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峄山刻石字帖
王君敏/编
李斯简介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期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相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峄山刻石》简介《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峄山刻石》,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刻石。
《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刻于公元前219年。后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刻于公元前209年。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原因,“二世诏”字要略小一些。《峄山刻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早已被北周武帝派人推倒,后又被野火焚毁。目前,见于著录的秦峄山刻石有四:一是宋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据南唐书法家徐铉摹本刻石于长安,现存西安碑林内的峄山刻石即为此,称为“长安本”;二是青州县学内,宋初书法家张建中据徐铉摹本,于金明昌五年(1194年)所刻,称为“青州本”;三是元至正六年(1346年),绍兴路总管府申屠駉据郑氏刻本,翻刻立石,立于绍兴,称为“绍兴本”;四是邹县元摹峄山刻石,称为“邹县本”。《峄山刻石》“长安本”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对杜甫颇不以为然他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说:“峄山传刻典型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认为峄山虽系传刻之碑,但典型仍在,并不“失真”。今存之《峄山刻石》虽系摹刻翻本,但仍保留了秦代原刻石书法原貌,为历代书法临习篆书的范本,实为研究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其字体苍古虬屈,质朴劲厚,圆转流丽,笔画细而匀整,字体呈方形篆法左右对称均衡,沉着凝重,用笔“骨气丰润,方圆绝妙”。后人称秦小篆为“玉筋篆”。峄山刻石风韵与泰山刻石不同篆式是李斯小篆的原样郑文宝所刻的底本,是徐铉的临写本,还是徐铉所藏原石拓本因宋人的记录文义不明确,而成为书法的一件疑案。《史记》等许多史料没有提及《峄山刻石》,历代研究者对真伪均未评定。由于李斯写在竹木筒上的小篆墨迹至今为能流传下来,故刻石便更显珍贵。唐张怀誉其书云:“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清杨守敬赞为:“笔画圆劲,古意毕臻”(见《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5页)
《峄山刻石》释文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峄山刻石》内容是歌功颂德,有着政令教谕性质。《峄山刻石》的文字是理性的产物。理性中规中矩,尽在法之内。赵宦光评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又说:“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从书写时的心态来看,李斯是按着的要求小心下笔的一切尽在安排规定中进行,没有舛误,笔笔完整。《峄山刻石》的文字任意所为,任笔成形神来之笔、奇崛之调《峄山刻石》的结构是一种对称、匀整的美感。体势修长,便有向下徐徐垂落的空间。一字中有形和无形存在的中轴线,把左右两边不偏不倚地平分开来。这种结构法给了欣赏者一种“平安”的感觉,它的造型是很符合人在世俗生态中的审美需求的,符合最广大人群的审美口味——安稳牢靠,和谐平等。无论一个字的笔画是多是少,每个字的造型都是如一的,反映了对于规则的严格遵守。李斯在结构上的从容调节,笔画多者不嫌浅密,笔画少不见空虚,牢牢地掌握着结构的中正。这样的结构对于书写者而言是有相当难度的,进一分则紧则密,退一分则松则疏,要充分地把握结构的重心、中心,使之字字如山岳安稳,首尾一致,是对书写者持恒心态、功力的检验。空间构造中正、匀称、严整有序,封闭内向,体现静态审美的特征。书法纵横有序,整齐划一。结构内部既中轴对称,布白均匀,又上敛下纵,抬高重心,在统一中寓以变化。秦小篆书法以上特点,突出地表现了统一、严整、严肃的理性精神与宏毅的内在力量,这正折射出要求稳定的社会心理和严刑峻法、天下一统的时代精神。用笔是笔笔中锋,线条浑圆如“玉筋”,故也有“玉筋篆”之美誉。一方面是这样的笔画缺乏粗细快慢之变化;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不易达到的功夫,是一种纯粹的功夫字。
李斯小篆的出现,使线条削弱了象形的写法和意味,重视字在于“写”而非“画”字。当然,有些圆弧的出现也过于人工化了,它们的装饰性多多少少还是存在的,辅助着字形外在的美感。时至今日,我们也许要用今日的审美观念提出疑问:一件作品过于循规蹈矩,也就束缚住了变化的可能。但是,像《峄山刻石》这一类刻石的形成,是功利性质的,它作为一种文字统一的标准,一篇而为“天下式,昭示煌煌功绩而树立”。理性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部分,它将比较简单的结构模式凝固化,而忽略这种模式的中介环节、中间层次。这种唯理的书写的社会作用是易于摹仿、易于按部就班地把握。所谓的官告就是如此,它的尊严、崇高,说明了只有这种形式适合表达。而书写者的情绪却必须收敛起来,藏于幕后。
《峄山刻石》孙过庭“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要求和标准,学习篆书也是如此。
第一步,在临写之前,观察要准确、要精细,把握好笔画和结构的特点。
第二步,要“得其形”。临写要像,像其形方能存其神,相貌不像,精神就会偏离。《峄山石刻》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峄山刻石》粗细匀称将笔尖剪掉书写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奏变化,板滞僵硬的美术“透过刀锋看笔锋”,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的力量,滋润而不软沓流畅而不浮滑处理好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切忌将每个字视为点画的机械组合,必须考虑到“形”的“筋脉相连”“势”。当第一个点画书写完毕,应顺势使笔锋迅速地找到下一个“落点”。也就是说,上一笔的“收笔”就是下一笔的“逆锋起笔”,而下一笔的“收笔”又紧接再下一笔的“起笔”,这样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自然意气连贯,顾盼生情,神气活现。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
|
|