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哀哉!经典无法复制。 袁和平+徐克的新片,再次验证了这句老话。 这部“奇幻巨制”,豆瓣已经跌破5分—— 《奇门遁甲》 时间,新旧两版《奇门遁甲》相距35年。 质量,差了十万八千里。 Sir走出影院,再看海报上两个响当当的名字,仿佛中了不知哪种神秘幻术…… 提到徐克与袁和平,绕不过特效。 对技术的狂热追求,是从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传承下的血统,务实的匠人血统。 坦白说,电影的前20分钟,确实有双剑合璧的意思。 暴戾的鱼妖,一跃而出,人养鱼,变成鱼吃人; 撕破脸皮的易容术,真假难辨; “云来风”“雷来电”,各种奇异的变身术…… 有时惊悚,有时奇妙。 徐克的怪,袁和平的奇,在特效中糅合。 甚至,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效果更精致、逼真。 只可惜,20分钟后,瞬间崩塌。 好好的小创意、小风格,用力过猛,变成满屏幕的大怪兽、大特效、大招数…… 大不是错,错在无脑、无新意。 各种神功、神兽、神人,五彩缤纷,一通乱秀,毫无逻辑。 此后出场的每一只怪兽,必先学着鱼妖对屏幕大吼一声。 众人获取神力,劫后重生,过关斩将,最后合体打BOSS。 无论视觉还是剧情,都不像一出电影,而像是网游手游页游…… 两位老前辈,真的要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还年轻嘛? Sir看到的,是被特效牵着鼻子走的袁徐二人。 双剑合璧,最后双双阵亡。 别说Sir毒。 这种失望,恰恰因为曾经见识过他们的惊艳。 他们曾是最会用特效的人。 先说徐克,可以说是中国特效第一人。 即使是大多数人诟病的《西游伏妖篇》,Sir仍欣赏徐克的大胆突破。 是他拍出了大银幕最符合大脑想象的蜘蛛精,有媚气,有妖气,多一分则多余,少一分则不足,既诱人又危险。 孙悟空VS红孩儿的戏码,两个飞天遁地的怪物,来一场排山倒海的空中斗法。 这是徐克的《西游》,前无古人,仅此一家。 当然,对特效痴迷的徐克,也曾经历过技术落后的年代。 青年徐克,年轻而不幼稚。 印象最深的,是92年的一部惊悚科幻片《妖兽都市》。 片中角色操纵影子的能力,比《火影忍者》还早十年。 男女之间“练功疗伤”,像磁铁一样吸着彼此,大玩空中飞人。 落地一瞬间,电流从两人身体间窜出。 初看Sir以为只是无厘头的动作戏,可长大成人后,却发现…… 这竟然是徐克对床戏的超前表达。 电流经过,一阵酥麻。 除了脑洞大开,也相当符合武侠世界的“风流而不下流”。 这部片的脑洞,甚至玩到时空层面。 高级妖兽,都有一个能力,妖闭空间。 人类进入这个空间,意识会被控制。 时间停滞、物质变形—— 一辆普通的轿车,被突然放大几倍之后,妖力十足,不需要借助多余的特效了。 还有更早的。 当年徐克在香港电影新浪潮中打出名堂,靠的就是他最初的“混乱三部曲”——《蝶变》《地狱无门》《第一类型危险》。 其中,《地狱无门》可以说是徐克最惊悚的作品。 现在看,的确有点“丑”。 但这种“丑”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一个荒蛮、落后、原始的黑暗世界,直达人性深处的暗室。 大量血腥镜头,菜刀切腹,真实瘆人。 厚厚的血浆,极大地增加视觉刺激,同时也遮住了切口的位置,效果更加逼真。 还有这个头被劈开的动作—— 通过剪辑,把匪徒起身,和道具头颅撞到刀口的瞬间,无缝连接。 Sir当年可没看出来,只是隐隐觉得头皮一阵发麻…… 粗糙的特效,让徐克玩出了未来感、实验感、真实感。 低级的配置,一点也不妨碍徐克影射那个人吃人的社会。 袁和平,袁八爷,又不一样,和徐克可以说是各擅胜场——他拼的,是一个“巧”字。 这位“天下第一武术指导”,从香港到好莱坞,无数经典幕后都有他的名字。 旧版《奇门遁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曾经在戛纳(康城)吸引不少目光。 35年前,他带着他的“袁家班”,用简陋的技术,拍出光怪陆离的东方奇幻。 那时候的“特效”,比现在的五毛还渣。 可那时的袁八爷,堪称东方电影的“幻术大师”。 片中有一段戏: 酒缸人把一张白纸吃进嘴,嚼着嚼着吐出一把刀。然后小刀,又魔术一般变成大刀。 两个过程,都是两组镜头的剪辑。 内行看门道,里面学问可多了—— 第一个镜头,把画面推近,特写嘴部。 故意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自己真看见了嘴里的纸被“嚼”成刀片的幻觉。 凑得越近,看得越真? 上当啦,袁和平其实是把拼接点放在了嘴唇合上的一个瞬间—— 没错吧,最好的特效,就是让你看不见的特效。 第二个,小刀纸片抽出大刀。 镜头重新拉远,我们看到背景以及整个上身。 入镜的内容越多,就越容易穿帮。 怎么办? 袁和平故意在剪辑点上,设计了一个有模有样的手部动作。 并且让演员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块刀片。 自然,这些举动都是让观众的视线聚焦在更小的局部,忽视剪辑造成的跳跃。 这就是幻术的基础,利用的,是观众心理和生理的细微反应。 这样低级“特效”的活用,在旧版《奇门遁甲》中层出不穷。 借助镜头、剪辑的障眼法,道具的辅助…… 三毛的特效,拍出持续三十年的经典。 稀奇古怪,脑洞大开。 但我们能记住这些作品,真的只是因为特效吗? 八爷从小习武,可以算半个武林人士了,应该知道:习武之人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特效、道具,是“外”和“形”。 什么是“内”和“神”? 对于电影来说,就是故事、人物和剧情。 所以,即使是怪力乱神的旧版《奇门遁甲》,同样有生动的角色,和引人入胜的剧情支撑。 比如前面提到的酒缸人,角色只是个小小的杀人机器,但动作却顽皮捣蛋,一边玩耍一边取人性命。 不声不响,在动作里隐藏人物性格,这本来就是八爷玩惯的。 一开始,你觉得他可怕、怪异。 后来才发觉,他是被拐带的婴儿,被邪恶法师用特质的毒药控制思想,一生都要困在酒缸里。 可恨,成了可怜。 一个无名无姓的配角,都能让人动情。 可怎么35年后,却忘了这道理? 你看新版《奇门遁甲》,一众的配角,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亮相是丑的,因为徐克和袁八爷都懂“丑”的真谛。 漂亮的人物千篇一律,但丑才能丑出性格,丑出一股子江湖气。 所以他们罗锅、独眼、秃头……但也仅此而已了。 他们只是丑出了外表,却没丑出个性和经历。 即便给他们一个个安上“千里眼”“顺风耳”的名号,但除了在打斗前摆摆Pose,然后被瞬间K.O.之外,Sir真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价值。 伍佰饰演的掌门老大,更是应验了那句广告词—— 上线五分钟,失踪两小时。 众多角色,一串明星……Sir却只记住了周冬雨一个睡觉前,像猪八戒般扭鼻子撇嘴的小动作。 看到了徐、袁在动作、场面、特效上的用力,反而更凸显了故事的虚弱潦草。 好歹都怀了旧,不妨怀得更远一点(Sir不怕暴露年龄)。 Sir可能从5岁开始,就是个武侠迷。 如果把当时的港台武侠剧特效,拿去和青年版徐、袁二人比……比毛线啊比。 更渣,更土,现在根本没眼看。 比如早期一部古龙剧,TVB的《铁血大旗门》大结局里出现了外星人,那可是1989年啊,怎么拍外星人?! 于是,女主角身上就被“射”了这样一道PPT式“外星激光”…… 土归土,但人物塑造呢,神,现在反而没法比。 比如小鱼儿。 Sir最欣赏的一版,是88年《绝代双骄》里梁朝伟版的小鱼儿。 有点皮,有点坏,有点色,那时的梁朝伟,颜值并不算多神,却莫名地就和书上神似—— 连眉毛一动,脸上的刀疤,都有着莫名的吸引力。 这些Sir看过的武侠中,特效绝不是最吸引人的。 今天我们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奇幻巨制”,特效要下功夫,但故事更不能偷懒。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卡卡西式角色扮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