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社会的价值运行总图

 仇宝廷图书馆 2018-01-30

人类社会的价值运行总图

仇德辉 原创 | 2014-10-14 08:27 | 收藏 | 投票
关键字:价值运行总图 

人类社会的价值形式复杂多样,价值运行变幻莫测,价值联系动态多变,要想找到人类社会价值运行的真实图谱,看起来是件愚蠢可笑的事。然而,人类是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那么,人类的复杂价值也必然是从低等动物的简单价值进化而来,任何复杂的人类价值总有它的原始“价值胚胎”。“统一价值论”根据“从能量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起来”的研究主线,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运行总图和人类价值的逻辑框图,为生命科学的重大发展和整个社会科学的重大飞跃奠定了基本的价值理论基础。

一、人类社会的价值运行总图与人类价值的逻辑框图

1、人类社会的价值运行总图

 

 

2、人类价值的逻辑框图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1、从最低级的生物开始研究。生物的进化不仅表现在生物器官及功能的进化,也表现在价值形式的进化。低等的生物必然有低等的价值形式与之相对应,人类各种高层次的价值不是一夜之间突然产生的,而是从低层次的价值逐渐进化而来的。既然生物的进化可以分解为若干阶段,那么价值的进化也必然可以分解为若干阶段。

2、从最基本的价值形式“食物类价值”开始研究。价值的本质就是有序化能量,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是最基本的有序化能量,因此食物类价值是最基础的价值形式。人类所有高层次价值都是建立在食物类价值的基础之上,人类所有高层次价值与生物的低层次价值之间必然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3、从最简单的价值转化方式“能量代谢”开始研究。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归结为价值生产与价值消费两大类,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与变化在本质上都价值的运动与变化,所有人类现象在本质上都是价值的运行与转化。“能量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价值转化方式,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价值转化方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到食草动物的啃食行为,再到食肉动物的捕猎行为,最后到人类的各种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都是价值运行的具体方式,人类的各种价值运行方式与动物的价值运行方式及“能量代谢”之间必定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4、找出同系列价值系统之间的内部逻辑联系。例如,各种消费性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之间的内部逻辑联系;社会性生产价值(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内部逻辑联系;个体性生产价值(工具、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内部逻辑联系。

5、找出三种偶合性价值系统之间的内部逻辑联系。例如,生理性消费价值与生理性生产价值、个体性消费价值与个体性生产价值、社会性消费价值与社会性生产价值等三个偶合性价值系统之间的内部逻辑联系。

三、人类社会价值运行的基本概况

1、人类的生命过程就是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与产品价值的循环转化过程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都是价值的四种过渡性形式,人类的进化,集中表现为过渡性价值的进化:最低级的动物只有“生物化学能”这一种过渡性价值:较高级的动物拥有“生物化学能”与“生理潜能”两种过渡性价值;灵长类动物拥有“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和“劳动潜能”三种过渡性价值;只有人类才拥有“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和“劳动价值”四种过渡性价值。

2、各种消费性价值与生产性价值分别于不同阶段投入价值循环转化过程。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分别于生理性消费阶段、个体性消费阶段、社会性消费阶段投入价值循环转化过程;生理性生产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分别于生理性生产阶段、个体性生产阶段、社会性生产阶段投入价值循环转化过程。

3、三种偶合性价值是同时出现、共同进化的。消费性价值(生理性消费价值、个体性消费价值、社会性消费价值)与生产性价值(生理性生产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是偶合性价值,前者为后者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和精神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准确的发展方向,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4、所有消费性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价值转化过程中的失效率。其中,温饱类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人的“生理性失效率”,从而间接地节约了生物化学能,它与生物化学能之间的函数关系是:xa=Δfa×T×Qe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人的“个体性失效率”,从而间接地节约了生理潜能,它与生理潜能之间的函数关系是:xb=Δfb×T×Qa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人的“社会性生命失效率”,从而间接地节约了劳动潜能,它与劳动潜能之间的函数关系是:xc=Δfc×T×Qe

5、所有生产性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不同过渡性价值的放大倍数。其中,生理性生产价值(生育资料、生育管理与生育意识)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生理潜能的放大倍数,它与生理潜能的函数关系是:saKsa×Qb;个体性生产价值(生产资料、生产管理和生产意识)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劳动潜能的放大倍数,它与劳动潜能的函数关系是:sbKsb×Qc;社会性生产价值(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劳动价值的放大倍数,它与劳动价值的函数关系是:scKsc×Qd

6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信息是价值产生增值的唯一动力,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是一种能够产生价值增值的价值。如果没有信息的注入,人类的价值循环转化过程就是一个等值重复的循环转化过程,即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与产品价值四者之间的等值转化过程;如果出现信息的增长,则人类的价值循环转化过程就是一个价值不断发展的循环转化过程;如果出现信息的减少,则人类的价值循环转化过程就是一个价值不断衰减的循环转化过程。之所以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是因为在信息的形成、积累、传播、贮存、运用和修正等过程中,劳动担任最主要的角色。

四、各种形态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食物类价值经代谢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物化学能。食物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所含有的有序化能量,因此食物类价值的大小等于它能够被动物所正常利用的、有效的生物化学能的数量。

2、温饱类价值经生理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理潜能。由于温饱类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的失效率(即生理性失效率),从而节约了生物化学能,因此温饱类价值的大小等于它所节约的生物化学能的数量。

3、生理性生产价值经生理性生产过程转化为生理潜能。由于生理性生产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强化和扩展生理潜能,从而对生理潜能产生放大作用,因此生理性生产价值的大小等于它所放大的生理潜能的数量。

4、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经个体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潜能。由于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生理潜能转化为劳动潜能的失效率(即个体性失效率),从而节约了生理潜能,因此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大小等于它所节约的生理潜能的数量。

5、个体性生产价值经生理性生产过程转化为生理潜能。由于个体性生产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强化和扩展劳动潜能,从而对劳动潜能产生放大作用,因此个体性生产价值的大小等于它所放大的劳动潜能的数量。

6、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经社会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由于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失效率(即社会性失效率),从而节约了劳动潜能,因此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大小等于它所节约的劳动潜能的数量。

7、社会性生产价值经社会性生产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由于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强化和扩展劳动价值,从而对劳动价值产生放大作用,因此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大小等于它所放大的劳动价值的数量。

8、个体性生产价值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管理与生产意识三个层次的价值形态。其中,生产管理是关于生产资料的规则体系,目的在于提高生产资料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生产意识是关于生产管理的规则体系,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规范化的生产资料就是“工具”;规范化的生产管理就是“技术”;规范化的生产意识就是“科学”,

9、社会性生产价值分为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三个层次的价值形态。其中,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分工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规范化的社会分工就是“经济”;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就是“政治”;规范化的社会意识就是“文化”。

五、“人类社会的价值运行总图”的重大意义

1、揭示价值运行的母规律,以推导出所有社会规律“人类社会的价值运行总图”揭示了各种价值形式之间运行模式与转化模式,揭示了各种价值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数量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可以顺利发现人类社会价值运行的母规律(即广义价值规律),进而推导出所有社会规律,从而为价值理论的快速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扫除了重大的理念障碍。

2、为社会科学全面走向自然科学化开辟了道路。自然科学通常都建立在基本的公理基础之上,而且能够广泛采用数学手段,因此具有客观化、公理化和精确化的基本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社会科学的客观化、公理化和精确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社会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主观化、歧义化和模糊化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人类社会的价值运行总图”实现了从“能量运行”到“价值运行”的转化,找到了“能量运行”与“价值运行”的内在逻辑关系,使价值理论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进而使整个社会科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为社会科学全面走向自然科学化开辟了道路。

3、促进经济学向社会科学领域的全面扩张。目前的经济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之上,因此经济学的许多经济模型与经济理论无法顺利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其它领域,社会科学的许多理论也无法向经济学领域渗透。“人类社会的价值运行总图”把价值理论建立在物理学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价值理论的客观化、公理化和精确化,为经济学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从而为经济学向社会科学领域的全面扩张提供了理论前提,也为社会科学的大融合提供了理论前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