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物种习性来分析“傻狍子”它“傻”在哪?

 茶香飘万里 2018-01-30


东方狍,又称西伯利亚狍、狍、野狍、狍子、中国东北狍,属中型鹿类,是空齿鹿亚科下的一种动物。列入国家“三有名录”,未经许可,捕猎、养殖都属于违法行为。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属: 狍属 Capreolus

种: 东方狍 C. pygargus


狍属下有两个种,东方狍(C. pygargus)和西方狍(C. capreolus

东方狍的种名为pygargus。它的语源来自古希腊语的pyge(πυγή,臀部)和argos(ἀργός,白色)。

中国学者过去多将中国狍归入西方狍。后来的学者则通过线粒体DNA等手段,判定西方狍与东方狍在约在200万年前分化成为两个不同的物种;在80万年前,中国狍从东方狍分化出来,成为一个亚种。


东方狍属于中型鹿类,雄性的体长和体重均超过雌性。

冬季为均匀的灰白色或浅棕色,喉部多有形状不定的白斑;夏季为棕黄色或深棕色。幼体身体两侧有三列不规则的白斑,8-10周后消失。


无獠牙,耳、眼较大,颈长,后肢略长于前肢。仅雄性有角,两叉三枝。

成年狍的鹿角于11月至12月脱落,随即立刻开始生长新角,3月底至4月底长成,然后开始骨化、脱去茸皮。


狍的嗅觉敏感;视觉有限且为色盲,只能看到黑白图像,但对非自然物的反射光十分敏感。

在现代社会,它们会被夜间公路上流动的车灯吸引,跑到车的前面追踪光源。

让人们觉得:狍子只会借着亮光好赶路,根本不知道会被撞死


雄性与雌性的尾均不明显,不靠近检查很难发现。肛部周围有巨大的白色或浅柠檬黄的臀斑,受惊吓时臀斑尤为明显。

第三和第四趾细小而尖,着地;第二和第五趾已退化,高悬无功能。有明显的蹄腺和跖腺,雄性有前额腺。



经常听到猎人捕猎狍子时往往不去追赶,而是在原地埋伏,等待狍子再次回到原地时再将其抓获。”真的是这样吗?



这其实不是“狍子”傻,是因为它们有固定的活动区域,在危险过后会回到事发地的附近观看,在这片区域是否还存在危险?是否可以继续活动。

从它们的习性上分析的话,即便是返回原地也未必容易抓获。


东方狍听觉灵敏,警觉性高,跑起来飞快,擅长跳跃。不会像传说的那样老老实实的等着猎人随意处置。

还有一种可能是雌性为了保护幼仔,而回到原地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引开“敌人”。


东方狍可以广泛地适应多种不同的栖息环境,从荒野到落叶林都可以生存;主要栖息于山麓地带的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喜爱嫩枝、树叶、花蕾、芽苞、果实等蛋白质和能量丰富的多汁食物。

在反刍动物中属强选择性采食者,新陈代谢快,胃容量小,反刍、消化时间短,采食频繁。

在原始的狩猎方式中猎人会利用这一物种习性,对它们进行追捕,特别是在冬季,不断消耗“狍子”能量又没有办法及时补充。一天下来使得狍子筋疲力尽,最后一下子倒在雪地里无法动弹。

这几乎就是另一个传言“被猎人追赶了会把头埋到雪里,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发现了”的来历了。

不要低估动物的智力,不是狍子傻,只是人类太聪明了。


东方狍一年发情一次,8月底至9月初发情交配。一胎多为两仔。幼狍哺乳期约三个月,一岁以上基本成熟。野生东方狍寿命8-12岁,人工豢养的最高寿命可达18岁。


东方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的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朝鲜半岛和中国中部、东北部、西藏和新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