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培养孩子时有两个很重要的目标。 01 孩子要能够和人正常地交往 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从哪里来? 往往来自于和父母交往的经验。当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看法的时候,双方通过交流达成一致;当父母和孩子各自有想法的时候,双方能够顺畅地表达;个人的愿望经过表达,可以变成大家共同的意志。 这样的事情如果在家里经常发生,孩子就能接纳父母和他人的想法,这个孩子就能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 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能顺畅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看法,会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能和老师、同学、同事很好地沟通。出现不同意见,也可以通过倾听与表达,和大家交流探讨,最终达成共识。 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在家里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不能正常讨论,都是一方说什么,另一方就必须服从,以后在学校和工作单位遇到新的情况,他就不能处理了,因为他会感到“怎么会和家里情况不一样呢”?这就给为他完成好学业和工作带来相当多的人际困难。
02 孩子要能够适应规则和适应环境 这也是孩子需要在和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形成的一种品质。 在交流沟通中,家长和孩子应该相互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同时家长作为主要的教育者和监护人,应该给孩子制定出一些规则,训练孩子形成适应规则和环境的习惯,因为孩子是通过适应家庭来学习适应环境的。因此,家长不应该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家长如何制定规则?比如孩子玩电脑游戏,家长应该在孩子提出这种要求的同时,就制定规则: “玩多长时间啊?” “玩一个半小时。” “到时能结束吗?” “能,不能结束以后就不玩了。” 家长可以借此明确“以后”这一概念:明天就不能玩了。 如果违反了规则,一定要态度坚决、语气和缓地宣布执行明天不能玩电脑的决议。 如果孩子遵守了规则,5点开始玩游戏,6点半准时关机下网,一定要给孩子及时的表扬、鼓励与肯定:孩子你真有自制力,说话算数,令我刮目相看! 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知道,规则是必须执行的,执行以后就有奖励,如果没执行就受惩罚。而规则一定是在商量的前提下,由双方共同制定的。这样有孩子自我约束的成分在其中,使孩子在内心里对规则没有抵触情绪,而认为执行规则是必要的。 爸爸必知的三件事 1.微笑、拥抱、鼓励是孩子积极情绪的强化物,当孩子遭受挫折、失败时,爸爸的拥抱在某些时候比妈妈的拥抱更能安抚孩子。 2.体罚只有在你想阻止孩子进行危险行为时才用。避免体罚能避免孩子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3.勤于工作的爸爸,你们只能“牺牲”休息时间来和孩子交流,因为教育也是你们的工作之一。 妈妈必知的三件事 1.孩子0~3岁期间,妈妈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 2.孩子4~6岁期间,妈妈需要爸爸的更多帮助,并创造机会让爸爸与孩子有更多的交流。 3.“割断脐带做大人”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妈妈。在孩子成长进程中,妈妈也需要不断调整教养方式,不断地从帮助孩子的一线后退。 |
|
来自: 咨询师曹丽君 > 《儿童青少年心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