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是一部内涵颇为丰厚的文字学经典著作,然而在阅读上又有一定难度。采用怎样的方法来阅读《说文》,能够读得下去并产生兴趣呢? (1)要首先了解《说文》的体例 《说文》共收录9353字,每个字条皆先以篆字标出,其后是字义。字义大多以一个字阐释。在“一字释义”(或多字释义)之后,若有必要,就作进一步的详细解释。其后是字形解析,并指出表声字符,有的字以“读若某”注音。对于某些字,还引用经典加以佐证,或作为该字的应用举例。若某字有对应的古文、籀文等,则在最后予以标示。在上述内容中,字义和字形解析是必有的,其他内容或可有缺。 《说文》收字均按部首划分。正文中的部首划分有两个标志:其一是在部首用字的释文后面注有“凡某之属皆从某”,此即为该部之始;其二是在“某部”结束之处,标明“文多少”、“重文多少”。“文多少”是指该部首有多少从属字,包括部首用字自身;“重文多少”是指该部首属下共出现了多少古文、籀文等“重文”。 《说文》中共有“重文”1163个,其中“古文”474个,“籀文”208个。“籀文”是《史籀篇》中的文字,“古文”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古文字。《说文》还用“或”标示异体字,也包括在“重文”中,后世称为“或体”。 (2)要借助于参考书 阅读《说文》需要借助于参考书和工具书。其中,很有用的一本工具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说文解字》毕竟是一本古代的文字学著作,书中诠释某字所用的字也是古代的含义。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诠释某字的释文是现代含义。 汉字的古义与今义,大部分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字的古今含义不同。例如,《说文》解释“奔”的字义为“走”。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的“走”字与现代的“跑”字意义相同。“奔”在《说文》中的释义为“走”,正是现代意义的“跑”。 阅读《说文解字》时,一定要留神其中的释义用字是古汉语,而古汉语的字义与现代汉语未必相同。必要时可以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了解用现代汉语诠释的古汉语用字。此外,《说文》只用一两个字来诠释字义,有时不能涵盖全部字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对古汉语的主要字义作了全面阐释。 (3)采用适宜的阅读方法 《说文》是一部字典体例的文字学著作。初读《说文》者不大可能通读,可以采取随机选读的方式,或称为“蜻蜓点水”法。 “蜻蜓点水”法是每次阅读时随机翻开一页,阅读其中的内容。由于《说文》的内容中亮点多多,每次阅读都可能发现一些亮点,唤起阅读的兴趣。“蜻蜓点水”法的优点是把日常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加以充分利用,且每次阅读都有新的内容,富于新鲜感。而单次阅读的时间都很短暂,不会产生负重感,使阅读成为轻松愉悦的事情。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多少次“蜻蜓点水”式阅读之后,对于《说文》就会有所了解,逐渐熟悉起来。 举一个例子,比如“蜻蜓点水”看到了“黍”字。 《说文》对“黍”的解释为:“禾属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从禾”,“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其中,“禾属而粘”四个字阐明了“黍”的植物学分类归属及食用口感特性。“大暑而种”一语双关,既记录了“黍”的耕种时令,又指明“黍”与“暑”的谐音关联。“黍可为酒,禾入水也”既述说了“黍”的酿酒用途,又剖析了“黍”的字形。像这样鞭辟入里、恰中肯綮的字形字义解释,在《说文》中俯拾皆是。 特别提示一个“小窍门”:《说文》中那些解释用语比较多字条,往往比较有趣,值得一读。 在阅读时,遇到感兴趣的内容,要随手记一些笔记。如果不记笔记,这一次随机看到的精辟内容,下次再想找到就可能如同大海捞针了。 (4)专题阅读 为了较为系统地阅读《说文解字》,可以采用专题阅读法。譬如,以地名为专题进行阅读。古代的行政区划用字集中出现在《说文》的 “邑”部,与山、水有关的地名会分别出现于“山”与“水”部。此外,在“女”部汇聚了一些与姓氏有关的地名。还有的地名存留于其他位置。 对于古代计量单位、古代官吏制度、古代农耕习俗等等,都可以专题阅读。阅读时要简略地写一些笔记,以后再作整理。 初读《说文》时,可能感到枯燥乏味,但真正读进去后,会觉得这本书的内容美不胜收,读来令人着迷,乃至爱不释手。 关于《说文解字》的更多研讨,可参阅拙著《篆字快速入门与〈说文解字〉导读》。 |
|
来自: 科海泛舟pbm52h > 《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