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历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
2018-01-30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历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华再欣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数千年历史。最早的用途是药用和食用,以后才作为饮品。随着饮茶方法的不断
改变,茶具也随之不断发展。现将各朝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过程分述如下:1唐朝以前的饮茶及其茶具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
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反映了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就发现茶叶具有解毒的作用。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食用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
展,还给茶叶取名”荼”,《诗经·七月》就有“采荼”的记载。因茶味苦涩,故又称“苦荼”。东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漆、荼、蜜……皆纳贡之。”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把茶叶作为贡品。因此,最早将茶作饮料的地
方,估计是巴蜀地区。战国末期,秦灭巴蜀之后,黄河流域受其影响,饮茶之风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已传播到长江中下游。从上
述对茶叶的发现和利用来看,首先是神农最早发现茶,是作为治病的药物,消炎解毒。其使用方法是生嚼茶叶吞服,或口嚼茶叶用于外敷。其后,古
人发现茶叶还有帮助消化肉食的作用,就将茶叶加入粮食中一同煮食(即羹饮),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发现比饮水解渴,且能振奋精神,清除疲
劳,便煮成茶汤饮用,逐渐发展成为用作解渴饮料。因此,茶叶作为饮料是从粮食用发展而来的。原始社会,古人是把茶叶当作一种药物和菜蔬食
用的,他们从茶树上采摘茶叶后,直接用嘴咀嚼,根本谈不上使用茶具。只有当古人从茶叶的生嚼,进入羹饮,并使茶叶逐步成为日常饮料时,专用
茶具才有产生的可能。茶叶何时成为日常饮料的呢?至今尚无统一看法。陆羽提出,茶成为饮料,“闻于鲁周公”。表明饮茶始于春秋战国。三国·
陈寿的《吴志·韦嚼传》中“以茶代酒”的典故,认为饮茶始于三国。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中,提出我国饮茶始于魏晋。但从西汉王褒
《僮约》中要家僮煮茶、买茶、净具等茶事活动来看,可见自秦至汉,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带,饮茶之风已逐渐流行开来。而巴蜀地区,饮
茶更早,应始于秦代。最早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它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西汉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这里的“具
”即指茶具,说明在烹茶之前要洗净各种茶具。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茶具的史料。近年,在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东汉时期的瓷器,内有
碗、杯、壶等茶具,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具。由此可以认为,我国的茶成为饮料,应始于秦代,而作为饮茶用的茶具,至迟始于汉代
。2唐代的饮茶及其茶具自秦汉以后,饮茶之风到唐代时已普及全国,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人们饮茶已由粗放煮茶进入精
细煎茶的阶段。据陆羽《茶经》记述,当时“饮有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但以饼茶为主,其次是末茶。饼茶和末茶,虽加工方法有别,但却
需通过炙、焙、碾、罗、煎方可饮用。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重在煎。即是将饼茶碾碎成末再放进锅里烹煮,然后再饮用,称之“煎茶法”。唐代除
采用陆羽提倡的煎茶法外,还有苏轼的点茶法,就是将茶末用沸水冲泡而成,而不烹煮。唐代饮茶流行的另—个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禅,通
霄不寐,又不许吃东西,只有靠饮茶来醒脑提神,去除疲劳。佛门茶事盛行,也带动了佛教的信徒争相饮茶,从而促进了饮茶风气在社会上的普及。
在唐代人们不仅把茶作为日常饮料,而且讲究饮茶情趣。因此,在饮茶过程中,茶具就成了不可缺少的器具。—件精美的茶具,本身就具有艺术性
和欣赏价值。所以,茶具自唐代发展很快,不但种类齐全、讲究质地,且注意因茶择具。唐代茶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陆羽在《茶经》中按
当时饮茶全过程的需要,列出的贮茶、炙茶、煮茶、饮茶器具有20多种,它是包括地方官吏,文人学士使用的茶具在内的民间茶器具,多以陶瓷为
主;另一类是皇室宫廷饮茶器具,多以金屑为主,如金银茶具、秘色瓷茶具、琉璃茶具等。3宋代的饮茶及其茶具我国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风气日渐高涨,特别是宋代宫廷贵族、文人学士经常举行茶宴,以品茶为雅的做法,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漫延
。王安石所著《临川集》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说明茶叶已成为宋代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宋代饮茶方式,在北宋初
期不是以饮用煎茶为主,但方法已较煎茶有所简化,如碾茶之前的灸茶,已不如唐代那么强调,主张视茶而行。以后,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
,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宋代的点茶法较之唐代有所发展。宋代“点茶”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
,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特别的竹丝子帚)去拂,调匀茶而后饮用。宋代饮茶讲究欣赏茶叶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汤中加入香料和
调味品,是进入清饮方式的开端。宋代为评比茶的品质,兴起“斗茶”之风,当时在闽北一带最为盛行。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就生动描写了当时斗茶的盛况是“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同时,斗茶也促进了饮茶方式的日益完
善。宋代的饮茶方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宋代茶具与唐代大致一样。宋代的茶
具主要有茶碾、茶罗、茶盏和茶瓶等,饮茶大多不用碗而用盏。为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宋代对茶具的选用更讲究。唐人推崇越窑青瓷茶碗.而宋人
崇尚黑釉建茶盏,如斗茶盏(碗口内壁有水痕线),由于黑釉建盏适宜斗茶,因此受到斗茶者的青睐。宋代上层人士饮茶,对茶具的质量要求比
唐代更高,宋人讲究茶具的质地,制作要求更加精细。范仲淹诗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陆游诗云:”银瓶铜碾俱官样,恨个纤
纤为捧瓯。”说明当时地方官吏,文人学士使用的是金银制的茶具。而民间百姓饮茶的茶具,就没有那么讲究,只要做到“择器”用茶就可以了。4
元代的饮茶及其茶具到了元代,饼茶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采用蒸青工艺来制造条形散茶和末茶。固此,元人大多已饮用散茶,而当时的
饮茶方法却是恢复用锅煎煮,如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清茶”:“先用水滚过、滤净,下茶芽,少时煎成”。元代茶具,虽历史短,可寻的
史料不多,但人们仍可在有关史料中找到其踪迹。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说,姜铸的铜茶炉是:“名擅当时,其拔蜡亦精,其炼铜亦净,细巧锦
地花纹,亦可入目。”此外,在宋末元初,宋人用点茶法饮茶的茶具仍受到元人的厚爱。5明代的饮茶及其茶具明代由于改制以条形散茶为主,
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种冲泡法就是在泡茶时不需将散茶碾末,而是直接取一撮散茶入壶或碗,用开水冲泡,稍候即饮。这种饮茶方法称为撮泡
法。撮泡法不仅冲泡简便,而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受到明代文人们的欢迎。这也是我国饮茶史上的一次革命,这种饮茶方法至今仍在沿用。最典
型的撮泡法是形成于明代完善于清代至兮仍盛行于闽、粤、台沿海—带的“工夫茶”。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乃是—次大的改革,因为唐、宋
时人们饮用饼茶为主,采用的茶具适合煎茶法或点茶法。到了明代,由于饮茶方法的改变,一些新的饮茶茶具如小茶壶等脱颖而出。从明代至今,人
们所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仅在茶具的式样或质地上略有变化。按照明代的饮茶方法,最普遍使用的茶具是烧水沏茶(碗泡)和盛茶
饮茶(壶泡)。“碗泡口饮”,叶浮碗面,顶用碗盖拨挡浮叶,便于口饮,于是茶碗上加盖,下加托,便成一套三件头盖琬茶具(即茶盏)。明代
茶盏,仍用瓷烧制,但用的茶盏已由黑釉茶盏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史称“甜白”。白瓷茶盏造型美观,比例匀称
,料精式雅,在茶具发展吏上占有重要地位。“壶泡杯饮”,明代最为崇尚瓷制或紫砂制的小茶壶,其造型变化无穷,并可雕刻字画。工夫茶使用
的茶具是十分讲究的宜兴紫砂壶,用紫砂壶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文震亨《长物志》)。6清代的饮茶及其茶具到了清代,在
绿茶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推进了制茶技术的发展。而这些茶类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不
沦那种茶类,其饮茶方法仍是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即“撮泡法”。因此,清代的茶具无沦是种类和造型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但与明代
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艺却有着长足的发展,这在清人使用的茶盏和茶壶上表现最为充分。清代的茶盏和茶壶.大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
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景德镇生产。盖
碗中的精品有康熙五彩盖跪,雍正粉彩盖碗.红釉白梅花盖碗等。清代的茶壶,不但造型丰富多彩,而且品种琳琅满目。著名的有康熙五彩竹花壶、乾隆粉彩菊花壶等。清代的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康熙年间宜陶名家陈鸣远制作的梅干壶、南瓜壶等,集雕塑装饰于一体,情韵生动,匠心独运。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植物(如椰子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逗人喜爱,终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献花(0)
+1
(本文系创意空间67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