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渊《蒙养诗教》述评

 ZBY子不语001 2018-01-31

摘要:《蒙养诗教》是由歙人胡渊编写的,适合小学阶段学童学习的童蒙教材。胡渊为元儒胡云峰之后,在训蒙过程中痛感当时徽州蒙学教育的不古状况,著《蒙养诗教》训迪学童,以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灌输孝、悌、忠、信的道德理念。

关键词:《蒙养诗教》;胡渊;徽州;童蒙教材

    近日翻阅涨潮《昭代丛书》,发现一则由歙人胡渊编写的童蒙教材《蒙养诗教》。此教材在有关徽州蒙学研究文献中均未见提及,本文现对《蒙养诗教》及其作者作一简单述评,以期得到徽学研究专家的关注。

   《蒙养诗教》载《昭代丛书》别集,署歙县胡渊匏更著。涨潮为《蒙养诗教》作引及跋。徽州的童蒙教育分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教育内容和教育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从八岁到十五岁,为读小学时期,十五岁以后为读大学时期。《蒙养诗教》是一本小学教材,专为八岁到十五岁的儿童学习使用。涨潮《<蒙养诗教>小引》开篇即云:“古者之教人也,皆有其程。人生八岁即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逮十有五年而后入大学。计自八岁以来为年者七,此七年所学者,皆童蒙之事。”《蒙养诗教》分“立”“行”“坐”“笼手”“拱手”“肃揖”“展拜”“著衣”“吃饭”“应对”“静声”“敛气”“寝息”“出恭”“洒扫”“事亲”“事兄”“尊师”“处友”“见宾”“读书”“写字”“歌诗”二十三小节。每小节八句,七字一句,二句一韵,依韵成篇。每节56字,全篇共1288字。“立”“行”“坐”诸篇为最基本的个人行为规范。如“立”篇:“书生站立要端然,气象如山学圣贤。下莫参差跷一足,上毋斜倒侧双肩。摆摇不定应生厌,倚靠难停更可怜。立定脚跟从此始,德容古训至今传。”“笼手”“拱手”“肃揖”“展拜”诸篇为待人接物之礼节。如“展拜”篇:“拜时义手要从容,渐渐身弯是鞠躬。跪始左兮右屈后,起先右也左伸同。手齐按地方成伏,膝衬扶肱又著胸。直到平身当礼毕,毫无踧踖乃称恭。”“著衣”“吃饭”“应对”“静声”“敛气”“寝息”“出恭”“洒扫”诸篇为个人行为规范。如“吃饭”篇:“饮食随时饱便休,不宜拣择与贪求。若陪尊席毋先举,便是同行务逊酬。鱼肉吃残须莫反,饭汤流啜最堪羞。遗羹让果垂青史,饮食之人乃下流。”“事亲”“事兄”“尊师”“处友”“见宾”诸篇为孝弟师友之道。如“事亲”篇:“父母恩深等昊天,孩童孝顺报难全。早晨先起问安否,晚夕还来看坐眠。吃果便思怀顾养,出门须想望云边。有时打骂毋嗔怒,更要和颜近膝前。”上述各篇为儿童初步的行为规范训练。“读书”“写字”“歌诗”诸篇则教导学童学习基本文化知识。如“读书”篇:“出入躬行力有余,便当勤读圣贤书。少年著力中年熟,小字能通大字如。句句咀含风韵美,条条朗悟月怀虚。养成有用真经济,穷达均宜道在余。”《蒙养诗教》以韵文的形式编成,故称“诗教”,文字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学习和记忆,能够训练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蒙养诗教》作者胡渊,字橤明,号匏更。“元儒胡云峰之后,性至孝,甘贫好古。明末为邑诸生,鼎革后绝意仕进,潜修实践,与同邑汪德元、汪知默、江恒辈集紫阳书院讲学,郡守曹鼎望折节下之,学者多尊师焉。”[1]涨潮在《<蒙养诗教>小引》中称胡渊为“余父执”,对胡渊甚是尊敬。胡渊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痛感当时徽州的蒙学教育的不古状况:“古之蒙也诚,今之蒙也伪;古之蒙也直,今之蒙也狡;古之蒙也弱,今之蒙也悍;古之蒙也讷,今之蒙也佞。蒙既已异乎古矣,其父兄亦复不知其当返乎古,而方喜其能,苟非为之师者,障百川而东之,廻狂澜于既倒,不愈成江河日下之势哉。”[2]当是时,徽州幼童“六岁入乡塾,自《兔园册子》而外不复更及其余。其贫者或能为先生拂拭几案,稍稍温饱之家,即以委之奴仆,不复更亲执役。不第为弟子者,不知人生当有此学,即为师者,亦不知有此教矣。呜呼,可胜叹哉!”[3]童子在父母膝前倚恃舐犊之爱,骄傲憨痴,顽鄙粗率,如果顺其性情发展而不加以制止,那么必将是以欺凌尊长为寻常,犯上作乱也皆由此来。有鉴于此,胡渊编著《蒙养诗教》,用以“训迪童子,俾入学之年即知尊亲敬长之道与夫服劳奉养之宜”[3]。作为一代名儒之后,胡渊深深贯彻了朱熹教育思想:“盖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弟诚敬之实,及其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存,而致涵养践履之功也。”[4]“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5]。《蒙养诗教》就是要在教会儿童识字、句读的基础上,训练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灌输孝悌、忠信的道德理念。

   《蒙养诗教》是胡渊有感于晚明时期徽州地区童蒙教育今不如古,童子不知尊亲敬长,师者在道德行为规范上亦缺少教诲,童蒙教材单一、匮乏,根据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编写出的一本适合儿童学习特点的童蒙教材。胡渊在鼎革后绝意仕进,潜修实践,与三五同志讲学紫阳书院,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此教材必定在他的影响及推广下,在当时徽州的蒙学教育中被广泛使用,在培养儿童孝悌忠信的道德理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上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国柱,楼文钊,许承尧修纂.民国歙县志[M]卷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77.

[2]涨潮.蒙养诗教跋[G]//昭代丛书:别集.道光十三年刻本.

[3]涨潮.蒙养诗教小引[G]//昭代丛书:别集.道光十三年刻本.

[4]朱熹.答吴晦叔[M]//朱文公文集:卷四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914.

[5]朱熹.题小学[M]//朱文公文集:卷七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671.

(作者通联:合肥市肥西路3号,安徽大学中文系,2300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