。


记者:让学生亲自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更容易受到市场的认可吧!

张承林:那当然了。水肥一体化是一门实操技术,在教室里讲,放PPT看都是没有多大用的,必须到实操基地,亲自动手来学习。就像学开车一样,教练给你讲成堆的汽车理论,告诉你各种注意事项,就是不让你摸车,不让进驾驶室,你永远都学不会开车的。

我们购买了很多设备,学生在这里上课,会分组进行设备的安装、考核和讲解,也可以进行各种小实验,让他们从最基本的学起,从简单的原理学起,比如说漏水是怎么回事,管道怎么连接,不同的土壤应该选择多大的流量,多长灌溉时间合适等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明白是怎么回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然这样教学速度慢,但学生亲自做过,掌握起来速度很快,记得也比较牢,以后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知道该怎么解决了。

记者:这种模式在全国应该都很少见吧?

张承林:当然,这种模式在全国非常少,几乎没有人这么做,因为建这个是需要成本的:一整套设备下来需要五六万,还要定期更换;要有水源,空间也要大,才能方便演示和操作。

这个基地不仅针对学生,很多对水肥一体化感兴趣的企业、经销商和种植大户都可以过来参观学习。目前,田间出现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有些是不好用的,只要用就会出好多问题。通过展示,可以告诉大家正确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应该是什么样的,滴灌管应该怎么选,流量应该怎么设计等等。

我一直在鼓励很多过来参观学习的单位、农业部门建立这样的实操基地来培训农户,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人员的培训,但建成的却寥寥无几。

我一直在强调,水肥一体化是一门应用技术,是一门实操技术,必须亲自下田,亲自做过,才能真正掌握水肥一体化技术。

但是现实呢?我们很多传统的培训都是放在大宾馆、星级酒店去搞,这是没用的,听完拼命鼓掌,好啊好啊,但回去之后就忘记了,因为没有给他动手的机会。就像在教室里教游泳,不让你下水,一辈子都不会游泳的。这也是我们搞了那么多培训,那么多推广,效果还是不理想,田间应用还是那么多问题的原因。因为培训的方法是错误的,缺少真正的落地。

现在市场上不缺肥料产品,不缺(生产)技术,更不缺设备,缺的是培训技术。在市场上,有适合田间用的各种各样的设备,水肥一体化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不需要再重新立项去研究,就能够满足要求。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最关键的不是(灌溉)设备和技术,而是市场培育和推广问题,是怎么让用户来了解、掌握这个技术,让他们正确地使用。


服务不是简单的示范观摩,是要解决问题


农化服务并不是简单的示范观摩农民会,而是通过专业的工具,快速准确地分析田间情况,根据作物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农户存在的种植难题。


记者:您刚刚说市场缺的是培训技术,但现在很多水溶肥企业、灌溉设备企业也在做服务,也在培育市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啊?

张承林:现在,在肥料产品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没有服务,产品是越来越难卖了。但农化服务并不是简单的示范观摩农民会,它是有内容的。

农户买肥料,就相当于我们去医院看病,最想要的不是药,而是专家、医生的诊断。他们想听的也不是说这个药(肥料)多好多好,而是这个地(作物)出了什么问题,该怎么用肥料,用多少。

农化服务是做什么呢?就是通过专业的工具,快速准确地分析田间情况,根据作物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农户存在的种植难题。农化服务人员相当于是庄稼的医生,庄稼的营养师,主要工作是诊断作物出了什么问题,指导农户怎样科学施肥。

但是现在,下去做技术指导,搞技术营销的企业、经销商太多了,农户根本不知道该相信谁。怎么办?只能让土壤,让作物自己来说话,通过检测告诉我们土壤该补充什么样的养分,需要用什么样的肥料。

记者:就像测土配方这样吗?但这是不是只能在实验室进行?

张承林教授跟农户在一起

张承林:测土配方当然可以,但测土配方只是检测土壤里的养分情况,而作物体内的养分平衡才是施肥的终极目标。所以,农化服务不仅要检测土壤的养分情况,还要通过叶片分析技术,检测作物体内的养分状况是否平衡。

所以,我们研究室研发了专业的农化服务工具——土壤速测箱和植株养分速测箱,进行土壤养分检测和叶片分析,里面有样品采集、制定待测液的配套工具,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检测室,带到田间去,能够快速检测出农户地里的土壤问题、施肥问题和叶片营养状况等,半个小时就能出结果。

记者: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听起来确实不错,但怎么会想到要研发这样的工具箱呢?

张承林:任何一门技术和产品,看其是否适合大范围的推广,第一要考虑成本,因为农民种地是要有效益的,如果投入超过了产出,就没有人愿意用。第二是要简单,如果太复杂了,农户不会用,新技术也推广不开。所以,技术推广的前提是技术的集约化和简单化。

像土壤检测、叶片分析这样的工作,在实验室早都可以做。但应用到市场,还要面对千家万户,成本太高了。所以,我们简化实验室的工具和步骤,让土壤检测,叶片检测,像智能手机的应用一样,推广“傻瓜式操作”,让使用者熟能生巧。

除了这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要快速。作物是有季节性的,如果不能快速地给出结果,几天的时间季节已经过去了,检测就没有了意义。对农户来说,我明天要施肥,你必须今天把问题给诊断出来,现场解决,快速响应。所以我们就推广比较简单的土壤速测。


水溶肥的出路在大田作物


记者:您觉得未来,水溶肥将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张承林:水溶肥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在国外,液体肥料以其速溶、均匀的优点成为灌溉设备施肥的首选肥料。美国液体肥料占总肥料的55%,拥有3000多家液体肥料配肥厂,年消耗液体肥料1600多万吨;以色列田间几乎100%使用液体复混肥料。

液体复混肥料具有诸多优点,如生产成本低,生产过程污染小甚至无污染;混合精确,质量一致;相比颗粒肥更容易调整配方,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的数据提供更符合作物营养规律和土壤养分特性的配方肥;另外,液体肥兑水施用,浓度安全,水将肥带到根部,促进吸收,能显著提高养分利用率。一般比常规撒肥要提高一倍以上。大规模推广液体复混肥料,是实现化肥零增长的重要举措。

除了产品外,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还应面向大田作物。我国水肥一体化的出路在大田作物,中国水溶性复混肥的出路也在大田作物。水肥一体化的各种优势应该让大田作物分享,企业要生产供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作物上用的水溶性复混肥,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

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大田上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我们在水稻上已经做了两年了,在灌水口把肥料冲进去,效果很好;在北方的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上,直接利用原有的灌溉设备——“小白龙”,农户几乎不增加投入,利用专业的施肥工具,把肥料注进去,田间试验已经成功,只剩下最后的推广。

【后记】

第一次听张教授讲课,是在杂志社举行的一场论坛上,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这位老师不仅懂技术,对市场和推广也很在行。这次约访,更是深深被张教授为水肥一体化在我国的推广所做的努力所折服,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层次的研发,更有推广和应用方面的创新:将先进技术本土化,研发适用于我国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举办培训班,写科普文章,免费公益培训,向行业普及水肥一体化知识;推出“液体加肥站”新模式,解决液体肥运输难和散户购买的难题;研发农化服务工具箱,让农化服务有据可依……他,一直在以自己的努力,推动着水肥产业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