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故事告诉我们,高明的领导都擅长这招:择人任势 第一个故事。 南唐还没被北宋灭国的时候,后主李煜派大臣徐铉出使。徐铉文化高、嘴皮子利索,把北宋的大臣一个个的都贬损得说不出话来,搞得宋朝皇帝赵匡胤很没面子。后来赵匡胤干脆派了个不识字的人去,任凭徐铉说的口沫横飞,那村夫始终毫无表情,因为他根本就听不懂徐铉在说什么。徐铉说的口干舌燥,就像拳头打在了棉花上,自讨没趣,心烦意乱,干脆闭口不言。 第二个故事。 某次出行,孔子在路上休息时,驾车的马挣脱缰绳啃食了农夫的庄稼,农夫很生气,抓住马给关起来。孔子的徒弟子贡去索要,放下架子和颜悦色的讲道理,恳求农夫还马,却没想到农夫根本不理会他。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话去说服他,就跟用草料去诱惑狗,用骨头去诱惑羊,根本起不到作用。”于是孔子派遣马夫去要马。马夫对农夫说:“您可能没有去过我们那,但您也知道,您的庄稼长得跟我们那的差不多。我的马儿怎么能分清您的庄稼不能偷吃呢?”农夫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归还了马。 这两个故事,让我想起《孙子兵法》的两句话。 孙子云:能因敌之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云: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因敌制胜,就是所谓的“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根据敌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赵匡胤找不识字的人去对付博学鸿儒,正是因为他不识字,可以不用思考徐铉的逻辑辞令,不会被带到弯弯绕里。 孔子让马夫去跟农夫商量,正是因为马夫跟农夫属于同一阶层的,有共同话语;不是马夫的话比子贡更有说服力,而是马夫的身份比子贡更有说服力。 择人任势,就是因敌制胜。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去解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就是领导艺术。 想要做到“择人任势”,需要两大智慧:第一是,识人之智;第二是,识势之智。做领导,你得先摸清自己手下的人,这个能干什么,那个能干什么,有没有鸡鸣狗盗之徒可行窃,有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柱国。搞清楚自己有多少资源,有多大能耐,然后你才可能正确的调兵遣将。 然后,碰到问题一定要下劲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在哪,然后再下手。不能解决问题,往往在于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楚。本来是肚子饿了,吃顿饱饭就能解决问题,但你却误以为自己渴了,就算喝两吨水也无济于事。 认清了问题,看清“势”,然后再看自己手下是否有相应的人才,用猫去抓老鼠,用狗看家护院。赵匡胤和孔子都是用人高手。 当然,说到底,考验的还是领导对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对人才的认识分析能力,修为不够,光是知道这两句“因敌制胜”、“择人任势”,也没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