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外国人着迷的中国二十四节气

 影谭翰墨 2018-01-30


众所周知,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怎么来的?相信很多人不甚了解。

读过《吕氏春秋》都应该知道有仲春、孟春等此类的词语,而且不止出现一次,其实这是古人计时分季节的一种记述方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古人就以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划分节气。后经过不断完善,公元前104年修订的《太初历》明确定位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即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着黄经运行十五度所需的时日即称为一个节气,每一个节气代表着固定的位置,每年运行三百六十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每月分布两个。

依据春夏秋冬四季按顺序分布,第一个节气为立春、雨水,其中每月第一个来临的成为节气,第二个成为中气,后也有人统称为节气,就是现在的二十四节气的节本源流。有歌诀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从太阳运动的角度来讲,其直接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转,所以节气在现代公历的时间相对固定,上半年一般在6、12日交替,下半年一般在8、23日交替,前后相差幅度为1-2天。从时间来讲,因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导致节气的时间长短不一,基于14-16日之间,平均15天左右。所以其在反映地球季节变化和冷暖交替时有很大作用的,,也是比较准确的。

所以地支月,即正月建寅,一月始于立春,经雨水后,终于惊蛰前。二月始于惊蛰,经春分后,终于清明前。三月始于清明,经谷雨后,终于立夏前,……十二月始于小寒,经大寒后,终于立春前。如此循环不已,年复一年。

《淮南子·天文训》:“天一元始,正月建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月份,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寅,即为夏历正月。所以在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住宅理论中,年份和月份的分界不是以公历来确定的,也不是以农历,是以节气来确定的,也就是以立春为一年之始,下一个立春结束,为一年的计算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