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时报】八王之乱的根源

 Purefact 2018-01-30

开栏语


两晋时代虽然纷争不断,政治也显现出黑暗的特征,但是出现了比较有特色的政治形态,如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政治的挑战和补充,也因为品评人物的盛行,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人物故事。本系列文章讲述了两晋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民间常说,“多子多福”,无论皇族还是百姓,均求子孙旺盛,后嗣绵延,宗族长续,能给人间送子的观世音菩萨大概是香火最旺的了。殊不知,有晋一朝的事证明,多子不一定多福,甚而酿成多祸。普通人家,子孙一多,争夺遗产,争袭爵位,争斗打闹,屡见不鲜。对皇族来说,为争皇位,打打杀杀,机关算尽,如何摆平诸皇子的关系,往往成为老皇帝的晚年心病,神威一世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莫不如此。
  司马家族从魏手中夺得政权,前几棒传续倒还平安,包括晋尚未立朝时,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独揽大权,后司马师早死,司马昭继之为大将军,司马师无子,原本想让过继自司马昭的齐王攸承嗣家族血统,但司马攸也英年早逝,于是司马昭另一子司马炎顺利接班。待到正式当了皇帝的司马炎传位给惠帝,虽有一波三折,也仅是司马炎顾虑痴儿的智商不够,但不会有刀光剑影。惠帝以后,情况便复杂了,定太子,换太子,腥风血雨弥漫开来。晋室最大的乱戏是“八王之乱”,这个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反复之多,杀戮之残,史上极为少见。正是因为这个乱,晋的国本便动摇了,从此开始走下坡路,王朝的朝气一点一点黯然失色。
  知“八王之乱”者多,但理清这场乱局怕是不易,其原因在于“王”太多,记住这些王的名字都得下一番功夫。王多的原因是司马氏的生育能力太强,且其男孩太多。正史记载,司马懿兄弟等8人封王,儿子辈5人封王,司马昭儿辈6人封王,仅司马孚一支,竟有25人封王,武帝儿子13位封王。儿子多,除了当皇帝、太子的,都要封王,王便多起来,王又生儿子,除袭王位者外,有点本事的又有可能封王。这些产生分封制的宗族封王,随历史的进程,早已忘却了当初枝繁叶茂,拱卫皇权的初衷,反而成为动乱之源,“八王之乱”便是典型的案例。《晋书》论评:“有晋之分封子弟,实树乱阶。”确为至理之言。
  晋惠帝这个痴儿皇帝本身智商便低,又遇到个专权狠毒狭隘的贾南风皇后,已够倒霉的了,还得面对爷爷辈、叔父辈、兄弟辈、子侄辈那么一大堆王,这局面的确够他应付的。且看“八王之乱”的八个王: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儿子,河间王司马颙是司马懿弟弟司马孚的儿子,这三位是他的叔父;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是武帝司马炎的儿子,这三位是他的弟弟;齐王司马冏是司马昭的儿子,东海王司马越是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孙子,这两位是他的叔叔,尤其是齐王司马冏的父亲司马攸,当初比他父亲司马炎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细观这些闹腾的王,还都有些本事,有些个体的综合素质还不差,至少大都超过晋惠帝,大都是先由皇帝下诏或矫诏进宫的,初时作为皇帝依仗的力量位踞中枢,渐渐滋长野心,或大权独揽,或干脆将皇帝踢开自己干。照理说,这也没什么不正当的,反正都是司马氏血统,只是骄纵起来,谁也不服谁的气。闹腾的是司马家族事,遭殃的是百姓,还有那些各为其主稀里糊涂不知为谁打仗而死的军士。从一个小例子便见“八王之乱”的残酷;那位乐不思蜀的俘虏皇帝刘禅入晋,武帝司马炎待他不错,带去的家族子弟几十人封郎尉,“八王之乱”一来,大概谁也顾不上他们了,子弟又缺少生存的能力,最后几乎举家被乱兵而杀,仅跑出一位刘禅的侄孙子。
  人们通常用万马奔腾形容气象万千,而这万马厮杀便将神州大地搞得昏天黑地了。据说当年司马懿问卦,相士说司马会亡于牛,司马懿便将身边叫牛金的大将杀了,以图司马江山万代永传,不料同槽之马相互残杀,给外来者钻了空子。后来逼东晋最后一个皇帝禅让的,正是刘裕。撇开这些阴阳八卦不谈,不管真真假假,根子还在马马相斗。与诸葛亮斗智的司马懿无论怎么老谋深算,恐怕也没想到子孙众多给后代带来这么多麻烦,而且还颠覆了江山,早知如此,还不如保持单脉相传,免得众马争斗不止。晋号称以孝治天下,意图以“孝”的理念维系家族的团结,但是在权力争夺中,孝道的大旗最后却成了一张遮羞布。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18年1月29日第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