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为什么盛产遗老遗少?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18-01-31

文/念田

中国文明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两千年的帝国王朝史。在改朝换代之际,遗老遗少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那么为什么很多朝代都有遗老遗少呢?

隐逸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有趣特色,而隐逸有很多种原因,实际上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前朝的王室贵族,一种是士大夫。从这两种遗老遗少中,看出中国文化的基本底色。

中国为什么盛产遗老遗少?

伯夷叔齐

第一种,前朝的王室贵族,主要包括先秦时代的贵族和此后历代王朝的帝王贵胄。

前者最为典型的就是伯夷叔齐,其事迹见于《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是商王朝下小国孤竹的王子。周族在武王的领导下推翻了商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族的统治。伯夷叔齐反对这种“以暴易暴”和小邦叛乱,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及饿且死。在以儒学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伯夷叔齐以其高尚操守和忠贞品格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圣贤,影响极为深远。

不同于西方文明,中国的贵族政治结束于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逐渐实行的官僚制,贵族也就缩小到王朝的皇家及其亲戚。而他们能否在新王朝出任官职并且发挥政治作用,取决于王朝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比如从秦王朝到汉王朝、南北朝隋到唐王朝、后周王朝到宋王朝,统治集团之间关系密切,就有大量的前朝王室贵族出任后代官职。而从明朝到清王朝,满族军事贵族集团彻底取代了明代统治集团,并对其复辟始终心怀警惕,所以明皇族是不可能被重用的。

中国为什么盛产遗老遗少?

赵孟頫自画像

当然,这也存在一些有趣的特例。比如元蒙古族集团消灭了赵宋王朝,但是身为赵宋王朝皇室后裔的赵孟頫仍然出任蒙元高官,几朝元老,荣满天下。蒙元皇帝还很欣赏他的帝王血统。但是赵孟頫自始至终都没有掌握重要的政治权力,而是以艺术成就和学术成就尤其是书法名垂史册,这也反映出,一旦统治集团心存芥蒂,出仕没有结果,隐逸就是必然的。

中国为什么盛产遗老遗少?

文天祥像

第二种,前朝的文人士大夫。

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中国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大政治和社会制度就是士大夫政治。士大夫政治秉承的是选贤任能的原则,甄选有政治操守和政治能力的人参与政治。而深受中国儒家价值观浸润的士大夫,自然要恪守儒家价值观中的“忠”,忠诚于皇帝和朝廷。因此在改朝换代的时刻,前朝的士大夫高官必然要选择与新王朝保持距离,甚至要抗争到底,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宋末宰相文天祥。

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在宋元战争中,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五万人,入卫临安。后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后在福州与张世杰、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聚兵抗元。后再攻江西,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

祥兴元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令招降张世杰,被文天祥严辞拒绝,并作诗《过零丁洋》诗以明志。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传唱千古。后被解至元大都,元世祖皇帝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仍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于大都就义,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典范。

值得专门指出的是,成为遗民与否,最关键的主导因素还是政治因素。无论是前朝贵族还是士大夫,都是因为其政治立场的不同而成为遗民。在中国历史上民族因素实际上不是很重要。专家指出,民族因素成为重要的政治诉求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在此之前,无论是宋元还是明清,民族矛盾实际上并没有今天想象得那么重要。

参考文献

钱穆:《国史大纲》

刘浦江:《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