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流量时代腾讯、阿里智囊团的格局之战

 向解夏_upcl 2018-01-30

马云亲自站台的阿里巴巴达摩院,3年要投1000个亿的豪言壮语还未消逝,腾讯研究院时隔2个月也发出了“时代强音”。久未露面的张志东,在腾讯研究院T项目的启动会上表达了腾讯对移动互联网生态的新态度——“科技向善”。

外链

在流量红利结束后,国内移动互联网的格局已基本确定。巨头之间的光环争夺已从赛道上的激烈肉搏转向了以研究的名义围绕未来话语权的竞争上。对未来的疯狂投入透露着对现实的失意,而着眼于已有生态的可持续性建设,也反映了掌握船票的人对新挑战者,破坏式发展的焦虑。

这里没有对错,只有格局和立场。

腾讯研究院的人性回归之道

作为BAT中唯一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的公司,腾讯旗下微信等产品超过10亿的月活跃规模几乎囊括了中国主流智能手机用户群体。社交裂变所构成的流量壁垒让其他巨头发起的多轮冲击都功亏于溃。

流量入口的拉动促使支付、电商、O2O场景服务、理财、城市功能服务等业务都获得了指数级的增长,进一步构建了腾讯系产品流量与场景服务间的闭环。这种基于庞大流量摧枯拉朽式的行业再造,快速改变着行业格局。在人口红利挖掘殆尽后,后进入者已很难对现有格局带来明显冲击。

随着流量端竞争的结束,流量生态可持续性成为了腾讯智囊们首要思考的问题。在这场为争夺流量而深度迎合人性弱点的竞技场中,没有人是局外人。马化腾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过度刷朋友圈导致亲情感疏离,视力下降,考虑用技术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从腾讯退休后的张志东,成为了一个清晰的旁观者。而真正触动他深度思考技术绑架生活的这件事,来自于他自己的一个小测试。

张志东现场介绍,“他去年开始用一个叫Moment的统计手机使用时长的App,想看看自己的时间到底是怎么分配,怎么被手机占用的。结果出乎意料,时间远远超过了自己的估计。他一个月里没有几天用手机是能少于3小时的。 4、5个小时的天数最多,超过6、7小时的天数也不鲜见。这个数据让自己挺震动”,而这个震动也一定程度催生了腾讯T项目的诞生。

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如果任由移动互联网的信息过载对个人生活的绑架与压迫达到一定程度,一旦新的产品形态和风口来临,会加速用户的逃离。存量用户市场的迎合竞赛终究难以为继,作为移动端流量生态的掌控者,腾讯不可能坐视利益长期受损,同时也肩负有引导良性循环的责任。

技术本质上仍是工具的一部分,无论其在初期迎合人性的贪婪方面引发了多大范围的片面性,但是终究会有回归平淡的一天。如何使用技术和决定技术善恶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使用技术的人。腾讯研究院的T项目本质上还是希望联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倡导正确的使用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推动整个行业为技术的应用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人性思考。

从全面迎合转向一定的约束,这个过程必然会导致短期的流量损失和商业化挑战。但是从长期来看,一个持续向好的良性生态,腾讯才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各大互联网企业忙着造各种购物节,营造流量高潮时,腾讯却在专心推公益日、运动节等健康生活场景。

腾讯此前多元化不算成功,回归主业后专注于自己的主业社交、游戏等领域却爆发了第二春,这也坚定了腾讯走向“管道化”的决心。专注于流量生态的经营和可持续性,用超级入口来构建护城河。

按照刘炽平近期在腾讯投资年会上的说法,在场景应用和线下等领域腾讯已经投资60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的市值总和已经超过了腾讯的市值。流量无疑是最强势的孵化器,而流量流向哪里,则由腾讯和其手握的资本来投票。

未来1-3年,在腾讯的驱动下,移动互联网可能会迎来一波“向善”的浪潮,可以预见一批“反人性”的产品将进入新的红利期。包括改善个人财务状况的随手记等产品、咕咚等运动APP,在线教育类产品和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公益等。不能让过载将移动互联网变成“养猪场”,科技仍要成第一生产力。

阿里达摩院的亚马逊式构想

马云无疑是目前国内最具国际影响力,也应该是第一位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纳和追崇的中国企业家。马老师在国际舞台上的风光无限与超豪华的国际政商饭局却难掩饰在国内移动互联网界丢失船票后的孤寂。

上个月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家门口两场热闹的乌镇饭局都没有马老师的身影,一时间马云被孤立的舆论甚嚣尘上。马老师很罕见的做出了正面回应。更让马老师“难受”的我想还是来自京东的错位竞争。一个5000亿美金市值的企业面对一个700亿美金市值企业的舆论纠缠,不回应感觉吃亏,回应了又给对方加分。

这不,马老师在达沃斯论坛精心准备的“国际饭局”使出了魔术的绝招,又面临强东携奶茶IP的截流。在以流量和资本为基础的生态竞争中,站队不可避免,阿里并未掌握移动端流量的绝对话语权,并发现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几次面向流量主管道的冲刺并未实质性的改变局面,弯道超车自然成为优先选项。

同为电商起家,股价连续20年保持36%以上的增长,如今市值高达6664亿美元的亚马逊,就是借助黑科技弯道超车的高手。首富贝索斯对科技的执着众所周知,亚马逊的每一次爆发都和其神秘实验室新产品的推出不无关系。

与我们各大门派的“禅宗密院”高调启动相比,亚马逊2004年成立的神秘研发部门lab26的经营情况一直对外保密。但是从这个实验室里走出了亚马逊所有知名的硬件产品,包括第一代kindle、Fire TV、Amazon Dash、 3D 智能机,还有正在成为新入口的Alexa语音系统和echo智能音箱。

当国内大批企业简单的跟风抄袭智能音箱时,亚马逊的真正杀招是基于echo的全息影像功能。通过语音互动唤醒、控制,全息影像自动、丰富、及时、全面的多媒体信息展示,脱离手机屏幕,家庭中随时随地的场景触控操作。全息影像功能的echo推向市场将是智能家居入口真正迎来革命的开始。

你如果以为这就结束了,亚马逊以哥伦布登录美国大陆时间命名的新机密实验室1492,正在攻克健康科技领域,未来将为echo的应用创造另外一个核心场景。一家不是科技背景的电商公司,产品创新和市场化领先目前全球所有的科技巨头,背后是仅2016年就高达161亿美元的研发投入,问鼎全球。

亚马逊lab26实验室总是能推出革命性产品的背后,除了贝索斯是一个苛刻的产品经理外,还有他给予lab足够宽松的创新氛围和绝对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文化。Lab大多数天马行空的创意都能获得立项,每个研究项目不背负硬性任务,也不服务于阶段性的营销战略,能否最终走出实验室主要凭借多轮苛刻的消费者应用测试和体验优化。

而一旦走出实验室,亚马逊电商平台快速的消费市场转化,营销流量助推,生态内容支持,能帮助真正革命性的产品接受市场充分的检验,快速打开局面,形成消费潮流。与之相比,国内显然只有阿里具备类似的模式。

马老师三年1000亿人民币的投入从面上看还难以与亚马逊并驾齐驱,不过结合中国一向花小钱办大事,勤奋务实高效的底蕴,这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单一战略投资。

移动互联网之后,新的入口在亚马逊的牵引下已经逐步清晰。语音将取代手指,核心场景将从随身回归家庭,单一的手机终端将会被物联网下的多智能终端所稀释。语音会将个体从兴趣信息流的垄断中逐步释放出来,促进科技与生活的平衡。虚拟与现实技术在智能终端中大范围普及将推动电商需求的精准化,提升流量变现能力。

如果说贝索斯是一个苛刻的产品经理,马云则越来越像一个哲学家。作为一个对技术并不太感兴趣的人,阿里把研究未来交给了一群聪明人。达摩院的十位学术专家有三位中国两院院士,有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未来规划还要聚拢100位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才。

未来新的风口将走向软硬结合,服务生态也将会逐步走向前端封闭来为用户创造更为极致的体验与交互。达摩院的使命不是再发表100篇撼动世界的论文,也不是为了提交一堆学术成果与实验报告。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如何为阿里把握新科技趋势提供颠覆性的科技成品。如何将达摩院的学术与消费市场研究、反馈直连。如何更进一步的贴近消费市场,孵化出新的引领消费潮流的科技产品,将是达摩院面临的最大挑战。

布局全球热点区域的研究院矩阵和人才网络可以看做是科技情报网,阿里内部仍需要有清晰的硬件战略来落地产品研究方向,淘宝与天猫要为科技产品的市场化提供充分的孵化通道与流量支持。电商平台要从流量思维进入用户思维,从单纯追求销量转化向以会员为中心的体验与服务的升级。

当然,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激烈、浮躁、残酷的竞争生态里,阿里达摩院最需要的还是战略定力。从商业模式创新进入产品创新,要把舞台交给真正有兴趣的人,培养直面用户的极客文化,让市场率先检验科技创新。

未来已和草根创业者无关

除了阿里和腾讯外,许多互联网公司和硬件企业都在争相搭乘人工智能的班车,意图在新风口上谋得一席之地。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看到其他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说明白自己要作什么,会推出什么样的产品,具体将提供哪些创新的服务。

这也不能怪大家,从手指到语音乃至脑波,从手机到智能家庭、车联网、以及物联网,软件和硬件将会走向深度融合,未来只会存在体系化的竞争,船票也将更为稀缺。

每一个巨头都将会利用创新硬件打开的场景窗口提供日益个性化和更具针对性的面到端的服务。智能化服务的背后必要要有流量平台、大数据采集、算法与模型优化和超大规模云服务的支撑。集成式和资源型的创新已远超小型创业公司的能力范围,他们将更多成为几大主要生态中后端开放的参与者。

移动互联网的野蛮生长在完成全民上线和数据化标签的历史任务后中终有退出历史舞台的一天。智联网时代,我们静待大象起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