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未都:文物价值估值问题 已被利益商人操控

 天宇楼33 2018-01-30





记者很多中国商人会不惜花高价去买这些流散文物。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您觉得这理性吗?


马未都:中国文物的兴起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第二个层面就是在经济上有价格的认可。


改革开放尤其到2000年以后,有些中国富翁到海外去买一些中国文物。


简单来说,最好的文物不一定有最高的价格。反过来就是说,高价位购买的中国文物本身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但是,它们往往是最具商业价值的文物,所以很多商人去买。


记者为什么这些中国文物会产生商业价值呢?


马未都:每个文化物品都有其对应的商业价值,只不过文物的商业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有些孤品创造了很高的拍卖价格,而内行人不见得认为它好。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文物已经开始受到国际上和我们自己人的尊重。



严格意义上讲,到今天为止,除了中国绘画这一部分是中国人自己定价以外,剩下的还都是以西方定价为主。


简单地说,最贵的东西都是西方人创造的,不是我们自己。


记者他们判断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马未都:西方人是按照全球的标准,而不是中国人的标准。比如,西方人认为元青花的价值高,但不少中国人认为洋彩这类花哨的价值高,所以,这种最贵的都是中国人买的。


从审美角度上讲,中国人还是低于西方的,这个我们无须讳言。所以,一些表面比较花哨的文物会卖得很贵。而文物自身的价值不是商人们所关注的。


今天,中国艺术品的国际价格和国内价格基本上都是商人管控的。这和过去100年前情况完全不一样。之前,中国文物的价值是文人来定的,所以价格的判断和今天有天壤之别。



记者您是参与佳士得拍卖的第一位来自大陆的中国人,当时拍卖会的情况是怎样的?


马未都:我是最早参与国际拍卖的大陆人,因为我去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的时候看不到大陆来的人,偶尔能看见的东方面孔也是从香港和台湾来的。


那时候,外国人觉得我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拍卖会有一个好处,就是拍卖品非常多。由于大家对于文物的认知不同,所以拍卖会并不一定是价格最贵的地方。


记者中国文物能够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向我们的后辈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您从事这个行业这么久以来,有没有什么事能够一针见血地印证这句话?


马未都:18世纪是中国的帝制社会的最后的一个高峰,那时候,中国每年有大量文物运往欧洲。所以,其中很多非常重要的文物在国内并没有。


比如,我们观复博物馆有一块外销的瓷质大盘,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外销瓷之王。


它的烧制工艺超越了我们当时的官窑,上面画的故事是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吹箫引凤。


马未都先生心目中的“外销瓷之王”


这件器物最早怎么出去的我不知道,当时定制的成本应该是非常高的,打个比方,甚至比现在买一辆好车还贵。


这件东西在欧洲至少游历了二百年才回到了中国。


我是在香港博览会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它的。当时,它的主人是一个荷兰商人。我当时跟他讨论我的博物馆,所以他说会给我一个很好的价格,我当机立断就把它买了。


迄今为止,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博物馆中,我还没看到任何一件外销的瓷器能超越它。


很多搞收藏的人是拿着商业的眼光去看它的,觉得外销瓷肯定没有同一时期的官窑出品昂贵。


但是,我不是按照金钱去判断的。


因为我收集文物的时间很久,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能力的表现——我有钱的时候就买,没钱那就没有办法买。


但钱并不影响我对文物价值的判断。所以,即便这件东西在当时外销瓷里算是非常贵的,较之今天中国的瓷器市场,我认为它仍是非常便宜的一件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