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

 老刘tdrhg 2018-01-30

潘飞翔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

品名:三足鬲式炉

作者:陈巧生

规格:高:7cm;口径:18 cm;重:2.7kg

来源:2012年从马未都口中得知“古有宣德,今有巧生”,又得知陈巧生在苏州相城开设了中国第一家铜炉博物馆,随后派好友谢青辉专程到博物馆去实地察看,加之家里有一尊红木做的熏炉,就想收一尊铜质的香炉。2012年下半年拜访苏州石雕大师张文彪时得知,他与陈巧生比较熟悉,相互有往来,便拜托张先生去搞一尊巧生炉,因款式、尺寸、色彩难以确定,一直未能如愿。2016323日,去苏州“御窑金砖”察看金砖,得空参观了巧生炉博物馆,与执行馆长戴雪琴女士进行了交流,在其陈设馆中一眼便看重了“三足鬲式炉”,便毫不犹豫地请了一尊。

此炉造型典雅,工艺精湛,色泽润和,古色古香,宝光内敛,充满灵气。膛内落阳文“双龙盘纹”和阳文“炉香精色”篆书二款,炉底落阳文“陈巧生制”篆书款。难得的是,与家中的“三足狮耳祥云纹”熏炉盖能合用,又可变成一尊熏炉,又寻得摆放紫砂壶一鸡翅木与大理石做成的底座,三者配在一起,也成绝配。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内款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底款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

作者简介:

陈巧生,男,1957年生,字彦岐,号炉香居士。祖上自清朝起从事铜炉和铜器制作,陈巧生为家族技艺的第3代传人。

20世纪70年代起,创办“陈氏古韵铜炉”作坊,致力于挖掘、恢复自明代起逐渐失传,至民国时期已完全失传的宣德炉制作技艺。40年来,通过遍访各大博物馆、查阅古籍和数千次试验,终于复原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继而完善和发展了铜炉开模、炼铜、铸造、皮壳制作等几十道关键工艺,同时在明代宣德炉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和中国传统工艺元素创意具有自身特色的铜炉作品。陈巧生所制作的仿古铜炉,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其造型典雅,工艺精湛,色泽润和,古色古香,宝光内敛,充满灵气,能与古代铜炉媲美,与清明宣德炉毫无二致,不可分辨。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铸有“陈巧生制”等私家款的铜炉开始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进入新世纪后,陈巧生依托其挖掘、恢复、发展的传统铜炉制作技艺,创立“巧生炉”苏工文化品牌,令中国中断近百年的铜炉文化延续香火,发扬光大,先后创作铜炉、铜器作品超过1200个款式。马未都先生盛赞“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2012年,以其名号命名工作室为“炉香精舍”,并撰《炉香精舍赋》以纪此事。2010年创办并于2013年成立建成占地2500平方米的巧生炉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铜炉、铜炉制作技艺和铜炉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主要展示传统铜炉铸造技艺,和近四十年来陈巧生家族收藏的明清铜炉和近千鼎经典巧生炉作品,将为宣传中国铜炉文化和香道文化、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艺及其成果、推广苏州工艺美术领域优秀技艺产生积极有益的社会影响。

巧生炉坚持遵循传统失蜡法铜炉铸造技艺,精铜细炼,手工制作,成就当代铜炉典范,并已与众多名寺高僧结缘。2010年,北京雍和宫主持堪布嘉木扬·图布丹活佛委托陈巧生大师为雍和宫铸造三鼎铜炉;苏州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师多年来将巧生炉作为供佛礼器,并赠送到访寒山寺的台湾星云大师。此外,普陀山普济寺、杭州灵隐寺等中国名寺均以巧生炉作为供佛礼器,赞扬有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