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斯兰文学语境下的“为了艺术而艺术”(二)

 优縤馥 2018-01-30

瓦伊勒·本·优素福




为了艺术而艺术赖以建立的哲学思想


“为了艺术而艺术”的理论建立的最突出地方,就在于让艺术——文学属于艺术的一种——脱离生活,斩断了艺术和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萨拉哈·法堆里指出:“这也就是说,从结构主义开始,文学理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还没有完全成为一种生活理论,只是透过语言、艺术和美学角度,在文学创作现象中折射出来的一种理论”。

 

结构主义,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私生子,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怀抱中诞生的一个文学流派。

 

“为了艺术而艺术”的美学思想,缘起于下面几个出发点和思想:

 

第一,文学是一种自我要求的艺术,像别的艺术一样,它是一种以寻求享受和实现消遣为目的艺术,其中无所谓功用和教化作用;因此,应该研究的是艺术的本身,而不是它的对象。 

 

克罗齐(死于1963年)对艺术作品这样说道:“它不可能成为是功利性的作品,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是艺术家,就在于他既不是学者,也不是哲学家和道德家,我们对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创作和感受之间的那种对等性”。

 

第二,对诗歌和艺术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加以边缘化,对文学形式和表达的重视,远远胜过对文学(或艺术)内涵的重视。也就是说,透过它来评判文本的标准,仅仅只是形式化的标准,而非其它。

 

第三,仅对任文学作品的文字、造句、形式、乐感和风格等这些形式加以关注,以及对其它一些见于每种文学艺术的特殊性而随之增加的形式要素的关注。

 

第四,突出文学形式中美感层面,研究表达和情感的价值,说明它对传播艺术经验的能力范围,这种流派的提出者和支持者认为,仅仅在人们的内心唤醒美感,指的就是传递一种重要的社会作用,当这种感受唤醒的时候,就可以促使他们歌颂最美好和最崇高的生活,推崇这种观点的有安噶德老师。

 

第五,当研究的文本无论是文学性、或者非文学性的时候,在某种阐述中,仅仅依据的是外在形式。

 

第六,文学中的思想既不重要,也不确定。

 

第七,摧毁传统,就是为了建立起新的世界。在他们看来,传统包含了其中所有的信仰、伦理和价值。

 

第八,人类,是通过艺术、而非科学途径来实现幸福的。

 

第九,生活是对艺术的模仿,而不是相反,这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对话录中的观点截然相反,该观点持有者认为,这可以实现自由,这是在其它方法中因为条条框框而被有所剥夺。

 

事实上,这种主张,就像盲人一样,谁都不想过盲人的生活,但却又苦于找不到任何遵行的标志和方向;它与伊斯兰文学背道而驰,截然相反,它——伊斯兰文学——从其它主张流派中安全地脱颖而出,给人类带来稳定可靠性,指出了可以遵行的道路;在此之外,任随文学家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求各种意义,这样他就会一直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因为他的方法是被认可接受的。

 

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建立在无神论的信念和哲学基础之上,“高蹈派”这一流派的名字就证明了这点,散发的是传统古希腊信仰的气息,它既是一种流派,也是一种“没有宗教的宗教”,是一种“抛弃信仰的信仰”。


显然,文学家是要有思想的,要么是升华,要么是沉沦;无法对其做到完全否认,也不可能完全信任,在它的意义中没有绝对性。


这是一种建立以抛弃一切宗教为基础的流派,是一种古希腊的无神论思想。因此,认为这种主张是呼吁让文学摆脱迎合、避免和其它目的相混合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完)


参考资料:

《伊斯兰文学》——外立德·古萨卜

《为了艺术而艺术》——世界伊斯兰青年会

《现代文学评论》——艾哈迈德·凯马勒

《当代评论方法》——大西洋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