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蛙不添娃”折射的人口困境

 随风0317 2018-01-30

【环宇杂谈】

宁愿把一只虚拟的青蛙(或阿猫阿狗)当“亲儿子”,也不愿直面“生娃”现实,这是当前我国需要面对的人口困境。

李宇嘉

近日,在社交媒体上,有一款名叫《青蛙旅行》的手游挺火爆。游戏场景是,院子里种了一片三叶草田,你用三叶草作货币,可在商店为你的蛙崽买旅行用品。然后,蛙崽踏上未知旅途,它会去很多地方旅行,途中会寄东西给你。但是,他出去时间不定,回来时间也不定。你能做的只是等他回来,或收割三叶草,为他下一次旅行作准备。感觉游戏挺呆,为何很多人深陷其中?

细看发现,这是一款来自日本的“催生游戏”。日本生育率越来越低,人口部门联合游戏公司,培育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据说,若连续玩这个游戏超过一周,会被默认生育意向在8级以上,后台会发送一封3500字的长信,鼓励你生一个娃。2018新年记者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少子老龄化”比拟为“国难”。日本为降低少子化操碎心,难怪祭出如此奇葩的催生工具。

但是,这款游戏在日本不太受欢迎。2017年12月6日,《青蛙旅行》在日本iOS平台上线。媒体报道,AppStore免费榜上,此款游戏一直TOP50左右。近期,之所以空降下载榜单第一名,我国玩家(主要是女性)功不可没。满屏日文阻挡不了大家的爱蛙之情,不用投入太多时间,但能唤起玩家情绪共振,如牵挂蛙仔回来、惊喜于蛙仔的礼物、蛙仔吃饭的样子好萌等。

宁愿把一只虚拟的青蛙(或阿猫阿狗)当“亲儿子”,也不愿直面“生娃”现实,这是当前我国需要面对的人口困境。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出生人口(1723万)比2016年减少63万,放宽独生子女政策后首次下降。二孩政策效果显著,2017年新生二孩占比51%,二孩人数(879万)增加近48万人。

显然,一孩生育率下降更快,导致总出生人口减少,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李希如也撰文认可这一点。细思极恐,若不是及时和连续启动“单独二孩”、“全面二孩”,人口形势岂不更严峻。不过,二孩也主要集中在15~49岁育龄妇女中35~45岁的人群,若一孩生育形势严峻,后续二孩能否持续,能否补上一孩生育下降的缺口,改善人口年龄结构,这还是个大问题。

如李希如所言,当前我国人口生育面临两个形势,一是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2017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6年减少400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二是初婚和初育年龄呈不断推迟的趋势。2016年,复旦大学发布一项调查,30~40岁调查人群中,从未结婚的比例,男性从2005年的12%上升至19.2%,女性则从7%上升至12.5%。

按年龄推算,生一孩的主力是90后和85后,这些年轻人结婚年龄不断推迟,生育欲望一再走低。环顾四周,年龄“30+”未婚未育者一大把。没钱结婚的、有钱不想结婚的、不穷不富努力挣钱没空结婚的,理由不一而足。在我国,保障未到精细化(如单身妈妈保障),未婚生孩很难接受,甚至被歧视,不结婚一般不生孩子。即便结婚,要买房、创业、升职,生孩也一推再推。

目前,二孩政策主要针对都市女性,因为农村独生子女政策执行力原本就较低。二孩出生率高于一孩,某种程度上反映阶层分化,即35~45岁人群,他们有房有车、事业有成、工作生活压力小。但是,当告别由这部分人群催生的二孩潮后,已经推迟一孩生育的那部分人群,还能延续二孩潮吗?笔者认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关键在于辅助人口政策的公共服务配套能跟上。

越富裕结婚越晚,少育或单身越普遍,发达国家保障好(比如日本、欧洲对生孩子有巨额补贴),尚且如此,何况我国。问题在于配套政策跟不上。之前,财经网曾报道京籍家长幼儿园“争夺战”,反映二孩政策放开,但教育短缺没解决。2013年底单独二孩政策发布,2017年到了入园时间。当年,深圳出现小孩无园接收,公立私立全部爆满。国人多有家族兴旺观念,无怪乎虚拟的蛙仔都爱不惜手,但添娃不是添筷子,教育是一个例子,配套要跟上,否则不敢生或养只蛙仔了。

(作者供职于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